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波, 虞慧怡, 郝超志, 王 昊
1.山東大學人文社科青島研究院, 山東 青島 266237 2.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國家環境保護區域生態過程與功能評估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012 3.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山東 青島 266237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念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重大變革,是貫穿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主線,是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物質載體和實踐抓手[1].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質就是生態產品的使用價值轉化為交換價值的過程. 雖然生態產品基礎理論尚未成體系,但國內外已經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面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在國際上,哥斯達黎加開展了市場化的生態補償,美國濕地緩解銀行探索了市場化的生態恢復模式[2],巴西以自然保護區面積為主要指標作為財政轉移支付的依據[3]. 在國內福建省率先提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先行區的建設目標,麗水市、撫州市等地出臺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方案,開展了生態產品市場交易的實踐探索. 通過總結國內外的這些實踐案例,相關學者歸納形成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市場路徑、政府路徑和政府市場混合路徑[2],實踐模式包括生態保護補償、生態權屬交易、直接開發利用、生態資本收益和綠色金融扶持等庇古方式. 但這些探索和模式總結大多是分散的個案或地方經驗,還沒有能夠系統歸納形成理論體系,其所包含的經驗還不能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示范的實踐模式. 該研究通過系統收集國內外有關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系統服務付費、生態權屬交易、生態指標配額交易、飛地經濟發展、生態資源開發利用、國家公園特許經營、保護地役權、生態修復投融資機制、綠色金融扶持等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相關的實踐案例,總結歸納可操作實施的實踐模式,可以為我國開展試點示范提供可操作的經驗,為地方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培育生態產品產業發展提供指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鞏固扶貧成效提供重要的模式與路徑.
在大量國內外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調研基礎上,該文收集了近百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踐案例,從生態產品使用價值的交換主體、交換載體、交換機制等角度,將案例經驗歸納形成包括生態保護補償、生態權益交易、資源產權流轉、資源配額交易、生態載體溢價、生態產業開發、區域協同發展和生態資本收益8大類、22小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模式(見圖1).

圖1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模式Fig.1 The model of ecosystem product value realization
該文將生態保護補償限定在狹義概念. 生態保護補償是指政府或相關組織機構從社會公共利益出發向生產供給公共性生態產品的區域或生態資源產權人支付的生態保護勞動價值或限制發展機會成本的行為,是公共性生態產品最基本、最基礎的經濟價值實現手段. 在生態保護補償中,生態產品價值交換的物質載體是受補償區域或個人所擁有的生態資源產權,實現價值的生態產品并不是某種特定的生態產品,而是生態資源生產供給的不特定公共性生態產品的總和. 區別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其他模式,生態保護補償大多采用普惠式的、單方向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雖然會對受補償的一方附加一定的生態保護要求和條件,但生態補償大多是由政府或公益組織作為購買代理人在統一的政策框架下向生態產品供給方實施的單方向的給予或補貼,價值實現的市場化、多元化程度相對較低. 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程度來看,生態保護補償的數額遠低于所補償的生態產品的使用價值,生態產品交換價值實現的程度相對較低,僅依靠生態保護補償很難完全調動起受補償區域或個人生態保護的積極性,需要開展其他形式多樣的實現形式才能較為充分地提高生態產品交換價值的實現程度.
生態保護補償可以分為4種方式,包括以上級政府財政轉移支付為主要方式的縱向生態補償、流域上下游跨區域的橫向生態補償、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的各類生態建設工程、對農牧民生態保護進行的個人補貼補助. 我國實施的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就是典型的縱向生態補償. 巴西建立了依據生態環境保護成效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有效提高了地方政府生態保護的積極性[4]. 新安江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以跨省斷面水質達標情況“對賭”的形式決定補償資金在浙江、安徽兩省的分配比例[5],“新安江模式”成為國內橫向生態補償的標桿之一. 紐約飲用水源地也是流域上下游之間開展的跨區域橫向生態補償的典型案例,通過在上游地區綜合采用收購土地、保護地役權購買、生態保護恢復工程等措施,用較小的代價為紐約提供了優質飲用水[6]. 我國實施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可以看作是政府以投資人身份實施的提高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生態建設工程. 美國耕地休耕保護項目(CRP)是美國版的“退耕還林”計劃,采用按環境效益指數(EBI)排名反向競標的方式提高了資金的生態保護效益[7]. 芬蘭、瑞典森林生態補償是歐洲版的“天然林保護工程”,根據由18項指標構成的指標體系分級評估森林的生物多樣性價值,確定生態補償的金額[8-9]. 哥斯達黎加成功地建立起生態補償的市場機制,政府購買生態產品的補償模式極大地調動了全國民眾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熱情[10]. 這些國外的生態補償所采取的反向競標和績效支付的市場化方法提高了資金的生態保護效益,極大調動了民眾參與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非常值得學習借鑒. 個人補助補貼是對農牧民個人生態保護進行的補償,例如我國開展的草原獎補、公益林補助、生態保護公益崗位等補償方式[11].
生態權益交易是指生產消費關系較為明確的生態系統服務權益、污染排放權益和資源開發權益的產權人和受益人之間直接通過一定程度的市場化機制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模式,是公共性生態產品在滿足特定條件成為生態商品后直接通過市場化機制方式實現價值的唯一模式,相當于傳統的環境權益交易和國外生態系統服務付費實踐的合集. 雖然污染排放和資源開發是破壞占用生態產品的行為,但是通過清潔生產、循環利用、降耗減排等途徑所形成的污染排放權益和資源開發權益減少了對生態產品的占用和損耗,從反方向看是擴大了的生態產品供給,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減少環境負荷的公共性生態產品. 污染排放權益和資源開發權益等環境權益和部分生態系統服務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都具有比較明確的產權或權屬關系,也都具有明確的使用受益人群或企業機構. 由于存在明確的生產與消費的利益關系,在政府管制產生稀缺性的條件下,交易主體之間就會形成市場交易需求,生態權益就轉變為準公共生態產品或生態商品,以生態產品本身作為價值實現的物質載體采用市場化機制在產權人和受益人之間開展直接交易.
生態權益交易可以分為生態服務付費和污染排放權益、資源開發權益3類,其中生態服務付費是正向權益,而污染排放權益和資源開發權益是減負權益. 正向權益和減負權益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付費者不同,生態服務付費是受益者付費,減負權益交易是開發占用者付費,買方主要是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影響或破壞的經濟主體. 從廣義上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各種模式都可以統稱為生態系統服務付費. 為了與其他模式區分,該文將由受益者付費的生態服務付費歸為生態權益交易. 生態系統服務付費涉及的生態產品基本以生態消費關系明確的生態系統調節服務為主,交易雙方通過協商以現金、實物、租金、技術支撐等方式進行直接交易,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有比較成功的、值得借鑒的案例. 法國畢雷礦泉水公司通過對上游的土地所有者提供補償,保證了水源蓄水層不受農業面源的影響[12]. 哥斯達黎加EG水公司為了保證發電所需水量、減少泥沙淤積,補償上游地區開展植樹造林[13]. 污染排放交易主要包括排污權和碳排放權. 美國水污染排污權交易制度從經濟上刺激非點源污染者加入到污染控制行列中來[14]. 資源開發權益主要包括水權、用能權等,與資源產權流轉模式不同,資源權益交易所涉及的資源是流量資源,而資源產權流轉模式所涉及的資源是林地、耕地、草地等存量資源. 浙江省東陽、義烏兩市開展的我國首例水權[15]交易雖然在法律上還存在一些產權困境和問題,但為準公共生態產品的權益交易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借鑒.
資源產權流轉模式是指具有明確產權的生態資源通過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收益權等產權流轉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增值的過程[2],實現價值的生態產品既可以是公共性生態產品,也可以是經營性生態產品. “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資源是生態產品的生產者或生產載體,生態資源具有明確清晰的產權,可以成為產權相對模糊的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載體. 生態資源在明確產權的條件下就成為可以帶來預期經濟收入的生態資源資產,通過產權流轉就可以作為生產要素投入經濟生產活動實現價值增值. 在資源產權流轉模式中,生態產品價值通過生態資源資產化過程實現,生態資源的產權人是生態產品價值的獲利人,生態產品價值通過資源產權買賣、入股、租賃、托管等產權流轉方式實現價值增值,可以有較高的市場化程度,生態產品價值作為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充分地融入到社會經濟活動中,價值實現的主體涉及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
資源產權流轉可以按生態資源的類型分為耕地產權流轉、林地產權流轉、生態修復產權流轉和保護地役權4種模式. 重慶地票交易是以耕地為載體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模式,除原址復墾外通過置換、征收等流轉方式將宅基地由建設用地轉變為生態用地,所減少的建設用地指標經過認證后成為可交易的地票,耕地的生態產品生產功能隨之附載到了地票上. 宅基地的權力人就隨之轉變為生態產品供給人,占用耕地的開發者通過市場化機制購買地票,付費補償由于耕地占用損失所造成的生態產品供應能力下降,屬于開發破壞者付費補償生態產品損耗的資源產權流轉模式. 福建省南平市順昌森林生態銀行借鑒商業銀行分散化輸入和集中式輸出模式,通過林權贖買、股份合作、林地租賃和林木托管等林權流轉方式,對碎片化的生態資源經營權和使用權進行集中收儲和規模化的整合優化,轉換形成權屬清晰、可交易的優質連片生態資產,探索出了一條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產業優勢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16].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允許采煤塌陷地復墾后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吸引開發企業參與礦區國土綜合整治,大力發展“生態修復+”產業,通過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增加帶動區域土地升值,推動了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與鄉村振興,是生態載體溢價、生態修復產權流轉和生態產業開發“三位一體”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典型案例. 起源于美國的保護地役權制度通過支付費用或稅費減免方式限制土地利用方式,在不改變土地權屬的情況下以低成本實現保護生態環境的目標. 美國農業部自然資源保護局通過購買耕地保護地役權,運用靈活的經濟手段保護耕地免受開發占用[7].
資源配額交易是指為了滿足政府制定的生態資源數量的管控要求而產生的資源配額指標交易. 這種模式實施的前提是政府通過管制使生態資源具有稀缺性,促使生態資源匱乏的經濟發達地區或需要開發占用生態資源的企業個人付費達到國家管制要求,有條件或基礎好的地區、企業或個人通過保護、恢復生態資源獲得經濟收益. 在該模式中所實現的交換價值是生態資源的存在價值,交換價值的受益人是生態資源的產權人,購買人是資源匱乏地區的政府或需要開發占用生態資源的企業個人. 該模式的實質是一種開發占用者付費的生態資源存在價值異地實現方式. 所有的生態資源理論上在政府管制的條件下都可以開展這種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包括森林、草地、濕地、耕地、荒漠、自然海岸線、海島等,是我國應該著重研究并探索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式.
資源配額交易模式又可以分為總量配額交易和開發配額交易兩類. 總量配額交易是指政府對某種生態資源提出區域總量控制目標要求,不能滿足資源總量要求的區域與資源豐富區域的政府之間通過協商機制讓渡資源配額指標. 重慶江北區和酉陽縣之間開展的森林覆蓋率交易[17]和地票交易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類似,但其實質上是一種在區域生態資源總量控制制度下政府之間開展的以森林覆蓋率指標為交易對象的總量配額指標交易,類似于生態環境部門實施的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的市場化交易,是一種不涉及土地資源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等產權變更的生態資源指標交易形式,有利于提升資源豐富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是對財政轉移支付的一種有益補充. 資源配額交易模式的另外一種類型是開發配額交易,是指生態資源開發占用者購買生態資源異地恢復指標的交易模式. 我國的耕地增減掛鉤和占補平衡以及美國濕地緩解銀行是這方面典型的案例. 美國濕地緩解銀行并不是經營存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是類似于我國的耕地增減掛鉤的一種濕地保護形式,可以更準確地表達為“濕地開發配額交易”. 1988年美國根據《清潔水法》提出了濕地“零凈損失”的目標,建立了一整套濕地信用的市場交易機制,濕地以“信用”形式在同流域開發項目與緩解銀行間被儲備交易,濕地開發者需購買濕地信用來彌補、抵消開發建設項目對濕地的占用,從而激發了濕地補償并進行后期維護管理的交易市場[18].
生態載體溢價是指將無法直接進行交易的生態產品的價值附加在工業、農業或服務業產品上通過市場溢價銷售實現價值的模式,是一種重要的生態產品價值市場化實現的方式. 公共性生態產品大多是產權不明確的、“無形”的產品或服務,缺少在市場中交易的物質形態,其使用價值不能成為交換價值的物質載體,難以通過市場交易實現價值. 通過將生態產品附加在可以交易的載體產品上,使載體產品以高于原本的價格在市場中實現交易,載體產品所高出的價格就是生態產品的價格. 在生態載體溢價模式中,實現價值的生態產品也不是某種特定的生態產品,而是某個區域生態資源生產供給的不特定公共性生態產品. 生態產品價值的獲利人可能并不是生態產品的產權人或供給人,載體產品的購買人可能也不是所附載的生態產品的消費人,生態產品的產權供給人還需要經過生態保護補償或其他形式的再次分配而獲得生態產品價值. 在理論上,可以實現生態產品溢價的載體產品幾乎可以涵蓋全部一、二、三產業,最常見的溢價載體一般包括土地房產、旅游產品、水力發電、特許經營產品、生態標簽產品.
生態載體溢價模式又可以分為直接載體溢價和間接載體溢價模式. 直接載體溢價模式是指生態產品的使用價值直接附加到了載體產品上,提高載體產品的使用品質、效能或知名度,購買者在消費載體產品的同時也消費了所附著的生態產品. 通過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增加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帶動區域土地房產增值是典型的生態產品直接載體溢價模式. 福建省廈門市五緣灣通過實施生態修復與綜合開發工程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帶動周邊土地溢價,以土地為載體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在為市民提供優美生態環境的同時使參與投資的企業得到收益.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允許采煤塌陷地復墾后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吸引開發企業參與礦區國土綜合整治,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增加帶動區域土地升值,推動了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與鄉村振興,是生態載體溢價、生態修復產權流轉和生態產業開發“三位一體”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典型案例. 間接溢價模式中生態產品的使用價值并沒有附加到載體產品上,載體產品與所附著的生態產品之間關系不大或僅存在間接的關系,購買者在消費載體產品的同時并沒有消費所附著的生態產品. 法國國家公園以打造品牌產品增值體系為核心,推動當地農產品、民宿旅游、旅游紀念品等特許經營,使國家公園公共性生態產品價值附著在國家公園品牌產品上實現載體溢價[19]. 利用良好生態環境吸引企業投資、刺激產業發展也是生態產品價值的間接載體溢價模式. 貴州省因其獨特的地形地貌、自然生態環境、穿堂風“有限但重要的優勢”吸引了大數據產業入駐. 浙江省龍泉市良好的生態環境質量可以有效降低藥業生產用水處理和空氣過濾的成本,優質的生態資源成為企業發展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吸引國鏡藥業在當地投資生產[20],也是良好生態產品刺激產業發展實現價值的間接載體溢價模式.
生態產業開發是經營性生態產品通過市場機制實現交換價值的模式,是生態資源產業化的過程,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式. 經營性生態產品是人類勞動參與度最高的生態產品,具有與傳統農產品、旅游服務等經濟產品完全相同的屬性特點,可以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實現價值交換. 該模式的實質是經營性生態產品由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轉變為商品的過程,價值規律在經營性生態產品的生產、流通與消費過程發揮作用. 生態產業開發模式所實現的生態產品價值包括經營性生態產品本身的使用價值,還包括因良好生態環境所賦予的其他公共性生態產品的價值,后者屬于生態載體溢價模式,2種生態產品價值難以割裂開來. 因此,生態產業開發模式可以看作是經營性生態產品市場實現和經營性生態產品載體溢價的復合模式.
生態資源是最好的經濟發展資源. 充分依托當地優勢生態資源,在保護的前提下通過生態產業開發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 經營性生態產品主要包括物質原料開發和精神文化服務,相當于生態系統服務中的供給服務和文化服務,生態產業開發模式可以根據經營性生態產品的類別相應地分為2類. 物質原料開發主要是指農林產品、生物質能等與第一產業緊密相關的產業發展. 合理的森林撫育經營是森林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瑞典森林經理計劃在保證采伐量低于生長量的前提下開展經營,使其成為歐洲最大的木材生產基地[21-22],其成功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德國“村莊更新”計劃依托生物資源發展農村產業鏈,將生物能源、生物原料開發利用以及生物廢物利用作為提高農業增加值和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 浙江省麗水市通過打造覆蓋全區域、全品類、全產業鏈的公用農業品牌“麗水山耕”[23],提高了經營性生態產品的溢價率,麗水市還將隨處可見不起眼的苔蘚變身為大產業助力農民增收脫貧[24]. 精神文化服務主要包括旅游休憩、健康休養、文化產品等依托生態資源開展的精神文化服務等. 瑞士山地占國土面積的90%以上,是傳統意義的資源匱乏國家,但通過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把過去制約經濟發展的山地變成經濟騰飛的資源,探尋出了一條山地生態與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之路. 瑞士旅游注重將本土文化、歷史遺跡與自然景觀有機結合,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吸引不同文化層次的游客,使旅游業收入約占GDP的6.2%[25],其比重甚至一度超過鐘表業和銀行業[26],發展成為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幸福感最強的國家之一. 瑞士同時充分利用豐富的水資源開發水電,推行“綠色水電”認證制度,將“綠色水電”作為處理河流生態和水電生產關系的起點,把整個國家建設成歐洲電網調峰的“蓄電池”,其水電在電力結構中的比重高達90%,被譽為“水電王國”[27]. 湖南十八洞村是我國精準扶貧的“首提地”,充分利用當地的林農資源和景觀資源開發精神文化服務,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精準扶貧道路[28]. 武漢“花博匯”通過種植花卉等高附加值農產品來打造優美生態環境,延伸發展婚紗攝影、會議、文藝演出、網紅產業以及教育休閑等精神文化服務,將原本破敗的村灣改造成城市市民向往的旅游小鎮.
區域協同發展是指公共性生態產品的受益區域與供給區域之間通過經濟、社會或科技等方面合作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模式. 區域協同發展模式的合作雙方一般具有比較明確的生態產品生產供給與受益消費關系,例如,在流域上下游流轉消費的潔凈水源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主體往往是生態產品供給區域和受益區域的政府,雙方的合作內容、責任義務和利益共享機制等通過政府間的協商加以解決. 區域協同發展模式的實質是發展權共享,生態產品的供給區域為了保護生態環境,需要控制人口規模、限制城鎮化以及對生態環境有影響的經濟發展,使這些區域喪失了發展的權利和機會. 受益區域通過支持、幫助供給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間接地使供給區域生態產品價值得以實現. 區別于橫向區域生態補償模式的單方向經濟給予方式,區域協同發展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采用實現雙方合作共贏的價值實現機制,雙方主體合作的方式包括發展經濟、科技、人才合作等多種方式. 區域協同發展模式是一種實踐已經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實現重點生態功能區主體功能定位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特別適合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破解公共性生態產品市場失靈的難題,在生態產品的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與生態產品受益的經濟發達地區之間建立起一對一或多元區域互補合作機制,使重點生態功能區有效地減少人口規模和大規模工業化、城鎮化發展.
區域協同發展可以分為異地協同開發和本地協同開發. 異地協同開發是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雙方主體在生態產品的受益區域建立共享經濟開發區或產業園,一般情況下由生態產品的供給地區出建設用地指標,受益地區出土地、資金、人力資源和技術,受益地區與供給地區共享經濟開發區的GDP和財政、稅收分成. 浙江金華-磐安共建產業園、四川成都-阿壩協作共建工業園均是在水資源生態產品的受益區建立共享產業園[29],這種模式不僅保障了水資源生態產品的持續供給,同時為上游地區提供了資金和財政收入,有效地減少了上游地區土地開發強度和人口規模,實現了上游重點生態功能區定位. 另外一種區域協同發展模式是雙方主體在生態產品供給地區合作開發的本地協同發展模式,前提是供給地區具有開發的基礎和條件,并且所發展的經濟產業對生態環境影響非常小. 廈門-龍巖山海協作經濟區是位于九龍江下游的廈門市在上游龍巖地區聯合建設開發的經濟區,廈門通過提供資金、技術和項目扶持上游地區發展的同時,解決自己土地資源緊張的矛盾,實現上下游共贏發展[30]. 與異地協同開發相比,本地協同開發方式只適用于國土面積較大、人口眾多且生態敏感性不強的上游地區.
生態資本收益模式是指生態資源資產通過金融方式融入社會資本,盤活生態資源實現存量資本經濟收益的模式[31]. 在具有稀缺性和明確產權的條件下,生態資源或生態產品就成為可以帶來預期經濟收入的生態資源資產,生態資源資產作為生產要素投入經濟生產活動實現價值增值就變成生態資本[31]. 生態資本是可以給人們帶來預期經濟收益的存量財富. 理論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各種模式都可以算作是生態資本收益,該文將生態資本收益限定于通過金融方式實現的生態資本經濟收益. 該模式所實現的交換價值是生態資源資產的存量價值,交換價值的收益人是生態資源資產的產權人,交換價值的實現機制是生態資本通過生產其他經濟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活動在市場中實現的價值增值. 因此生態資本收益具有較高的市場化機制,生態產品價值作為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充分地融入社會經濟活動中,價值實現的主體涉及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一種以金融為載體的特殊溢價方式.
生態資本收益模式可以劃分為綠色金融扶持、資源產權融資和補償收益融資3類,其中資源產權融資和補償收益融資與我國農村“三變”改革密切相關. 綠色金融扶持是實現生態資本收益的重要手段和路徑,是針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指數和相關產品、綠色發展基金、綠色保險、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政策. 資源產權投融資是指集體土地、林地、林木、水域和濕地等生態資源的使用權通過一定的形式入股或抵押獲取資本收益的方式,也就是“資源變資產”中與生態資源資產有關的收益. 補償收益抵押是將各級各部門投入的生態補償的財政資金在符合國家政策要求的前提下投入各類經營主體獲得股份收效,或抵押融資開展生產,“三變”改革中的“資金變股金”就是這類模式. 生態建設恢復的經濟投資規模大、收益低,僅依靠國家資金難以實現持續快速生態恢復的目標. 將“綠水青山”轉變成可以進行投資收益的生態資本是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產品生產的重要手段. 但是綠色金融扶持生態產品生產和價值實現還存在著產權抵押困難、缺乏穩定還款收益等關鍵的難點和制約. 我國國家儲備林建設以及福建省、浙江省、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的一些做法為解決綠色金融扶持促進生態產品的制約難點提供了一些借鑒和經驗[32].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開展的國家儲備林建設通過明晰盈利模式及未來可能獲取的經濟收益,解決了多元融資還款的來源[33]. 福建省三明市創新推出“福林貸”金融產品,通過組織成立林業專業合作社以林權內部流轉解決了貸款抵押難題[34]. 福建省順昌縣依托縣國有林場成立“順昌縣林木收儲中心”為林農林權抵押貸款提供兜底擔保[35]. 浙江省麗水市“林權IC卡”采用“信用+林權抵押”的模式實現了以林權為抵押物的突破[36].
各種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模式相互之間因存在很大的關聯性和相似性,很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都是綜合采用多種模式,該文中一些案例按照其主要特點被歸為其中的某一類模式.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八大實踐模式的特點見表1.

表1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模式特點比較
生態保護補償是一種最保底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式,區別于生態權益交易中的生態服務付費,它不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直接交易,而是由政府或公益組織作為購買代理人在統一的政策框架下向生態產品供給方實施的單方向的給予或補貼. 生態保護補償在我國已有多年實踐基礎,具有成熟經驗并形成了政策體系,但生態保護補償一般低于生態產品的實際價值,我國現有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多是以政府為主的無償式補償、被動性補貼,難以充分調動起生態產品生產主體主動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37].
資源配額交易模式與資源產權流轉和生態權益交易中的資源開發權益有很大的相似性. 資源配額交易模式與資源產權流轉模式都是與生態資源相關的交易模式,不同之處在于產權流轉模式的交易對象是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收益權等各種形式的產權,而資源配額交易的交易對象僅是資源配額指標,是一種不涉及產權的、純粹的指標交易模式. 資源配額交易與資源開發權益,從交易的形式看,二者都是政府管制下的指標配額交易,也大多由開發者付費,不同之處在于資源配額交易的對象是生態資源的存量,而資源開發權益交易的對象是生態資源流量,也就是生態產品本身. 水資源既有資源的存量屬性,也有生態產品的流量屬性,可以劃歸為其中任何一類,該文將其歸為資源開發權益交易類別.
生態權益交易和資源產權流轉需要具有產權明晰、市場稀缺和可精確定量3個前提條件,政府可以通過宏觀管控政策,制定管控配額指標,使具有明晰產權、可精確定量的生態資源具有稀缺性,建立起公共性、準公共性生態產品的市場交易機制. 例如,碳匯等生態服務付費模式、排污權、水權等減負權益交易,雖在我國已有開展試點,目前仍是一項不太成熟的工作. 生態修復中的產權安排制度是涉及國民經濟的重大政策,與國家的政策、經濟社會發展等密切相關,雖然有國內外經驗可借鑒,但尚需突破原有的制度體系限制,在技術、體制機制等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創新改革,應謹慎推進. 而如耕地產權流轉,因產權清晰且有耕地占補平衡的制度基礎,在我國較為容易推開. 資源配額交易不涉及產權交易,影響小,受地區、自然環境等條件限制小,可逐步推廣到各類資源和生態產品,并在全國較大范圍內推廣,且有耕地增減掛鉤等良好的經驗和工作基礎,應該是我國著重研究探索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式.
生態產業開發是充分依托當地優勢生態資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保護的前提下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力的重要途徑. 利用生態資源生產出的經營性生態產品與傳統農產品、旅游服務等產品基本相同的屬性特點,具有豐富多樣的開發經營模式,其價值也很容易通過市場機制得以實現,生態產業開發模式的關鍵是如何認識和發現生態資源的獨特經濟價值,如何開發經營品牌提高產品的生態溢價率和附加值. 生態載體溢價可解決難以將產權明確到個人或團體組織的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問題,溢價的載體除了經營性生態產品之外,主要包括土地、水力發電等,生態載體溢價模式適用范圍較廣,實施條件相對沒有那么苛刻,但需要繼續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載體的相關探索.
區域協同發展模式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極其重要和有效的模式,未來我國應將區域協同發展模式作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點方式,加強研究并逐步試點推廣. 綠色金融扶持生態產品生產和價值實現還存在產權抵押困難、缺乏穩定還款收益等關鍵的難點和制約,還需要長期研究和實踐總結經驗.
與我國相比,國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踐模式具有以下幾個方面鮮明的特點:一是比較重視市場化的機制和手段,二是以法律制度作為保障,三是注重提高公眾的意識和參與,四是重視提高科技支撐和能力保障. 而我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主要以政府規制為主,在解決公共產品市場失靈方面更具有優勢;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為發力點,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念轉化為全民行動,力度比國外更大,進展也更快.
生態產品分類是采用二分法還是采用三分法,問題的關鍵是碳匯、碳排放、排污權、用能權等生態權益究竟是一類生態產品,還是已經在市場中實現價值的生態商品. 該文經過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踐案例的深入梳理和思考,發現采用三分法將生態權益類單獨列為一類生態產品更為妥當. 因此,該文在原有二分法[1]的基礎上,根據價值實現路徑,將生態產品分為公共性、準公共性和經營性生態產品3類[38],分別對應不同的價值實現路徑和實踐模式,公共性生態產品對應政府主導的價值實現路徑,經營性生態產品對應市場機制,而新增加的準公共生態產品則對應政府市場混合路徑.
公共性生態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政府路徑是其價值實現的主要方式. 政府作為主導者或者購買人購買生態產品,自然資源權益人、代理人作為生態產品的供給者,大部分是在政策框架下的單方向財政補貼,往往表現為一種人人有份的普惠制政策,如生態保護補償. 另外,區域協同發展、資源產權流轉、生態載體溢價、生態資本收益也是公共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模式,離不開政府的主導行為.
準公共生態產品滿足特定條件成為了生態商品,政府市場混合路徑是其價值實現的主要方式. 準公共生態產品具有比較明確的產權或權屬關系,也都具有明確的使用受益人群或企業機構,可以以生態產品本身作為價值實現的物質載體采用市場化機制在產權人和受益人之間開展直接交易. 生態權益交易、資源配額交易是準公共性生態產品直接通過市場交易實現價值的主要模式,是相對完善成熟的準公共生態產品直接市場交易機制.
經營性生態產品具有豐富多樣的經營利用模式,可以通過市場路徑實現價值交換. 與公共性生態產品完全不同,經營性生態產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存在矛盾,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不能兼得. 生態產業開發是經營性生態產品通過市場機制實現交換價值的模式,是生態資源產業化的過程,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式,其實質是經營性生態產品由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轉變為商品的過程,所實現的生態產品價值基本已經納入國民經濟統計體系的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之中.
a) 從生態產品使用價值的交換主體、交換載體、交換機制等角度,將國內外案例經驗歸納形成包括生態保護補償、生態權益交易、資源產權流轉、資源配額交易、生態載體溢價、生態產業開發、區域協同發展和生態資本收益8大類、22小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模式.
b) 8大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模式之間既存在關聯性和相似性,又各具特點,且對應于不同的生態產品類型:生態保護補償是單方向給予或補貼;生態權益交易是公共性生態產品唯一直接通過市場交易實現價值的模式,涉及資源產權流轉變更是資源產權流轉與其他相關模式的最大區別;資源配額交易是純指標交易;生態載體溢價模式中生態產品價值需要通過二次分配才能加以實現;生態產業開發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式;區域協同發展與橫向生態補償的差異在于雙方合作共贏;生態資本收益實質是生態資本通過其他經濟活動實現價值增值.
c) 公共性、準公共和經營性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路徑明顯不同. 公共性生態產品對應政府主導的價值實現路徑,如生態保護補償、區域協同發展、資源產權流轉、生態載體溢價、生態資本收益等;經營性生態產品對應市場機制,如生態產業開發;而準公共生態產品則對應政府市場混合路徑,如生態權益交易、資源配額交易等.
d)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我國政府提出的一項創新性的戰略措施和任務,是一項涉及政府、企業、個人的復雜的長期系統性工程,在世界范圍內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成熟的、可系統推廣借鑒的經驗和模式,我國應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一方面充分借鑒和吸引國外經驗,以加強公共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市場機制建設為重點,做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法律保障、技術支撐和公眾參與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鼓勵地方通過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創新實踐,匯聚形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中國經驗”,再由“中國經驗”打造形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中國模式”.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張林波,虞慧怡,李岱青,等.生態產品內涵與其價值實現途徑[J].農業機械學報,2019,50(6):173-183.
ZHANG Linbo,YU Huiyi,LI Daiqing,etal.Connotation,valu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products[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2019,50(6):173-183.
[2] 馬建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機制與模式[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9.
[3] 宋小寧.我國生態補償性財政轉移支付研究:基于巴西的國際經驗借鑒[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2(7):47-49.
[4] SELVA G V,PAULI N,KIM M K,etal.Opportunity for change or reinforcing inequality:power,governance and equity implications of government payments for conservation in Brazil[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20,105:102-112.
[5] 麻智輝,高玫.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試點研究:以新安江流域為例[J].企業經濟,2013,32(7):145-149.
[6] NYCDEP.2006 watershed protection program summary and assessment[R].New York: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6.
[7] CLAASSEN R,CATTANEO A,JOHANSSON R.Cost-effective design of agri-environmental payment programs:US experie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5(4):737-752.
[8] MANTYMAA E,JUUTINEN A,MONKKONEN M,etal.Participation and compensation claims in voluntary forest conservation:a case of privately owned forests in Finland[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9,11(7):498-507.
[9] 陳潔,李劍泉.瑞典林業財政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2011,24(5):57-61.
CHEN Jie,LI Jianquan.Finance policy for forestry in Sweden and its implication on China[J].World Forestry Research,2011,24(5):57-61.
[10] ZBINDEN S,LEE D R.Paying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an analysis of participation in Costa Rica′s PSA program[J].World Development,2005,33(2):255-272.
[11] 趙翔,朱子云,呂植,等.社區為主體的保護:對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的思考[J].生物多樣性,2018,26(2):210-216.
ZHAO Xiang,ZHU Ziyun,Lü Zhi,etal.An observation to the new initiative of community conservation guardposts in the pilot Three-River-Source National Park[J].Biodiversity Science,2018,26(2):210-216.
[12] EZZINE-DE-BLAS D,WUNDER S,RUIZ-PEREZ M,etal.Global pattern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J].PloS One,2016,11:e01498473.
[13] PAGIOLA S,RIOS A R.The impact of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on land use change in Quindío,Colombia[R].Washington DC:World Bank,2008.
[14] 徐祥民,于銘.美國水污染控制法的調控機制[J].環境保護,2005(12):70-73.
[15] 沈滿洪.水權交易與政府創新:以東陽義烏水權交易案為例[J].管理世界,2005(6):45-56.
[16] 崔莉.南平“生態銀行”:打通“兩山轉換”新通道[J].決策,2019(11):60-62.
[17] 鄭皓月.江北區向酉陽縣“買”森林重慶實施橫向生態補償機制[EB/OL].北京:央廣網,2019-03-28[2020-12-23].http://www.cnr.cn/chongqing/jr/20190328/t20190328_524558997.shtml.
[18] ROBERTSON M.The work of wetland credit markets:two cases in entrepreneurial wetland banking[J].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9,17(1):35-51.
[19] 陳敘圖,金筱霆,蘇楊.法國國家公園體制改革的動因、經驗及啟示[J].環境保護,2017,45(19):56-63.
[20] 葉浩博.“麗水之干”干出“綠水青山”的生態產品價值[N/OL].麗水:麗水日報,2019-01-31[2020-12-23].http://zjls.wenming.cn/wmjj/201901/t20190131_5678862.html.
[21] JOHANSSON J.Participation and deliberation in Swedish forest governance:the process of initiating a National Forest Program[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16,70:137-146.
[22] ERIKSSON L A,SALLNAS O,STAHL G.Forest certification and Swedish wood supply[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7,9(5):452-463.
[23] 季凱文,齊江波,王旭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浙江“麗水經驗”[J].中國國情國力,2019(2):45-47.
[24] 葉浩博,余俞樂,藍俊.麗水小苔蘚走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大路徑[N/OL].麗水:麗水日報,2019-05-21[2020-12-23].http://cs.zjol.com.cn/zjbd/ls16512/201905/t20190521_10164852.shtml.
[25] 范鵬輝.瑞士產業發展模式的經驗與借鑒[J].中國經貿導刊,2015(4):49-51.
[26] 梁峰,郭炳南.旅游產業國際運營模式與競爭力研析:以瑞士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5,31(11):199-204.
LIANG Feng,GUO Bingnan.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pattern and competitive power of tourist industry:the Switzerland as example[J].Reformation & Strategy,2015,31(11):199-204.
[27] 傅振邦,何善根.瑞士綠色水電評價和認證方法[J].中國三峽建設,2003(9):21-23.
[28] 李志林,柳德新,奉永成.精準扶貧:風起十八洞攻堅在湖南-“牢記囑托,奮進瀟湘”系列述評之三[N/OL].長沙:湖南日報,2017-10-10[2020-12-23].https://hnrb.voc.com.cn/hnrb_epaper/images/2017-10/10/01/2017101001_pdf.pdf.
[29] 楊春平,陳詩波,謝海燕.“飛地經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的新探索:關于成都阿壩兩地共建成阿工業園區的調研報告[J].宏觀經濟研究,2015(5):3-8.
[30] 高凌,張子劍.解讀《廈門龍巖共建山海協作經濟區實施方案》[EB/OL].北京:人民網,2014-06-09[2020-12-23].http://fj.people.com.cn/longyan/n/2014/0609/c339868-21378851-2.html.
[31] 高吉喜,范小杉,李慧敏,等.生態資產資本化:要素構成·運營模式·政策需求[J].環境科學研究,2016,29(3):315-322.
GAO Jixi,FAN Xiaoshan,LI Huimin,etal.Research on constituent elements,operation modes and political demands for capitalizing ecological assets[J].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6,29(3):315-322.
[32] 程朝陽,范廣闊,汪炎明.國家儲備林建設剖析與實施對策:以福建省為例[J].林業勘察設計,2017,37(1):7-11.
[33] 秦濤,張艷紅,吳今,等.開發性金融支持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案例分析:以廣西國家儲備林項目為例[J].林業經濟,2018,40(1):56-60.
QIN Tao,ZHANG Yanhong,WU Jin,etal.Research on Financing mode of developmental finance supporting national reserve forest construction:taking the National Reserve Forest of Guangxi for example[J].Forestry Economics,2018,40(1):56-60.
[34] 洪燕真,付永海.農戶林權抵押貸款可獲得性影響因素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福林貸”產品為例[J].林業經濟,2018,40(9):31-35.
HONG Yanzhen,FU Yonghai.Research on the accessibility factors of forestry tenure mortgage loan for farm households:taking the ‘Fulin Loan’ in Sanming City,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J].Forestry Economics,2018,40(9):31-35.
[35] 董加云,王文爛,林琰,等.福建順昌縣林權收儲擔保機制創新與成效研究[J].林業經濟,2017,39(12):56-59.
DONG Jiayun,WANG Wenlan,LIN Yan,etal.Research on innov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forest tenure purchasing and loan guarantee in Shunchan County of Fujian Province[J].Forestry Economics,2017,39(12):56-59.
[36] 翁志鴻,吳子文,吳東平,等.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隆宮鄉“林權IC卡”及其抵押貸款模式創新[J].林業經濟,2009(7):15-17.
WENG Zhihong,WU Ziwen,WU Dongping,etal.‘Forest tenure reform-IC Card’ Longgong Model and its mortgage innovation in Qingyuan County of Lishui City,Zhejiang Province[J].Forestry Economics,2009(7):15-17.
[37] 虞慧怡,張林波,李岱青,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國內外實踐經驗與啟示[J].環境科學研究,2020,33(3):685-690.
YU Huiyi,ZHANG Linbo,LI Daiqing,etal.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valu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J].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20,33(3):685-690.
[38] 張林波,虞慧怡,郝超志,等.生態產品概念再定義及其內涵辨析[J].環境科學研究, 2021,34(3):655-660.
ZHANG Linbo,YU Huiyi,HAO Chaozhi,etal.Re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analysis of ecosystem product[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21,34(3):65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