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泉
我們常尊孔子為圣人,也尊其為萬代師表。作為老師,孔子非常重視對學生的認知和有針對性的引導。他通過聽課、討論、言談、行為等方面,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從而實現了對每一個學生都因材施教。因此孔子可言:“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求也,千乘之室,百乘之家,可以為宰也。”“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這便說明孔子對自己的學生是有充分了解的。
如果一個老師不能深刻地認識自己的學生,就不可能有針對性地培養和教育自己的學生,而孔子引導學生大體有三個路徑:
一是從性格入手,避免學生出現大的風險。孔子作為老師,從不簡單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根據性格,進行有針對性地教育和引導,不斷地彌補其性格的不足,從而避免人生的風險。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同樣是詢問“聞斯行諸”,孔子對子路言:“父兄在,安能聞斯行諸。”勸誡子路不要沖動,在事情面前要做出理性的選擇。而回答冉有,則是說“聞斯行諸”。讓他想到了必須去干,不要有絲毫的猶豫。
這樣兩個答案都被他的另一個學生公西華聽到了,公西華請教孔子,老師,你為什么對同樣的問題做出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回答,我都不知道以后該怎么辦了。孔子笑著說,子路這個人性格太過于剛猛,遇事容易沖動,所以我要勸他退一步。而冉有性格懦弱,遇到事情瞻前顧后,所以我要勸他奮然前行。
二是從未來的職業生涯入手,有方向性地加以引導。孔子既是傳播知識的老師,也是學生職業生涯的設計師。孔子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對學生們進行了很清晰的分類,有了這樣的分類,回答問題的針對性更強了。
比如,“仁”是儒家精神的核心,很多人都來問這個問題,孔子同樣是回答的非常到位。顏淵問仁,孔子講“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已。”“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仲弓問仁,孔子講“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司馬牛問仁,孔子講“仁者其言也刃。”
孔子要求顏淵要“克已復禮”,實際上就是希望顏淵能夠成為傳播周禮的大師,因為孔子一直希望顏淵成為自己衣缽的繼承者。他要求仲弓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為促弓是做官的,一定要考慮百姓的感受,心系蒼生。
三是通過教學過程,深入地了解和判斷學生,知道哪些該講明白,哪些要讓學生去獨立思考。
比如有一次,子夏問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孔子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講了一句類似啞迷的答案:繪事后素。意思是作畫要做到一張潔白無瑕的絹上,才會顯出漂亮的色彩。子夏經過思考后馬上明白了,趕緊講“禮后乎?”意思是講,老師是不是想告訴我,評價一個人關鍵是看他守不守禮數啊。孔子對子夏的理解非常滿意,于是講“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意思是我以后可以和你探討《詩經》中那些深刻的道理了。于是師徒二人就在這樣非常輕松的氛圍內完成了傳道的過程。
再比如,孔子在講學時常講一些有爭議的事情,很多學生都起來和孔子辯論,而唯有顏回從來不提出不同意見,很多人都和孔子講,顏回這個人很愚笨。而孔子卻講“回也不愚,退而省其私”。孔子意思是,你們根本就不了解顏回,這個人其實很有性格,他表面上不說話,實際每次回去都會把我所講的內容反復思考,覺得對的就吸收了,不對的就摒棄了。
由此看來,孔子是一個稱職而又智慧的老師。與這樣的老師在一起,教育便成為一件開心而浪漫的事。所以,傳道、授業、解惑是是一門人世間最大的學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