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靈犀


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僅是經濟上的融入,更是人心的融入,而民心相連相通與人文建設息息相關。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以來,粵港澳三地加快文化融合建設,影視、文學、藝術、非遺、文創、旅游產業等領域的交流機制和平臺風生水起,“人文灣區”初具規模,“新灣區人”的文化自信正逐步建立。一系相承的文化血脈,無限可能的發展機遇,構筑出風景正好的文化灣區。
中西薈萃 多元開放
絢美的繪畫、創意的雕塑、厚重的古董、前衛的裝置藝術,這是剛剛結束的第九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帶給觀眾的感受。香港是國際化大都市,也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次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疫后重歸,吸引來自23 個國家和地區的104 家國際藝廊的藝術作品亮相香港會展中心。“大家的期盼非常大,因為確實是‘餓了,需要出來看展覽,甚至是買藏品。”前來參展的典亞藝博創辦人黑國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疫情緩和,香港除舉辦巴塞爾藝術展實體展會,近期還恢復舉辦了ArtCentral 中心藝術博覽會、法國五月藝術節等多項藝術活動。澳門也于4 月30 日起,舉辦為期1 個月的第31 屆澳門藝術節,推出20 套節目近100 場演出,涵蓋戲劇、舞蹈、音樂、視覺藝術等領域,還有獨具澳門特色的土生葡語話劇等。中西薈萃,多元開放,精彩紛呈,是粵港澳大灣區獨特文化魅力的真實寫照。
香港、澳門是國家對外開放的窗口,在長期的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形成創新性、國際性等特點,這也帶動大灣區文化生態不斷創新,大灣區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支持人文灣區建設,發揮粵港澳地域相近、文脈相親的優勢,合作舉辦各類文化遺產展覽、展演活動,便利藝術院團在大灣區內跨境演出,增強香港中西合璧的城市文化魅力等。
在規劃綱要的指導下,近年來粵港澳三地加快文化交流的步伐。“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粵港澳大灣區時尚聯盟”“粵港澳大灣區音樂藝術聯盟”“粵港澳大灣區動漫聯委會”等行業聯盟相繼成立,以“大灣區”格局命名的平臺和機構紛紛涌現,不斷推動粵港澳文化互動交流的制度化、常態化,也為粵港澳文化領域的人才互動合作、深度融合搭建了眾多平臺。
“大灣區的城市文化非常豐富,在世界上都比較少見。大灣區中的四個重要城市各有特色:廣州充分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相結合,香港是中西文化融合地,深圳是創新與快速發展的典范,澳門則是典型的休閑消費型城市。城市建設需要不斷微更新、微創新,在相互協調和競爭中發展。”深圳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高建平說。
傳承經典 活力創新
如果你在農歷四月初八來到澳門,很可能會在街上看到這樣的場景:一群上身穿白色襯衫、下身著黑色燈籠褲、腰間系紅色腰帶、左手和頭上纏紅紗的男子穿街而過。他們手持木制龍首或龍尾,在鑼鼓聲中邊行進邊作醉酒狀的舞姿,不時抓起大碗一飲而盡對空噴酒,圍觀人們陣陣叫好……這便是澳門的舞醉龍了。澳門魚行醉龍節—澳門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節慶活動,2011 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歷史文化血脈相連的見證。
據載,舞醉龍起源于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珠海、澳門一帶),早在500 年前,當地居民就有此習俗,祈求消除百病,老少平安。幾百年的歷史變遷中,澳門將這一熱鬧儀式保留傳承了下來,每年還因此吸引大批內地、香港和海外媒體攝影愛好者采訪拍攝,極具嶺南韻味。
嶺南文化是構建“文化灣區”的重要基礎。除粵菜、龍舟、武術、醒獅等富有嶺南文化的符號外,粵劇更是嶺南文化的瑰寶,也是連接粵港澳三地天然的文化紐帶。“粵劇是粵港澳大灣區本土誕生、發展的地方劇種,是大灣區文化同根同源最具代表性的藝術。三地很早就在共同傳承粵劇文化,2009 年經粵港澳聯合申請,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廣東粵劇促進會會長、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倪惠英看來,粵港澳文化共融共通,三地共同把粵劇藝術傳承好、發揚好,是建設好文化灣區的重要方面。“已經有1000 多人次的粵港澳藝術家參與《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的整理編纂工作,支持粵劇的傳承與弘揚,這體現了大灣區文化的融合發展。”倪惠英說。
在傳承和致敬經典的同時,如何讓這些“古老元素”煥發新魅力,吸引年輕觀眾和技藝傳承人,喚起年輕一代情感上的認同,也是至關重要的課題。在今年的澳門藝術節上,主辦方做了大膽嘗試,將傳統的澳門魚行醉龍節與當代舞蹈融合創新,推出四維空間舞蹈《舞·醉龍》,當中既包含傳統舞龍的“ 腰、馬、步”技藝,又糅合西方藝術風格,用舞蹈劇場的形式,傳遞出澳門人團結協作的精神,被評為“新生代佳作”。
香港西九文化區是大灣區融合傳統創新的一張文化名片。全國政協常委、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介紹道:“西九文化區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這里可以說包含了‘古今中外。我們有‘M 博物館,也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我們有‘戲曲中心的傳統中國戲曲的文化,也有現代舞蹈這一類的表演藝術。”唐英年認為,香港可以利用這個平臺,將祖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傳播出去,讓世界對中國的文化有更深的認識。
溝通心靈 融合情感
2020年7月,當電視劇《灣區兒女》在央視播放收官時,掀起一陣話題熱潮。這部由澳門與內地第一次深度合作的電視劇,正是粵港澳共建人文灣區的生動實踐。該劇講述了一群年輕人扎根粵港澳大灣區,與城市共同發展,實現自我成長的勵志故事。許多大灣區青年在社交媒體打出“# 灣區兒女#”話題,寫道:“一起感受,奮斗的故事里一定有你的影子。”
優秀的影視作品可以凝聚人心、溝通心靈、融合情感。粵港澳大灣區在攜手發展影視行業方面,有著諸多優勢。一方面,廣東省電影票房連續16 年蟬聯全國榜首,有著廣闊市場;另一方面,港澳有著國際化的影視人才和制作團隊。三地正在探索打通傳統影視產業鏈條,深度合作。
2018年暨南大學珠江電影學院成立,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影視產業基地”建設如火如荼,2020年博納影業集團在廣州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總部,2021年國內首家電影工業智庫—廣東南方電影工程技術研究院掛牌成立,香港英皇娛樂大灣區總部落戶廣州……大灣區影視產業融合發展蹄疾步穩,在人才培育、資源整合、題材挖掘等方面展開全方位合作,激活大灣區影視產業復興,進一步提升影視國際傳播輻射能力。
不只是影視交流,各類文化遺產展覽、藝術展演活動、圖書出版、旅游深度合作,架起一座座粵港澳之間的文化大橋,豐富了灣區人的精神生活。在廣東佛山嶺南天地,騎樓、瓦脊等嶺南建筑錯落有致,港澳老字號、特色文創店鑲嵌其間,獨特的嶺南歷史文化風貌與城市脈絡,成為佛山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和舊城改造的鮮活樣板。旺盛的人氣更是吸引港澳青年前來創業開店,不少人因此愛上佛山,在此落地生根。
2019年,香港啟動《香港地方志》的匯編工作,預計共66 卷,約2500萬字,將會讓市民更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澳門特區政府近年則著手將一些文物建筑活化,如葉挺將軍故居、孫中山在澳門行醫的中西藥局舊址、冼星海紀念館等。這些展館連同林則徐紀念館、鄭家大屋等,一同向港澳同胞訴說著大灣區血脈相連的歷史文化淵源,灣區人文精神內涵也在融合發展中不斷豐富。
2020年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正式印發,要求到2025年,人文灣區和休閑灣區建設初見成效。規劃起草組組長劉偉說:“ 大灣區的特色就是以嶺南文化為底蘊,中西文化交融薈萃。”這其中既有源遠流長的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還有在中外交流互動中逐漸形成的外來文化和都市文化,這些都是建設人文灣區的肥沃土壤。“粵港澳大灣區將會成為世界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也是當下中國與世界進行文明交流互鑒的大平臺。”劉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