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恒霞 顧宇 徐鶴 顏培實
[摘要] 目的 探討MRI與超聲心動圖、心電圖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 選擇2019年2—12月來我院診治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50例,收集患者基本資料,并實施MRI、超聲心動圖及心電圖檢查診斷,對比三種方法診斷情況。 結果 經MRI檢查診斷,46例患者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準確率為92.0%;經超聲心動圖檢查診斷,45例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準確率為90.0%;經心電圖檢查診斷,44例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準確率為88.0%。三種檢測診斷方式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臨床診斷中實施MRI、超聲心動圖或者心電圖檢查,所獲結果準確性均較高,其中MRI診斷結果準確性更高,在臨床實踐時可根據患者自身病情和需求選擇相應的方式進行檢查診斷,以獲得更為準確的結果,繼而進一步為疾病治療提供更為準確且合理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MRI;超聲心動圖;心電圖
[中圖分類號] R542.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1)13-0001-04
Application of MRI, echocardiography and electrocardiogram in the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QIU Hengxia? ?GU Yu? ?XU He? ?YAN Peishi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Dalian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 Dalian? ?11602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RI, echocardiography and electrocardiogram in the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AHCM). Methods A 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AHCM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to Dec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The basic data of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while MRI, echocardiography and ECG were conducted, and the diagnosis of the three methods were compared. Results 46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AHCM by MRI, and the accuracy rate was 92.0%. 45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AHCM by echocardiography, and the accuracy rate was 90.0%. 4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AHCM by ECG with an accuracy rate of 88.0%.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curacy rate among the three diagnostic methods, an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MRI,echocardiography or electrocardiogram exhibits a higher accuracy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AHCM, among which MRI is more accurate than the other two methods.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diagnosis method can b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own condition and needs, in order to obtain more accurate results, and then further provide a more accurate and reasonable reference for disease treatment.
[Key words] 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MRI; Echocardiography; Electrocardiogram
所謂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指心肌肥厚病變位置在左室乳頭肌下心尖部分,其臨床癥狀表現不是很典型,故在臨床診斷中很容易被誤診為冠心病[1]。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臨床癥狀表現比較多樣,無特異性,其診斷多依靠影像學檢查,診斷標準為在心尖局部見心肌肥厚影像學征象[2]。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影像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用于檢查診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方法也隨之增多,各方法準確性以及敏感性均存在很大的差異[3-4]。本研究選擇5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就MRI、超聲心動圖以及心電圖三種檢測診斷方式的診斷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12月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34~72歲,平均(52.12±3.01)歲。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診斷標準為:第2心音出現逆分裂,主動脈瓣區中晚期出現噴射狀雜音,并且在壓差發生變化時雜音強度也隨之變化;有第3、4心音;頸動脈及新建波動出現雙峰收縮波;心電圖ST-T段改變,出現異常Q波。肥厚型心肌病診斷金標準:左心室心肌非對稱性肥厚,心肌纖維排列不對稱性肥大紊亂,心室腔變小,左心室血流充盈受阻,心室舒張順應性降低,可伴或者不伴流出道狹窄或梗阻。所有患者均通過紐約心臟病協會分級制定的心功能分級進行分級,均是Ⅰ~Ⅱ級。50例患者中有17例伴有胸悶憋氣,有11例患者伴有胸痛,11例患者伴有心悸,11例患者無癥狀。
排除標準:處于哺乳期或者妊娠狀態的婦女;有精神病史患者;資料不完整患者;因冠心病、高血壓或糖尿病等疾病及其他原因造成心肌肥厚患者。本次研究已通過患者和其家屬的同意,且均在知情下簽署同意書,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MRI檢查方法? 借助于MRI掃描儀和心臟專用線圈、心電向量門控計數評估患者心臟形態、心肌活性、心臟功能以及灌注等,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嚴格按照檢查要求,采集長軸面、短軸面穩態采集快速成像序列、快速單次激發梯度回波序列以及真實穩態快速梯度回波圖像。檢查參數:FIESTATE為3.4 ms,層厚為8 mm,反轉角為45°,矩陣為192 mm×224 mm;turbo FLASH TE 為1.16 ms,層厚為8 mm,反轉角為10°,TR為700 ms,矩陣為192 mm×144 mm;true FISP TE為1.46 ms,反轉角50°,矩陣為144 mm×224 mm,TR為60 ms。按照肥厚心肌局限在左心室乳頭肌下心尖部,通過檢查肥厚為彌漫性或者節段性,可診斷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5]。
1.2.2 超聲心動圖檢查方法? 借助于彩色多普勒儀器進行檢查,探頭頻率為2.5 MHz,指導患者保持左側臥位,和心電圖相連接,在胸骨旁以及心尖位置獲取標準切面,按照常規要求對左室長軸切面、心尖短軸切面、二尖瓣、心尖四腔心切肌心尖兩腔心切面、乳頭肌進行檢測,按照要求游離壁厚大約16 mm。室間隔表現為非對稱性肥厚,舒張末期室間隔厚度和左心室后壁的厚度之比≥1.3,左室壁基底、室間隔、中段心肌厚度低于12 mm,同時左室腔沒有擴大則診斷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6]。
1.2.3 心電圖檢查方法? 借助于12導聯同步心電圖檢查儀器,測量胸前導聯最大QRS波群振幅、T波形態和振幅以及各導聯ST段水平。按照無異常Q波,左胸導聯前后對稱、深倒置巨大T波,ST水平壓力評判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發生情況。按照二維超聲要求測量患者心尖部心肌最大厚度在11~15 mm范圍內,同時心尖部心肌最大厚度以及左室后壁心肌厚度比值上升可評判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將病史、臨床癥狀表現和二維超聲結果作為檢查診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金標準[7]。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心電圖檢查結果
患者心電圖均存在異常,主要表現為左胸導聯電壓上升、左胸導聯所致前后肢對稱以及深倒置巨大T波、心律失常。經檢查有44例患者確診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占88.0%。
2.2 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
經超聲心動圖檢查發現,患者心尖部心肌對稱肥厚或者不對稱型肥厚,且回聲不均勻,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整體收縮功能大部分在正常值,左心室舒張期呈順應性降低,且舒張功能減弱,大部分并左心室增大。經檢查有45例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占90.0%。
2.3 MRI檢查結果
經MRI檢查發現,表現為典型黑桃心,有5例患者缺血現象,6例有心肌梗死,7例存在心肌纖維化。經檢查有46例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占92.0%。
MRI、超聲心動圖、心電圖以及金標準診斷情況見表1,將表1中所有數據均錄入到電子表中通過SPSS 20.0進行處理和分析,經分析可知,MRI、超聲心動圖以及心電圖與金標準診斷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1)。某患者不同檢查方式圖像見圖1~5。
表1? ?MRI、超聲心動圖、心電圖以及金標準診斷情況比較[n(%)]
3 討論
3.1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簡述
在肥厚型心肌病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作為一種特殊亞型,被認為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相關報道研究表示在肥厚型心肌病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所占比重大約是16%[8-9]。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累及位置主要是心尖部、靠近心尖位置室間隔以及左室壁心肌,由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心肌對左室流出道沒有影響,因此預后效果相對而言較好。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臨床無特異性表現,當患者活動以后其臨床癥狀表現為胸悶或者氣短,也有部分患者會出現明顯的癥狀表現,故在臨床中多根據心電圖異常進行就診[10-12]。
3.2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檢查特點
在臨床中經常由于患者心電圖異常被誤診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但是因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沒有缺血性心臟病ST-T動態變化,本次研究所選擇的5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經心電圖檢查,有44例被診斷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準確率為88.0%,和相關報道結果一致[13]。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電圖表現為胸前導聯異常T波倒置;ST段水平或者下斜型出現下移;左室高電壓。心電圖檢查方法操作簡單方便且經濟,對于肥厚型心肌病的敏感性比較高,但是特異性不是很高,在臨床疾病的檢查診斷中多用于篩查,如果需要進一步明確診斷還需進一步進行超聲心動圖或者心臟MRI檢查。
因無創、普及率高及費用低等優勢,心臟超聲依舊是臨床上診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首選方法之一。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經二維超聲心動圖檢查左心室內徑大部分在正常范圍之間,經長軸檢查可發現心尖部室間隔以及左室后下壁顯著增厚,同時心尖部心腔比較狹小,在收縮期表現為三角型,情況比較嚴重的時候表現為閉塞狀[14-15]。本研究顯示,患者心尖部心肌對稱肥厚或不對稱型肥厚,出現回聲不均勻,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整體收縮功能大部分在正常值,左心室舒張期呈順應性降低,且舒張功能減弱,大部分并左心室增大。經檢查有45例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占90.0%。本研究所選擇的50例患者經超聲心動圖檢查診斷,有45例診斷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準確率為90.0%;有5例漏診或者誤診,究其原因可能為因為心尖位置偽像;無相應聲學窗口導致心內膜邊界很難鑒別,沒有辦法對室壁厚度進行準確評估;在掃查的時候沒有注意患者心尖位置。
3.3 MRI檢查診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分型一般分為兩種,即T-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與P-心尖肥厚型心肌病,T-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尖位置室壁呈彌漫性肥厚,且左心室腔表現為黑桃樣改變,在收縮期心尖表現為閉塞;P-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尖位置室壁肥厚情況相對比較輕,大部分是節段性肥厚,在側壁或者下壁受累比較常見,左心室腔呈黑桃樣改變比較少見或者程度比較輕,一般不會出現收縮期心尖閉塞[16]。有學者研究發現,部分P-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可逐漸演變成為T-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故早期對P-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進行診斷也變得非常重要[17]。經MRI檢查可精確地將心肌肥厚位置以及程度顯示出來,不會受到角度的影響和限制,對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診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常規超聲心動圖檢查漏診病例。另外一種分型就是把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劃分成單純型和混合型,所謂單純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指心肌肥厚只局限在乳頭肌層面下左室遠端心尖處;而混合型是指心尖肥厚擴展延伸到其他區域,如左室后壁與前壁、室間隔等,但是心室壁最厚的地方依舊是心尖段。本研究所選擇的5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經MRI檢查診斷有46例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診斷準確率為92.0%。研究發現,通過MRI檢查患者呈典型黑桃心,心肌肥厚表現為彌漫性或者階段性。研究結果顯示,MRI、超聲心動圖以及心電圖三種檢查診斷方式所獲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共選擇50例心尖肥厚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樣本量比較少,同時研究時間也相對比較短,對于研究證實各檢查方法診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優勢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在后續的研究過程中還需進一步加大研究樣本量,采用動物實驗或者病理證實研究結果,以望獲得更為準確且合理的結論。
綜上所述,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臨床診斷中,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MRI、超聲心動圖或者心電圖進行檢查診斷,對無癥狀表現或有胸痛或心悸表現的患者,年齡超過40歲的中年男性患者,在臨床中應考慮是否有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同時在臨床提示下實施超聲心動圖,對心尖部進行重點觀察,若有必要可用聲學造影進行進一步診斷,且還可借助于應變成像或組織多普勒等實施整體、局部心肌功能檢查評估。若經超聲心動圖和心電圖檢查存在異常高度懷疑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實施MRI檢查診斷。
[參考文獻]
[1] 呂楠,彭珍,劉茹,等.心臟超聲造影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診斷中的應用[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9,29(1):50-53.
[2] 谷長芹,劉愛榮.心電圖、MRI及心臟超聲在診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中的應用[J].中國CT和MRI雜志,2018, 16(5):81-83.
[3] 張學強,相世峰,楊素君.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MRI表現及心電圖特點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10):1280-1282.
[4] 趙艷麗,段新平,高琛,等.肥厚型心肌病患者MRI影像和心電圖表現特點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9, 17(3):24-26.
[5] 趙永強,吳婷,周濤,等.肥厚型心肌病類缺血樣強化方式的發生率、MRI影像特征及臨床價值[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20,19(4):430-433.
[6] 閆朝武,程賽楠,李璐,等.肥厚型心肌病伴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的MRI延遲強化特征分析[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7,51(5):345-349.
[7] 武柏林,陸敏杰,張巖,等.單純T波倒置心室壁厚度未達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標準患者的心臟MRI特征[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6,50(9):667-671.
[8] 李璐,程賽楠,崔辰,等.肥厚型心肌病類缺血樣強化的MRI特征及臨床價值[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8,52(12):903-907.
[9] 劉秀,馬丙棟,程林,等.MRI與超聲心動圖、心電圖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CT和MRI雜志,2019,17(7):60-62.
[10] 楊林承,周博達,何立蕓,等.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尖部室壁瘤二例[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9,47(12):1005-1007.
[11] 楊凱,趙世華,陸敏杰,等.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的臨床及心臟磁共振特征分析[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9,47(7):534-538.
[12] 龐文萍,劉鳳芹,何金良,等.超聲心動圖聯合心電圖對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臨床診斷準確性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20):96-97.
[13] 羅曉亮,趙立超,趙彤,等.血漿大內皮素-1水平與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伴發心房顫動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循環雜志,2019,34(3):252-255.
[14] 張婷婷,周微微,曹劍峰,等.超聲心動圖聯合心電圖對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診斷應用價值[J].臨床軍醫雜志,2019,47(5):505-507.
[15] 呂楠,劉茹,龐敏,等.超聲心動圖結合聲學造影對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診斷[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9, 44(4):512-515.
[16] 繆英,曾雁云.超聲心動圖診斷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臟病(T-AHCM)及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P-AHCM)的臨床價值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6):127-128.
[17] 楊麗萍,王可錚,高超,等.肥厚型心肌病的MR與超聲心動圖對比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9,35(10):1595-1598,1602.
(收稿日期:20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