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參加核試驗前,遺書都寫好了……在艱苦中拼搏,在危難中忘我,將青春和生命貢獻給偉大的事業。實現真正的自我價值,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這是方寶康對于“兩彈精神”的感悟,也是他一生所踐行的誓言。
“只要還走得動,我就想多做點兒事……”5月8日下午,在武漢市武昌區首義路街701社區,一名老人為20多名年輕人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參與“兩彈”試驗的高級工程師、愛管閑事的“傻老頭”……現場的年輕人很難想象,這些詞語會同時出現在眼前這個老人的身上。聽完他的故事,大家嘖嘖稱贊:“這個老頭真不簡單。”
“不怕壞人報復嗎?”“我不怕。”
方寶康今年85歲,在武昌701社區生活了幾十年。不少干部和居民經常會在社區居委會、廣場上、小道邊看到他,他是社區里的“活躍分子”,出了名的“愛管閑事”。在居民趙先生的記憶中,方寶康是社區里的“志愿巡邏隊員”,經常戴著紅袖章在社區里到處轉悠。
“退休后,我閑著沒事,就約幾個老同事一起組建了志愿隊。”方寶康說。20世紀90年代末,周邊治安狀況不太好,大家幾乎每天都會在社區里巡邏。后來,志愿隊還將巡邏范圍擴大到武昌火車站廣場。
“當時,那里經常有小偷、票販子,我們就在廣場上轉。看到有人偷東西,我們就圍上去。有些票販子以為我們是旅客,就想兜售車票。我們便合力將其控制住,交由警方處理。”每每講起這些事,方寶康就感覺特別自豪,“我們幫社區和火車站做了一件實事。”
“不怕壞人報復嗎?”曾有居民這樣問方寶康。他一本正經地回答:“我不怕,我相信他們不敢為難我。”
這股勇氣從何而來?直到很多年后,居民們才從方寶康的人生經歷中找到了答案。
隱姓埋名數十年,做事低調
701社區干部表示,退休后,方寶康一直熱衷參加社區活動。但他基本不提自己的經歷,大家只知道他是701研究所的退休工程師。直到幾年前,社區在填報居民信息時,才偶然得知,方寶康參與過我國“兩彈”試驗。
1961年,方寶康從上海交通大學潛艇設計與制造專業畢業,進入上海某研究所工作。1年后,他來到武漢繼續從事研究工作。在這里,他迅速成長為技術骨干,后被選派到新疆參與原子彈核試驗工作。
“在那段艱苦歲月里,我們只能吃饅頭、喝稀飯。住處周圍遍地黃沙,還不能讓家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能與家人有書信聯系。我在參加核試驗前,遺書都寫好了……”方寶康感慨萬千地說,“這是我一輩子的驕傲。”
1967年,31歲的方寶康再次被委以重任,參與氫彈試驗的相關工作。“當時只知道是去執行一項特別任務,后來才得知是參加核試驗。”他說。
方寶康做事低調,退休后,這段秘密他一直藏在心底。曾在701所工作多年的趙先生表示,他曾和方寶康在同一個部門工作。但方寶康的這段經歷,他也是幾年前才得知的,“老人非常低調”。
“傻人”越多,社會才會越來越好
“沒事的時候,方寶康就會出現在社區里。有時幫著調解鄰里糾紛,有時也會為居民主持普法講座、組織愛國主義主題宣講。”社區干部說。
據悉,退休后,方寶康放棄了返聘的機會。他自學法律知識,參加了資格考試,獲得了司法部門授予的“法律工作者”資格證書,成為一名法律服務志愿者。在此后的幾十年里,無論是鄰里糾紛還是法律咨詢,居民有困難了,總是第一個想到他。他主動幫條件困難的居民提供法律援助,不但分文不取,還自掏腰包為其出訴訟費。
愛管閑事的方寶康獲得了居民的贊許,也有居民說他“傻”。但方寶康認為,這是大家對他善意的調侃。“‘傻人越多,社會才會越來越好。”
近年來,社區成立了宣講團,宣講內容以法律道德、革命傳統、愛國教育為主。方寶康成為宣講團的志愿者,到各個學校進行義務宣講,被多所學校聘為校外輔導員。
“在艱苦中拼搏,在危難中忘我,將青春和生命貢獻給偉大的事業。實現真正的自我價值,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方寶康把他對于“兩彈精神”的感悟分享給大家,這也是他一生所踐行的誓言。
(《楚天都市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