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曉天
互聯網已經大踏步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顯然,它已經走進了越來越多的領域,許多領域已經離不開它了。能不能利用其優勢搞好“花兒”的傳承,正在成為我們當前的一個熱門話題。
什么是“互聯網+”?百度告訴我們,“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它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經濟形態不斷發生演變,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現代互聯網技術應用已經進入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多模式、廣滲透的新階段,它已經從信息技術轉為生產方式、已經從互動平臺轉為服務模式、已經從生產工具轉為關鍵基礎設施。
要學習網絡知識。“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
現階段,既然“互聯網+”已經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經濟形態不斷的發生演變,成為了改革、創新、發展的網絡平臺,那么,及時利用它的先進性,大膽融合到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之中,應該是其題中之義。老實講,筆者是“互聯網+”的網盲,最多是跟在它的屁股后面人云亦云的呼叫者,而對于其本質的東西和深度的跟進,可說是一竅不通。但作為“花兒”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呼叫者、參與者,與時俱進,探索互聯網視域下“花兒”的傳承,引發幾點思考,加速網絡知識學習,一定是有些用處的,愿與同仁們共勉。
因為“互聯網+”是個新時代的新事物,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從理論到實踐基本把握其要領,用它的理念開啟我們的思維,用它的優勢提升我們的運作,用它的先進性加速傳統方式的轉化,用它的優越性開拓新的傳承空間,這是我們應該思考并關注的。
要發揮網絡優勢。互聯網在傳播“花兒”文化方面的優勢與其先進性,是空前的。持續性地發揮網絡優勢,應該是培訓的一個重點,也是我們當前應該秉持的一項傳承舉措。①操作簡潔,易于掌握,只要有一定的文化,加以培訓和操練,就能掌握其基本要領,“鐵匠沒樣,旋打旋像,”邊實踐邊提高;②借助現代化優勢,可以近距離接觸“花兒”,多形式感知歌詞,多容量聆聽曲令,圖文并茂,雅俗共賞;③充分利用休閑時間,拓展無限空間,最大限度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隨心所欲地享受文化熏陶;④網絡空間無限大,傳播時速無限快,既可以囊括許多龐雜的內容,也可以第一時間將一些創作和理論探索以合適的方式進行快速傳播;⑤傳播成本低廉,易于形成展播優勢,進行系列展示,可以將我們的一些前沿理論、取得突破的一些研究成果,如青海省內已經流行的245種曲令,100多處不同規模不同特色的民間“花兒會”及其文化內涵,等等,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連續性展播;⑥最易于將傳統和現代相結合,通俗和高雅相結合,傳播多方面多層次的文化知識和信息;⑦網絡是擴張傳播空間的最佳選擇,只要舉措得當,環境寬松,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群眾的聰明才智,不斷更新,不斷推出新成果,迅速形成一支具有時代特色的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生力軍。
要改變傳統理念。一是繼續解放思想。這是一個長期的命題,需要持續不斷地推進。切實從思想深處把“花兒”文化當作我們的傳統文化和非遺對待,把做好“花兒”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作為我們一項應盡的社會職責和義務,從而從更新的層面、更深的層次理解它、熱愛它、傳承它,這要求全心全意而不是半心半意或三心二意。二是站在文化制高點上,深刻認識互聯網在保護與傳承方面的特殊作用,用互聯網的新鮮理念,站在時代前沿,對用互聯網做好保護與傳承要有新的認識,把它當作一種生活和精神方面的切實需要,來不得半點的勉強或應付。和傳統的口傳心授相比較,它的優越性簡直是無法比擬的,投入與成效,恐難以用事半功倍來描述,單是其中之一的傳承空間,就有了無限量的拓展。這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也是難得一見的先進手段。只有切實樹立新理念,才能深入鉆研;只有不斷鉆研,才能學有所得。三是舍得硬件投入。互聯網是一種新的先進的生產力和廣闊的平臺,沒有投入就沒有工具,沒有抓手。這里,在對基本生活不要造成影響的前提下,為了實現“花兒”保護與傳承的目的,要進行適度的硬件投資。青海俗語說的“人快不如家私快”,就是這個道理。這也是古人說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投資,應該是根據實際需要,各取所需,本著勤儉節約、綜合利用、量力而行的原則進行。四是堅持日常訓練。創造條件,依托于大學或其他的傳承基地,開展有目的有成效的培訓。這種培訓,應該是針對性強,學以致用,盡快進入實用,盡早掌握要領的速成型培訓。通過培訓掌握好的技藝,還要做到“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才能很快掌握,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再好的技能,也難以體現優勢。年輕人易于掌握新技能的一個原因,就是不斷地操作。我們不提倡不分場合不分時段的無序操作,但至少每天練練是必須的。應該承認,日常不斷的訓練和操作,的確能夠加速掌握新技能。
要革新培訓模式。以往的培訓,大多有流于形式之嫌。老面孔老教材老樣式,脫離時代,脫離現實,脫離需要,參訓人只要是愛好者,不限文化程度,只帶著嘴巴、耳朵當“聽長”;講課人只沾“花邊”,不懂實際,甚至聽不懂和不會唱“花兒”,內容高大上,讓聽課人云里霧里;學員沒有新要求,滿足于淺層次的會聽會唱,甚至為了完成任務而派人湊合。這種培訓早就落后于形勢,也容易時過境遷,難于持續和鞏固,很難產生不斷進步的實效。當下的形勢可說是日新月異,“互聯網+”的新形式,早已快速進入了很多領域。我們此前就關注到了,由于條件所限而沒有進入實際運用。今天,“花兒”的培訓必須緊跟形勢,內容和形式應該依托于互聯網。一是受訓學校應該是“花兒”傳承基地,自身就有思路有舉措有條件,克服空對空;二是教學人員必須是既真正懂得“花兒”又懂得互聯網的教師,必須克服那種只看頭銜不看實際的弊端,必須密切結合學員的實際和需要,做到有的放矢;三是為了教學必須依托于互聯網,受培訓者應該是“花兒”歌手、群眾認可的傳承人,且初步進入互聯網空間并攜帶運作載體(至少攜帶智能手機),學員必須事先在硬件方面有所投入,否則無法互動;四是學員的年齡、文化層次和掌握新技能的水平,則應成為入學的門檻,否則無法實施教與學。五是培訓方式,應該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的口授理論必須結合演唱實際,實踐課大部分應為電腦操作課,甚至學員也可當老師,實現能者多勞、各盡所能。
要加強田野調查。要了解保護與傳承,懂得傳統的“花兒”演唱,亟需田野調查。田野調查是我們搞好保護與傳承的一個必需條件,也是當前利用互聯網優勢做好傳承的一個前提,這是我們的基本功。當前,我們要利用互聯網這種新技能進一步搞好保護與傳承,能夠在這方面大展拳腳,發揮優勢,同樣也離不開田野調查這個基本功。當然,這個“田野”,應該是廣義的,既包括狹義的戶外的大自然和農作地,也包括“花兒”文化產生、附著的各種空間,不簡單等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田野。現今它在田野之外,還有另一番新天地,這些都離不開人們的現實生活,亟需我們盡快了解和掌握。如果不深入實際,不了解人們的生活現狀和精神需求,不研究保護與傳承的過去和現狀,就沒有搶占科技與文化高地的強烈意識,也缺乏采取措施的堅實基礎,就會缺少利用高科技手段改變現狀的思路。因此,在互聯網領域,田野調查同樣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我們的調查研究,應該立足于現實,立足于大眾,立足于田野。保護與傳承,從根本上說,離不開這三個“立足”。因為“花兒”本身是田野文化,脫離現實,“花兒”就沒有生存的土壤;失去田野,它就沒有立足之地。“花兒”從根本上說,是田野文化和群眾文化,只有立足于田野,生長在群眾之中,才有生命與活力。同樣,其中的離不開田野,應該始終是“花兒”傳承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通過田野調查,我們就能了解和理解“花兒”文化,就能知道群眾在想什么盼什么,就能明白怎樣進行保護與傳承,也就能很快掌握怎樣教怎么學,就能很快了解學什么如何學的問題,從而不脫離實際,不脫離群眾,不脫離需要,使傳統“花兒”的運行模式較快地步入并融入互聯網這個時代的快車道。
要了解傳承渠道。渠道是物質順暢流通的必須,也是“花兒”利用互聯網得以傳承的前提。保護與傳承的渠道很多,但解決好群眾文化的傳承問題,總是從群眾最先熟悉最先掌握的渠道入手的。當下的互聯網,以其受眾最大、媒介最多、渠道最廣、年輕人參與度最活躍等等優勢,顯然已成為“花兒”傳承的一個最佳渠道。年輕人的參與度(其廣度和深度),已然成為當下傳承的瓶頸因素。我們應該看到,不少非遺項目,年輕人并不喜歡,很少參與。這種現象直接關系到傳承能否順暢、能否扎根的問題。年輕人是祖國的未來,也是非遺傳承的未來。非遺項目能否真正使年輕人喜愛,真正使它們在年輕群體中入心、入腦,在他們心目中入室、入味,從而在民間深入扎根,直接關乎到傳承的前景。我們同時也要看到,年輕人對于互聯網的熱心、關注和參與,已經達到了一個又一個高潮,甚至遠遠超越了老一輩,引領著網絡的方向。“柳暗花明又一村”,傳承的難點即瓶頸問題,在互聯網面前,歷史性地遇到了柳暗花明般的轉折。年輕人通過喜歡和參與互聯網,耳濡目染,通過互聯網這個空間,客觀上對一些古老的非遺項目開始有了感知,逐漸熱愛。他們對“花兒”的喜愛也是如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互聯網這個渠道已經在傳承方面顯露端倪,進而發揮作用。傳承的道路很長很遠,我們應該以敏銳的目光,通過互聯網渠道,及時感知這個時代的敏感點,及時梳理、疏通渠道,主動把握傳承的方向。疏通渠道的方式多種多樣,但讓參與傳承的“花兒”人很快了解、熟悉和掌握互聯網,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步。這一步走通了,也就達到了疏通渠道的目標。渠道疏通了,通過這個渠道,才能進而掌握更深更廣的領域,“花兒”的傳承,也才能不斷開創嶄新的局面。
要熟悉載體和媒介。互聯網是個平臺,運作靠載體和媒介。載體是工具,媒介是一種手段。目前,我們許多“花兒”愛好者已經在玩一些簡單的載體,它們是智能手機、電腦等等。這些載體的使用,還要靠媒介的運行,沒有媒介,載體活不了,也就用不了。因此,媒介主要是指互聯網及網絡、微信、“花兒”網站等等,都是依托于網絡建立和運行的,只要掌握了媒介的性能、作用及特點,依托于互聯網的渠道,媒介的作用就得到極大的發揮,就能在傳承中體現價值。了解、熟悉和掌握載體與媒介,需要知識,知識需要學習,學習依靠培訓。因此,及時而實用的培訓,就能使我們很快地大面積地了解和掌握互聯網的知識,熟悉載體和媒介的功能,進而把傳承搞得更好更有成效。熟悉載體和媒介,是了解和掌握并有效進入互聯網的門檻。了解、熟悉和掌握的深淺、多少和程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利用網絡進行傳承的一個關鍵。要使網絡成為我們搞好傳承的一個得心應手的工具,必須狠下功夫,必須摒棄那種淺嘗輒止、半途而廢的做法,使之持續化長效化,進而常態化。
要規范運作和傳播。我們看到,不少“花兒”愛好者已經進入了熟悉載體和運用媒介的初始階段,通過QQ視頻、快手直播、抖音和轉播等途徑,已經進入了“花兒”愛好者的群體和一些喜歡“花兒”的家庭,互聯網開始部分地發揮作用。就目前狀況看,運作和傳播,良莠并存,甚至無序,亟待規范,亟待走上正路。
一是培訓工作要跟上。有關部門應該關注新形勢下保護與傳承的新動向、新特點,尋求最佳結合點,努力解決新問題。時代是不斷進步和變化的,保護與傳承既然成為了一項國策,它就應該乘著時代的列車快速前行。時代不是一成不變的,保護與傳承也應該順應形勢,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這就要關注新形勢、研究新問題。就要以培訓手段盡快解決一些關鍵性問題。諸如觀念、手段、技術、舉措等等。
二是軟件質量要跟上。好的有實效的傳承,應該是硬件+軟件,質量同步跟上,才是完全而健康有效的傳承。有了硬件,就是傳播器材、工具,加上網絡,只是有了傳承所需的基本前提,并不等于實現了完全的傳承。軟件應該包括歌詞的內容、語言的清晰、動作的規范、曲令的正確、音像的健康、傳播的手段、歌者的表情、煽情的言行等等直接面對收視觀眾的多種因素。保護也好,傳承也好,應該始終講究軟件質量。它的質量直接與軟件的形式、內容及傳播有關。質量好了,目前會關系到傳播過程中觀眾和聽眾的反映與其多寡,將來則關系到保護與傳承的長遠和相對永恒。可見軟件質量至關重要,某種意義上說,它關系到當下互聯網傳承的生死存亡。我們來不得絲毫的馬虎和大意,必須花大氣力從各個環節上予以高度重視。
三是管理手段要跟上。互聯網不僅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競爭。競爭是一種時代特征,既有利于促進事物自身的發展,有利于傳承走上新臺階,但也會產生競爭無序,無序又反過來干擾有序,影響競爭的健康發展。建立有序機制,加大規范力度,要有一支懂網絡會硬件知軟件且熟悉法律法規的執法隊伍,從各個環節入手,盡快解決無序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是當務之急。沒有一支執法隊伍,光是講道理發號召,就會缺乏管理的力度,也沒有規范的實效。沒有規矩就沒有方圓。當前,從摸清底細,研究動向,制定規矩,施以執法入手,以清理網絡,扼止無序競爭,切實加強管理,凈化平臺,做到健康傳播,顯得尤為必要。
四是創作和研究要跟上。傳承,首先是繼承傳統,努力始終保持并不斷發掘“花兒”的傳統曲令、傳統音樂和傳統演唱,這是根本。削弱了傳統,也就削弱了傳承。這是做好傳承的底線,也是網絡傳播成敗的關鍵。其次是不斷創新。這是“花兒”王朱仲祿一再強調和注重,并且身體力行的。沒有創新就沒有活力。“花兒”歌詞和音樂,包括曲令多種形式的改編,演唱形式的革新,藝術品位的提升等方面持續性的創作,是給網絡傳承以源源活水的不竭源泉。時代在前進,“花兒”的歌詞、音樂的曲令,以及歌唱的新人,在堅持傳統的前提下,也要取得同步進位,才能避免千人一面,老歌詞老曲令老唱家的老三樣,有效解決聽覺疲勞和視覺疲勞,給人以新鮮感、美感和吸引力,進而把互聯網的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和提升,使“花兒”保護與傳承推向一個新階段。這方面,發揮傳統戲曲和流行歌曲不斷推出新人新作新常態的做法,很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花兒”文化是一個集歌唱、創作與研究為一體的整體文化,在新形勢下的傳承之中,更應該注重這個特性,使其快速跟進,取得整體效應。只有借助于這個整體優勢,才能使繼承傳統和堅持創新有機結合,產生最佳效應。既然互聯網有諸多優勢,我們就應該順應形勢,充分利用它的優勢,在滿足人們欣賞“花兒”文化的傳統演唱,品味其原汁原味的同時,把不斷創新作為網絡傳播的新常態,真正使其百花齊放,萬紫千紅。
要不斷凈化平臺。這既是一個陳舊的話題,又是一個必須面對的現實。如何凈化?第一,要將管理觸角前伸,通過建章立制、規范平臺等舉措,對各種形式的所有平臺和所有參與者,事先提出明確要求,使他們明白只能怎樣作而不能怎樣作,告知、教育和防范在先,避免參與者無知違規。第二,要應時而為,及時組建有能力懂業務會管理的網絡行政管理隊伍,依法依規行政,做到嚴肅執法,及時糾錯,防患于未然,糾錯于早期。第三,在國家大法未有之前,抓緊制定地方必要的易于操作的法規或規范性文件,有關方面再加以細化和精準,切實做到依法行政,有法可依,使網絡管理及早步入法制軌道。這是凈化平臺,管好網絡的根本。第四,長效治理和隨機處理相結合,定期凈化和日常監管相結合。當前,一些對“花兒”文化一竅不通,不知“花兒”格律和歌詞曲令等基本知識為何物的人,卻憑借著一張“小鮮肉”的面孔,熱衷于在網絡上男女挑逗,打情罵俏,散布淫穢,甚至大爆粗口,造成了對網絡對“花兒”的污化。這些現象,應該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重點凈化那些打著傳播“花兒”文化的旗號,實則有礙文明、有傷風化的不雅行為,以正視聽。應該看到,有些自小沒有接觸過“花兒”的受眾,并不真正了解“花兒”,更不知“花兒”文化為何物。他們僅從今天的網絡上看到了一些不雅的偽“花兒”,就認為“花兒”文化不值得傳播和傳承,等于是重拾老觀念的牙惠,設置障礙,再次使“花兒”難登大雅之堂。這些東西,不僅無助于“花兒”文化的傳播,實際上對“花兒”的傳承帶來了極大的傷害,產生了不應有的負面影響。凈化網絡平臺,應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也是一個必須長期堅持的長效化持續化的戰略考慮。平臺的凈化,直接關乎到社會的文明,非遺的傳承,文化的傳播。管理是一門學問,我們的執法既要管住而不是管死,既要搞活而不是搞僵,這里包含了一個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很高端的文明執法的命題,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過去有關方面管理“花兒”茶園失敗的教訓,值得認真反思。
要始終面對田野。“花兒”是田野文化,群眾文化,老百姓文化,一句話,如果離開了田野這個根本,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的保護與傳承,出發點和立足點都離不開田野,這也是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一個根本。客觀地講,互聯網對于廣大農村的大眾和已經進城的群眾,還是一個新課題,他們中的大多數,還遠沒有接觸互聯網,相關知識遠沒有得到普及。這既是一個缺陷,也是我們利用互聯網不斷拓展傳承空間,持續性做好保護與傳承的一個用武之地。這個待開發的處女地,對于利用互聯網優勢做好保護與傳承,的確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因為他們的根本是田野,做好保護與傳承,是他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的要求和愿望。如果通過我們的努力,以參加培訓的“花兒”歌手們為骨干,促使這個龐大的人群掌握了互聯網知識,進而大面積地普及“花兒”文化,提高“花兒”文化的水平,那將是怎樣的一種壯觀啊!利用互聯網優勢搞好“花兒”文化的傳播,對于扎扎實實做好保護與傳承,前程遠大,前景廣闊,前途無量,“花兒”就能實實在在地做到永遠芬芳,永不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