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鋒
美國總統拜登轉眼上臺5個月了。回顧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可以說是損招頻頻。僅以近期為例,除了重啟新冠溯源調查、將54家中企列入投資黑名單、借著訪歐全力拉攏歐洲盟友共組“抗中聯盟”,美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5月更是公開宣告美國對華“接觸政策”結束。這表明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正在謀求長期性、戰略性的質變。
“接觸”曾被視為“唯一選擇”
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冷戰結束。1993年1月上臺的美國克林頓政府試圖從反共的意識形態和以美西方為中心的人權外交出發,對華采取敵視政策。美方一度取消中國“貿易最惠國地位”、在波斯灣制造“銀河號”事件以及邀請臺灣前領導人李登輝訪美,類似做法都曾給中美關系帶來嚴重損害。但中國堅持改革開放與和平崛起的意志和決心,最終讓克林頓政府意識到美中相互尊重、合作互利的重要性,處理美中關系唯一的選擇就是“建設性接觸”。
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具有以下基本特點:首先,中美盡管存在意識形態和國家治理體制差異,但彼此需要尊重對方的執政力量、發展道路和制度選擇。
其次,中美相互開放市場和深化經貿關系能夠促進兩國互利合作共同發展,不斷擴大和緊密的經貿合作構成兩國關系的“壓艙石”。
第三,中美互信、交往、合作是解決各自國內和國際挑戰時的重要支撐性力量。2001年“9·11事件”后合作反恐,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共同努力穩定全球市場和金融體制,不僅為中美開辟更多更深合作機會,也為兩國經貿關系在相互加深依賴之外提供了戰略利益交融的空間。
第四,特朗普政府之前的美國對華“接觸政策”歡迎和主張中美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和多形式的對話溝通機制,兩國的差異并非不可克服的決定性障礙。2009年奧巴馬政府上臺后一度還曾呼吁美中兩國“共擔責任、共同分享領導地位”。
第五,“接觸政策”為美中廣泛、活躍和深入的民間與社會交流打開大門。兩國教育、人文、科技交往不斷深入。到2000年,中國就已成為美國大學和科研機構最大的外國留學生來源國。
從克林頓政府到奧巴馬政府,美國對華“接觸政策”不僅塑造了中美深厚而廣泛的經貿與社會層面聯系,更為東亞的和平與繁榮提供了戰略性保障。2003年到2008年兩國合作推動的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共促臺海問題保持穩定,中美兩軍在環太軍演以及推動制定“海空意外相遇規則”、增進西太平洋海空安全等,都取得了重要進展。
“接觸政策”造福中美兩國
克林頓政府開始實施的對華“接觸政策”幫助中國走向國際市場并進一步融入世界。這是中國過去幾十年來經濟騰飛最重要的外部環境因素之一。1999年中美簽署雙邊WTO準入協定,為中國入世奠定基礎。2001年中國正式入世到今天,這20年是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20年。
深化對華交往與合作也為美國的穩定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2020年,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始終限制在較低水平。這與美國制造業外移、依靠堅挺美元實現絕大部分工業和生活制成品進口替代有著直接關系。而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中國又是全世界工業化進程最快的國家。大量中國制造的優質、廉價工業產品出口美國,幫助美國穩定物價,某種意義上也幫助美國社會在中低收入群體相對擴大的情況下保持了基本穩定。大量中國留學生赴美留學,攻讀先進的“理工科專業”(STEM專業),其中一些人畢業后留美工作,更是成為過去30年來美國科技研發和創新人才的重要來源。
但今天,拜登政府決心拋棄對華“接觸政策”了嗎?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按照坎貝爾先生的解釋,一是因為中國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對手和戰略威脅。美國要進一步將經濟利益和軍事力量的戰略焦點從歐洲和中東轉向亞太。用他的話說,“21世紀的重頭戲將在亞洲書寫”。二是因為所謂“中國與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和政策正在發生改變”,聲稱中國的“強硬實力”(harshpower)對全球與區域戰略穩定“帶來破壞”。三是美國要重新拉開與中國的力量差距,而且要防止中國“利用”美國的衰落。
這些說辭背后,其實美方聲稱“對華接觸政策已死”的真實原因,一是擔心中國繼續壯大會威脅到美國的霸主地位,尤其抗疫期間的懸殊表現更讓美國的“中國焦慮”膨脹;二是無論從觀念、心態還是從價值取向等方面,美國對一個崛起的中國依然沒有做好“包容性”的準備;三是面對當前美國國內的政治分裂和社會對立,抬升“中國威脅”、強化對華打壓甚至不惜制造新的冷戰式敵人,被拜登政府和美國極端政治精英視為拉動民主與共和兩黨在國會合作、凝聚各種社會勢力的極少數“亮點”之一。
中美仍要堅持“亦敵亦友”
拜登政府曾承諾不想要“新冷戰”,但今天美國處理中美關系的基本做法已經暴露出抑制不住的冷戰思維。在最近的歐洲之行中,無論參加G7峰會還是美歐和北約峰會,拜登都已經將今日的世界時局定義為美西方民主陣營的“自由主義”與中俄為代表的所謂“專制主義”之爭。美英簽署的《新大西洋憲章》更是要走回二戰和冷戰史,將美中對立視為“民主與專制”的全球對決。這不僅是拜登政府中國政策認知的時空錯亂,更是美國想借激化國家間競爭與沖突來最大限度激發自身戰略資源和戰略能力的“美式原則”——霸權永繼的基礎就是不斷制造沖突和對立。
中美關系走到今天,口口聲聲標榜“自由民主人權”的“燈塔國”給中國人乃至全世界都上了生動一課。面對這樣一個美國,中國更需走穩走實自己的道路,不要被今天的美國“帶亂節奏”。無論歐洲還是亞洲,都不會有幾個國家真心跟隨美國對華發動“新冷戰”。今天的中美關系,考驗我們的不僅是戰略定力,更是戰略智慧和戰略眼光。▲
(作者是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環球時報202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