文圖| 本刊記者 楊雙雙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傳染病救治臨床專家黃朝林
“各位接種疫苗的居民,請戴好口罩,帶好身份證,排隊來這里登記信息。”2021年5月10日上午,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青菱街老橋小學里人頭攢動,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武漢科技大學醫院)新冠疫苗接種上門服務在這里有序進行。
曾經,這座城市處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如今,疫情的陰霾已經散去,生活重回正軌。這秩序井然的背后,是中國黨和政府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彰顯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是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八方支援;是廣大醫護人員、社區志愿者等各界人士的逆行堅守和挺身而出。
“我們正在診療武漢的境外輸入病例。”5月12日,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黃朝林指著不遠處的隔離病房說。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下,金銀潭醫院繼續作為輸入型新冠肺炎定點醫院,承擔著武漢市輸入境排查和確診病例診療任務。
早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金銀潭醫院就承擔起重癥、危重癥患者的收治工作。現任院長黃朝林是一名傳染病救治臨床專家,在抗疫中不幸感染,卻以身試藥。由于每天從外院轉診來的危重病人幾乎都是在夜間,黃朝林親臨現場,查看患者、協調對接、指導救治,確保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安全,常常工作到次日凌晨。2020年, 黃朝林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金銀潭醫院有很多像黃朝林一樣,白衣執甲、迎難而上的醫護人員:原院長、黨委副書記張定宇臨危不懼、勇往直前;放射科主任樊艷青日閱CT片6萬幀;戰“疫”夫妻涂盛錦“以車為家”……
“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不計代價去救治每一位患者。”據黃朝林介紹,疫情期間,金銀潭醫院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2894名,其中重癥、危重癥患者達70%以上。同時,醫院還投入25473.62萬元人民幣購買物資、醫療器械、藥品用于救治患者。
“隨著中國防控體系的建設,絕大部分的傳染病都會得到有效地遏制。我們希望病人越來越少,我們的人民更健康!”伴隨著黃朝林的介紹,窗外不時傳來吊車的轟鳴聲和金屬碰撞的聲音,這是醫院內的三個工地在同時動工。“應急病房樓將于2021年底完成主體建設,改造后的門診樓會在2022年8月與公眾見面,新建設的15層科研大樓,將在2023年9月底投入使用。”
目前,金銀潭醫院繼續保留負壓隔離病房、三個層流潔凈病房及一個重癥監護病房作為輸入境排查和確診病例診療工作。
2021年5月10日,武漢因為一場暴雨登上熱搜。經過雨水的沖刷,位于武漢市東湖風景區街道的東湖新城社區格外干凈,居民們有序地進出大門。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的回信,每當讀起來,我都感覺身上有使不完的勁。”東湖新城社區黨總支書記陶久娣激動地對記者說。自疫情發生以來,全國400多萬名社區工作者堅守一線,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極大地鼓舞了全國各地的社區工作者。

金銀潭醫院隔離病房,正在隔離武漢的境外輸入病例
據社區黨委委員、志愿引導員徐敏介紹,疫情發生后,東湖新城社區累計確診32人;“我們采取封閉式和網格化管理,以社區網格為基礎單元,自下而上,采取入戶排查、電話問詢、居民自報、‘微鄰里’申報等方式進行拉網式大排查,按照武漢市政府部署,完成確診患者百分百應收盡收,疑似患者百分百核酸檢測,密切接觸者百分百隔離。”2020年3月8日,東湖新城社區成功創建無疫情社區。
“我們組成了青年志愿者團隊,為居民購買生活物資、藥品等。”社區干事萬莉說,“‘00后’大學生志愿者謝小玉是社區青年志愿者的典型。疫情期間,她挺身而出,來回跑了3家藥店為80歲的老人送上降壓藥,一天跑十幾趟為居民取快遞。”
2020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到東湖新城社區考察。他直奔社區生活物資集中配送點,針對免費菜的發放詳細詢問,“菜要不要錢,都送給誰?”下沉干部李曉湘回答說:“免費菜發給貧困戶、孤寡老人、行動不便的老人等,都是困難群眾。”
在疫后重建的關鍵時期,隨著黨建中心和社會治理向基層下移,東湖新城社區牢記習總書記視察時的囑托,積極探索基層治理的新思路,回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需求,開創合力共建的新格局。
武漢大學人權研究院研究員丁鵬表示,“從基層開始實踐民主,形塑公權力走向善治的路徑,是社區治理創新對法治建設與人權保障的回應與貢獻。通過社區能人,如網格員和基層志愿服務隊,社區復興了傳統熟人社會中的互惠支持網絡與人際溫情關系,同時兼容城市化生活的節奏,在生活中將情理法融為一體,形成有尊嚴、有生趣、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傳統鄉村社區的美德以及現代法治社會的公民道德,融合在新的社區團結之中。”
“這里是應急指揮中心,暫無中高風險地區來漢車輛。”2021年5月10日,通過武漢市公共衛生應急指揮系統,工作人員正及時進行視頻聯動調度。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智能風險預警機制發揮了很大作用。”武漢市公共衛生應急指揮系統項目技術組組長左秀然說,“前線無數醫護工作人員和疾控工作者,筑緊疫情防控的安全網,線上數字技術爭分奪秒與病毒賽跑,構建疫情防控‘防火墻’。”
據介紹,武漢市歷經一年,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數據應用系統的基礎上,建成了公共衛生應急指揮系統。該系統充分利用了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匯聚了眾多公共衛生管理、疾控、醫療及信息技術等領域專家智慧和全國各地的先進經驗,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和疫情防控上實現了多點觸發、智能預警一網全監測,應急處置、指揮調度一鍵達基層,為疫情科學防控、精準防控起到良好支撐作用,并且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為重點,覆蓋所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武漢市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系統建設專班負責人楊國良強調,“武漢市公共衛生應急指揮系統的建設,是利用大數據進行城市現代化治理的一個縮影。下一步,我們將不斷完善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數據治理和智能管理,進一步提升科學防控、精準防控和高效處置能力。”
對于各界關心的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下,如何做好預警、早期發現疫情等問題,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何振宇回應稱,“我們堅持疫情防控關口前移。通過疫情直報系統、發熱門診、‘12345’和‘12320’熱線等大數據平臺,動態關注居民健康情況。”
目前,武漢正加快推進新冠疫苗接種工作。據統計,截至5月31日24時,武漢市新冠疫苗累計接種超1100萬劑次,其中第一劑6768730劑次,第二劑接種4232371劑次。

武漢市衛生應急指揮中心的公共衛生應急指揮系統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近百年來人類遭遇的影響范圍最廣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對全世界是一次嚴重危機和嚴峻考驗,人類生命安全和健康面臨重大威脅,全球疫情防控戰已經成為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之戰。
目前,中國已經向80多個國家提供疫苗援助,為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新的貢獻。
“疫苗是抗擊病毒的利器,也是拯救生命的希望,它是應當服務于全世界、造福全人類的。中方率先承諾將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努力提高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
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張萬洪認為,向國際社會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體現了中國堅持生命至上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他說,“《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二條第一款規定,每一締約國家承擔盡最大能力個別采取步驟或經由國際援助和合作,特別是經濟和技術方面的援助和合作,采取步驟,以便用一切適當方法,尤其包括用立法方法,逐漸達到本公約中所承認的權利的充分實現。”
2021年5月13日,鐘南山在亞洲科學理事會大會上表示,全球通過疫苗免疫,需要2-3年時間的全球協作。“直到所有國家安全之前,沒有一個國家是安全的。”
正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所提倡的,各國應堅持生命至上、全球一體、平等尊重、合作互助,建設惠及全人類、高效可持續的全球公共衛生體系,筑牢保障全人類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堅固防線,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