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仕科 劉瀟 郜寧
摘 要:為了了解河北張家口重點貧困地區人民生活用水情況,對張家口區域內的村莊的缺水程度進行篩查,最終確定對905個缺水村莊進行專項水文地質調查,選取93個典型村莊進行水文地質物探工作,選取8個村莊進行水文地質鉆探工作。分析總結造成村莊缺水的原因,將缺水村莊劃分類型,給出解決途徑,為今后張家口地區各類缺水村莊解決用水問題提供指導。
關鍵詞:張家口;缺水村莊;水文地質;含水層
隨著近30年降雨量的逐漸減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工農業發展對地下水的需求逐年增加,導致河北張家口地區水文地質條件發生變化,出現了很多新的缺水村莊。通過對張家口地區905個缺水村莊的調查,將缺水村莊形成的原因歸納為自然因素(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和水質因素)和人為因素(地下水超采、礦山排水、上游截流工程建設和經濟因素)等7個因素。
根據張家口地區缺水村莊情況,將工作區缺水村莊劃分為水量型、水質型缺水村莊。
一、主要缺水村莊水文地質條件
(一)水量型缺水村莊
張家口水文地質條件較差的區域多形成水量型缺水村莊,多分布于基巖山區、山區與盆地邊緣、山間溝谷及山前坡地等地區。
1.以巖漿巖、碎屑巖為主的基巖山區
該類型缺水村莊主要分布于:壩上地區的康??h北部,尚義縣南部壩頭,張北縣東南,沽源縣南部;壩下地區的涿懷盆地南部、東北,蔚縣北部,萬全區北部,宣化區東北,下花園區北部,赤城北部、崇禮區一帶,尚義縣壩下大部分山區。
a.壩上地區以低山丘陵、臺地為主,山間溝谷較為開闊,地層巖性以古元古界、中生界的石英巖、流紋巖、凝灰巖、砂巖、頁巖、花崗巖及新近系玄武巖等為主,富水性取決于裂隙的張開充填程度、孔隙的發育程度、含水層厚度、補給條件等,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順地勢徑流向下游,地下水徑流較快。山間溝谷、山坡處局部覆蓋松散物,賦存少量地下水,富水性較差,徑流快,不利于集中取水,易形成缺水村莊。
b.壩下地區為侵蝕構造高中山區、中山區、低山區,該區地勢起伏較大,溝壑縱橫,溝谷發育,地層巖性以古元古界、中生界的凝灰巖、安山巖、角礫巖、流紋巖等為主,山坡、山間溝谷等地勢較平緩的區域,覆蓋薄層第四系松散物,溝底賦存少量松散巖類孔隙水,富水性差,徑流快。區域內分水嶺附近,地下水補給條件差,地形坡度大,無儲水空間,易形成缺水村莊。
c.萬全區是以碎屑巖分布面積最廣的區域,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區,地層巖性主要為白堊系泥質膠結砂礫巖、泥巖,易風化,賦存風化裂隙水,富水性差。在地下水補給區,溝底多覆蓋薄層第四系,賦存少量松散巖類孔隙水,含水層厚度小,水力坡度大,透水性好,旱季時淺層水得不到補給,下伏基巖除表層風化殼和構造裂隙之外,幾乎不含水,故形成缺水村莊。
d.蔚縣北部山區水量型缺水村莊主要分布于煤礦采空區,該區地層多為侏羅系凝灰巖、流紋巖等,局部小范圍出露寒武系灰巖,開采深度300~400m,區域內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村莊原來取水的含水層幾乎疏干,泉水、井水水量減小,甚至干涸,形成不同程度的缺水村莊。
2.以碳酸鹽巖為主的山區
該類型缺水村莊分布于壩下地區:涿鹿縣西部、東南山區;懷來縣南部山區;蔚縣南山大部分區域,北山陽眷、白草兩個鄉鎮;陽原縣北山、南山局部區域;懷安縣東部山區;宣化區南部,下花園區東部山區;赤城縣西南山區。
該區域內地形起伏大,地勢較高,溝谷發育,溝壑縱橫,地層巖性以元古界白云巖、灰巖、頁巖為主,賦存風化裂隙水、巖溶裂隙水,富水性取決于風化層厚度、裂隙發育程度、補給條件等,基巖風化程度不同、巖溶發育不均勻,相應的地下水分布不均勻,富水性存在差異;近些年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大,導致原有取水設施無法取水,形成缺水村莊。
3.以變質巖為主的山區
該類型缺水村莊主要分布于陽原縣北山東部山區、懷安縣大部分山區、崇禮區西部石嘴子鄉、紅旗營子鄉一帶山區、赤城縣北部山區。本區地層巖性以太古界片麻巖、變粒巖、麻粒巖、變質花崗巖等為主,賦存風化裂隙水,富水性取決于裂隙發育程度、補給條件等。山坡、山間溝谷局部覆蓋薄層第四系,厚度較小,賦存少量松散巖類孔隙水。局部區域發育斷裂,賦存構造裂隙水。地下水水量年際變化較大,形成季節性缺水村莊。
4.松散物堆積區
該類型缺水村莊分布于侵蝕堆積黃土丘陵區、山前洪積坡地區,主要位于涿鹿縣南部、懷來縣西南、陽原縣南山山前盆地、蔚縣盆地北部、壺流河北岸、宣化區西南山前。
該區內地形起伏較大,沖溝發育,為地下水補給區或徑流區上游,水力坡度大,徑流快。地層巖性以黃土狀粉土為主,透水不含水,局部夾碎石、砂礫石透鏡體,含水層為砂礫石,賦存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水位埋深較大,含水層較薄,富水性差,且地下水分布不均勻,易形成缺水村莊。
(二)水質型缺水村莊
a.壩上地區的水質型缺水村莊主要分布于湖淖周邊區域。區內地面標高1290~1480m,為地下水排泄區,地勢較低洼,地層巖性顆粒較細,以中細砂、礫石、黏土為主,地下水徑流不暢,蒸發較強烈。地下水問題主要體現為含氟量超標、礦化度過高,飲用水常為高氟水、苦咸水,不能達到人畜飲用水標準,形成水質型缺水村莊。
b.壩下地區的水質型缺水村莊,主要分布于地下水含氟量超標的區域,如湖積臺地區和桑干河、壺流河流域局部區域。區內地層巖性以第四系和新近系粉質黏土、黏土、砂層為主,顆粒較細,且該地層厚度較大,可達200m,無良好的含水介質,富水性差,越靠近湖心位置顆粒越細,富水性越差,地下水流動性差,受原始地層中氟的污染,形成高氟水。
二、缺水村莊飲用水解決途徑
經過調查后選擇了90個缺水村莊進行了視電阻率測深和激電測深等物探工作,針對不同水文地質條件查明其含水層厚度、構造裂隙發育程度、第四系底板、巖溶裂隙發育程度及地下水水位埋深等情況,并給出飲用水解決途徑。
(一)鉆探成井找水
通過水文地質調查和物探查明村莊周圍具有一定的成井條件,結合村莊實際情況和需求確定靶區,給出成井設計?;鶐r地區選擇有利儲水地形,地下水相對匯集區,構造裂隙或巖溶裂隙發育區,第四系厚度及含水層厚度較大區進行井位的設計。
崇禮區清三營鄉張家窯村水量型缺水村莊,位于以巖漿巖為主的基巖山區,靠近分水嶺,第四系松散層厚度小,巖性以粉土夾碎石為主,第四系下部為凝灰巖,巖體較為完整,節理裂隙發育較差,富水性較差。該村一眼位于山坡上深60m深的機井,利用2英寸潛水泵抽取3min后無水。經調查,村東溝谷內一級階地上第四系松散層厚度較厚,含水層巖性以砂卵礫石為主,富水性較好,建議取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風化層內風化裂隙水。經過水文地質物探調查可知第四系厚度在40m左右,下部為凝灰巖,建議成井深度為100m,預計涌水量在10~15m3/h之間。最后,在靶區施工了一眼水文地質鉆孔—崇旱1,鉆進深度為62m,第四系厚度為38.7m,含水層厚度為19.57m,含水層巖性為砂卵礫石,38.7m以下為凝灰巖,靜水位埋深為18.03m,涌水量為15m3/h。該井解決了張家窯村的日常飲水問題。
(二)截潛流工程引水
在地下水補給區的山區溝中,第四系厚度很小,下伏基巖不含水的條件,不利于成井的情況,可以考慮截潛流工程解決村莊飲用問題。
(三)集中供水
在無成井、截潛流等取水條件或周圍地下水全部不達標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集中供水,選取小型水源地,向缺水村莊集中供水。如陽原縣要家莊鄉區域地下水氟含量超標,只能在西溝堰村打集中開采井,為27個水質型缺水村莊供水。
(四)水質凈化
在區域性地下水水質不達標,且村莊距離較遠,不適合集中供水的情況下,可考慮為每村安裝一套水質凈化設備,如康??h湖淖周圍,沒有合適的小型水源地供水,村莊較分散,如安裝除氟罐凈化后水質能達到飲用標準。
參考文獻:
田級生.河北省山區旱莊形成的地質條件與解決飲水途徑的探討[J].中國地質,1990(03):17-19.
(作者單位:河北省地礦局國土資源勘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