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長了一張路人臉,卻覺得自己貌美如花;自己手里工作干不明白,卻整天對別人的事務指手畫腳;平常不讀書、不讀報,遇到什么事都敢妄言幾句。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這些迷之自信的人。這是為何?
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為聰明
通俗地講,自信是發(fā)自內心的自我肯定與相信。自信與否往往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認知方面,在判斷、分析、認識事物時,有比較強烈的積極、樂觀甚至偏高的估計;二是情感方面,有一種向上的、快樂的、積極的心情;三是行為方面,愿意做事情、愿意跟人來往,喜歡嘗試冒險事物。
自信的關鍵在于度,自信不足的人容易陷入負面被動,自信太盛就會變成迷之自信。迷之自信的人會憑空出現(xiàn)自我良好的感覺。這種感覺毫無邏輯,在旁人看來甚至不可理喻。比如,有網(wǎng)友這樣吐槽:同事瑩瑩已經(jīng)50歲了,可打扮上卻是少女風。頭上離不開各種皇冠、頸上少不了萌寵掛件,她認為這樣很美、很有范兒。每次跟她聊天,無論談論什么話題,最終她都能成功地引到自己身上,并以自我贊美結束。聊美食,要聽她夸贊自己廚藝精湛;聊育兒,要聽她夸獎女兒優(yōu)秀。實在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支撐了她的迷之自信?
實際上,瑩瑩這種毫無邏輯的自信也許是“焦點效應”在作祟。通常,人們在進行自我觀察時,會直覺地高估別人對自己的注意度。這種總是把自己看成一切中心的現(xiàn)象就是“焦點效應”。也許瑩瑩的確能燒幾個拿手菜,她在育兒方面也有不錯的經(jīng)驗。原本是平常之事,在“焦點效應”作用下,相當于用上了高倍放大鏡,對自己的優(yōu)點予以無限放大。由廚藝推及品味,由品味推及人格等,凡事均以自我肯定、自我贊美結束,產(chǎn)生出自己天賦異稟的結論。
當然,迷之自信還可能與“達克效應”有關。“達克效應”屬于一種認知偏差現(xiàn)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無法正確認識自身的不足,會在欠考慮的前提下得出錯誤結論。這類人經(jīng)常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中,高估自己的能力或表現(xiàn),且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簡而言之,越愚蠢的人越自以為聰明。這一研究結果還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
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讓“達克效應”影響越來越大
“達克效應”還揭示了無知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性的后果。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人們獲取知識越來越容易,但云端的知識是你的嗎?
美國知名暢銷書作家威廉·龐德斯通在《知識大遷移》一書中展示了一個實驗,在一群成年人中,他選了10道一年級學生應該掌握的常識性知識進行測試,結果大部分人只能答出7道,其中有一半的人竟然不知道太陽是恒星。
這樣的結果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搜索即得的快感,常常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已經(jīng)掌握了知識。龐德斯通表示,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發(fā)展,可能令我們陷入了“元無知”狀態(tài),也就是無法意識到自己的無知。
如何破除“達克效應”
知識的欠缺讓我們對世界構建了扭曲的心智地圖。那么,如何破除“達克效應”呢?
永遠假設自己是無知的 “達克效應”往往發(fā)生在那些在某個認知領域有著最低限度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人身上,如果你對這個領域完全沒有了解,反而不會發(fā)生“達克效應”。比如差勁的司機大多認為自己是好司機,但從未學過駕駛的人卻不會有這種想法。因此,要想破除“達克效應”,需要在自己不了解的領域永遠假設自己是無知的,這樣才能避免陷入無知而不自知的境地。
多渠道獲取信息 過去,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通常是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tǒng)渠道,這些信息不會根據(jù)我們的喜好進行私人定制。而如今,智能算法的發(fā)展,讓我們獲取的信息越來越個性化。這種個性化在給我們帶來閱讀愉悅的同時也帶來了隱患。如果我們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按自己的興趣來的,那么我們接收到的都是一些意見相近的單一聲音。一旦這些信息被刻意扭曲了,在這種觀點單一、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我們將無法分辨,只能把這些信息當作事實的全部真相,陷入對片面或錯誤信息的固執(zhí)堅持。
因此,在獲取信息時,我們最好選擇定制化程度不太強的平臺。同時,為了保證獲取信息的多元化,日常生活中,最好能多選擇幾個來源完全不同的信息平臺作為補充,這樣才能讓你掌握的信息更加準確、真實。否則,“達克效應”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一個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愚蠢卻自信的人。 (《當代工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