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CPI和核心CPI同比增速分別達到了4.2%和3%,大幅高于3月份的2.6%和1.6%,遠遠超出了市場的預期。這兩項數據也分別創下了2008年和1996年來的新高,并影響到了投資者的信心,導致隨后幾日美國股市下跌以及聯邦債券收益率上漲。
4月份CPI的突然大幅上漲,表明美國的通脹預期已經越來越強烈。銅、石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已經開始大幅上漲,美國PPI達到了近十年的新高6.2%。同時,美國火腿、面包、雞肉等食品價格的漲幅都已經超過了10%,汽油的漲幅甚至達到了22%。供需不平衡加劇物價上漲趨勢,如果PPI向消費領域傳導,通脹預期只能愈來愈烈。
即使美聯儲選擇淡化這次CPI數據帶來的影響,但是已經強化的通脹預期必然會壓縮其貨幣政策空間。如果CPI繼續在高位運行,美聯儲恐怕沒有選擇,貨幣政策將提前進入緊縮周期,其一直宣稱的2023年下半年才加息也很可能不得不提前到2022年下半年甚至更早,這會對已經高度負債的美國企業和政府帶來更大壓力。
拜登政府上臺后迅速推出了1.9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并且試圖出臺規模達2.3萬億美元的基建計劃,全面加大在高新科技、新能源、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資,帶動就業和經濟復蘇。如果這兩大計劃全部通過,2021年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將有可能超過2020年的3.1萬億美元,債務規模也會繼續飆升,市場對美國的通脹預期會進一步加強。屆時不排除惡性通脹的出現,美聯儲也將被迫進行貨幣政策轉向,美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政策必然會大打折扣。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中國的CPI指數上漲還不明顯,但是美國流動性泛濫也在給中國經濟政策帶來壓力。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4月份中國CPI同比上漲0.9%,環比下降0.3%,但是同期PPI上漲明顯達6.8%,比上月增加2.4個百分點,未來PPI有可能會向CPI傳導引發消費品物價上漲。
不過由于經濟結構的不同,中美之間CPI走勢很可能并不完全同步。中國疫情已經得到控制,社會和生產活動基本處于正常狀態,由于工業鏈、產業鏈比較完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下游產業的影響會逐級下降。同時,在很多工業領域還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因此,中國不會出現供應不足的情況,惡性通脹沒有基礎。當然,美國寬松貨幣政策會導致資本在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情況下大量進入中國,其中部分資金進入房地產等領域,進一步推高房價和房地產泡沫,增加中國經濟轉型的難度。當前中國地方政府出臺了多項限制房價上漲的措施,不過從根本上看,盡快完善長效機制建設才能解決房地產過熱問題。
目前中美所處的不同經濟形勢,有可能為兩國擴大經濟合作的空間提供了機遇。這可以從近期兩國貿易情況得到驗證,比如,2020年中美貿易額達到5867.21億美元,同比增長8.3%。其中,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7.9%、9.8%;2021年第一季度中美貿易額更是大幅增長73.1%。雖然美國政府難以扭轉打壓中國經濟的政策方向,在高科技領域甚至還會有加碼的趨勢,但是隨著美國CPI指數不斷上漲,美國政府無論從經濟發展還是從民生角度,都會有更大的動力來緩和雙方經貿摩擦。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已經提出希望近期能夠同中國恢復貿易磋商,也表明美方認識到了兩國經貿合作的重要性。
由此可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僅受本國經濟政策影響,也會受到世界經濟大環境的制約。雖然當前世界銀行等機構普遍對2021年的美國經濟發展前景抱有很高期望,但是供需平衡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經濟復蘇面臨諸多壓力和約束條件,實際情況很可能不會如預期那么樂觀,CPI上漲已經給出了警示訊號。因此,各國加強疫情防控合作,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是實現經濟復蘇的前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