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雅 汪文志 安徽省財政科學研究所
2018年11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被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安徽省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與此同時安徽省在經濟實力、產業結構、財政實力等方面與長三角地區其他省市相差明顯。對于安徽省而言,不僅從形式上加入長三角地區,更要從內容上高質量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1.基礎設施方面。交通運輸部與安徽省及長三角地區其他省市聯合簽訂《長三角地區打通省際斷頭路合作框架協議》,多條省際斷頭路被打通。加入長三角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協調工作機制和聯席會議制度,撤除省界收費站。聯合交通部及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印發《關于協同推進長三角港航一體化發展六大行動方案》,加速推進長江黃金水道“四個統一”。全面布局跨省際鐵路和公路建設,積極推進能源領域設施建設,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先于世界其他各國成功開通“京滬干線”,推動區域大數據產業統計發布、企業上云、三網融合大賽等工作。
2.科技創新方面。近年來,安徽省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一體化發展,積極參與建設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2018年,聯合簽署“長三角區域智慧廣電與人工智能語音技術融合創新戰略合作協議”,融合創新長三角地區智慧廣電。2019年4月,舉辦安徽創新館開館暨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及“長三角區域創新合作”活動,深化三省一市創新領域合作廣度和深度。2019年5月,合力舉辦首屆長三角一體化創新成果展,舉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重要成果發布會,中科大等五個大學聯合成立“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2019年12月,舉辦2019中國(合肥)數字經濟創新應用峰會暨長三角(合肥)數字一體化開放應用場景峰會,延續“中國聲谷”項目的持續推進。2020年初,會同滬蘇浙科技管理部門制定《2020年度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工作要點》。2020年12月,科技部會同三省一市政府共同編制《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正式發布。
3.產業合作方面。區域發展戰略的實行,引起了三省一市的聯動效應,促進了產業鏈的更好分工協作,避免了不必要的內部競爭。安徽省近年來更是加大各產業投入力度,揚皖所長,加快融入長三角地區產業發展,為建設長三角世界級產業集群貢獻力量。如發起成立“長三角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合作組織”,成立G60科創走廊機器人產業聯盟,成立G60科創走廊新能源和網聯汽車產業聯盟和新能源產業聯盟,成立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聯盟。2020年,以5G為代表的“新基建”迎來爆發期,安徽省全年共完成5G基站站址建設29415個,完成年度任務的117.7%①,為長三角地區數字經濟提供了全新的底層支撐。
4.生態保護方面。共同成立長三角區域水污染防治協作小組和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聯合制定《長三角區域大氣和水污染防治協作2019年工作重點》;2018年10月,安徽省和浙江省共同簽署《關于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新安江目前已成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簽訂長三角區域環境保護標準協調統一工作備忘錄;不斷進行如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執法等專項行動。
5.公共服務方面。借助長三角一體化平臺,安徽省充分整合資源,加強與其他兩省一市的合作,加快推動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醫療保障方面,安徽省所有設區市均已實現長三角異地就醫門診直接結算試點全覆蓋。長三角地區全部41個城市實現醫保“一卡通”,覆蓋范圍達到3500余家三省一市醫療機構。政務服務方面,開通運行長三角區域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系統;同步上線運行長三角地區政務服務APP“無感漫游”,并共同確定首批共176項“無感漫游”服務清單;正式啟動長三角“12345”政務熱線服務咨詢和投訴機制。出行交通方面,全部長三角高鐵線路和動車組停靠站正式進入電子客票時代;合肥市民可刷二維碼實現無障礙在上海、杭州等其他部分長三角城市異地乘坐地鐵。教育提升方面,共同簽署長三角地區教育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戰略協作框架協議,推動優秀教育資源整合和共享。
6.聯動機制方面。安徽省自加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以來,積極同其他兩省一市的各政府部門建立聯動機制,簽訂多項協議,推動省市間工作聯動,實現長三角區域整體聯動,政府工作效率越發提高,各類大眾關注問題得以有力解決。
1.省(市)際間貿易強度偏低。省(市)際間貿易強度可以用省際貿易依存度來進行體現,依存度越高,則說明該省在省際間的貿易往來越多和規模越大。
從圖1中可以看出,相比于上海市和浙江省,安徽省和江蘇省的省際貿易強度較低,省際貿易的開放水平不高。安徽省更多的產品進行了省內消化,這雖然拉動了本省內生產業的發展,但是也形成了一定的貿易壁壘,不利于長三角地區貿易一體化的整體高速發展。
2.要素市場一體化滯后。在金融要素方面,對比江浙滬皖四地截至2020年年底的上市公司數量分別是484、521、373和129,市值(萬億元)分別為6.28、6.71、7.70和2.08,可以看出安徽省相較其他三省市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安徽省的金融資本運作能力還沒有跟上長三角其他省市的步伐。而資本市場的落后降低了省內企業的融資效率并提高了融資成本,反映在了安徽省推動IPO的新增數量及募資額規模上。

圖1 2000年-2017年長三角地區省際貿易依存度
在土地要素方面,安徽省在配套設施和經營環境不足的情況下僅依靠便宜的地價吸引來的入駐企業很多并非高精尖產業,這樣一來,土地既被占用而形成的產值又很少,造成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在人才要素方面,縱觀安徽每年的就職情況來說,許多省內畢業生的求職意向傾向于江浙滬,并且學歷越高越明顯。因為省內機會不多,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與薪資水平并具,對人才形成了一定的“虹吸效應”。“人才孵化器”的現狀極大阻礙了安徽省前端技術的開發創新,并進一步拉大了與江浙滬的發展差距。
3.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突出。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保護矛盾逐漸突出。安徽省由于綜合原因,經濟發展滯后于長三角其他地區,因此面臨著既要加快發展又要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此外,由于大多資源環境屬于公共產品,產權邊界定義不清晰,在配置和治理時存在效率低下現象,進一步導致了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不足。
4.財政領域的差距。
(1)財政收入規模小。由于安徽省發展起步較晚,經濟發展進度落后于江浙滬三地,導致建立在此基礎上的財政收入規模相對較小,財政基礎較為薄弱。財政收入整體盤子偏小導致安徽省政府用來支持全省各項建設的財力不足,財政支出的規模受到一定的限制,進而反過來又制約了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
(2)財政收入質量差。稅收收入是財政收入最可靠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用地區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可以衡量其財政收入的穩定性,以反映收入質量好壞。2019年江浙滬皖四地這一比值分別為83.38%、83.69%、86.76%和69.43%,可以看出安徽省在財政收入質量上還與其他三地存在一定差距(此處財政收入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3)人均財力低。
人均財力反映了一個地區的人均財政保障能力,是財政狀況好壞的直觀體現。通過比較2017年-2019年長三角地區各省市的人均財力可以看出,安徽省的財政實力遠遠低于江浙滬地區(見圖2)。

圖2 2017年-2019年長三角地區人均財力比較(單位:元/人)
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背景下,積極打造長三角世界級產業集群,產業合作重點轉向要素分工、價值鏈分工。要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放大效應,通過財政政策引導和補貼貼息的方式,鼓勵引導本地金融機構和吸引江浙滬金融機構在安徽省設立長三角產業創新股權投資基金等,增加創業投資資本的供給,克服單純通過市場配置創業投資資本的市場盲選問題。投資基金要定位長三角產業創新的資本投資平臺和資源整合平臺,聚焦長三角區域內龍頭公司的并購重組、國企混改、股權投資等,引領本區域產業資源、創新資源的優化、整合、協同,促進產城鄉一體化融合。
安徽省加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要在保證自由流動的民生保障機制滯后等公共服務一體化方面下功夫。在重視市場機制配置公共服務資源的基礎上,建立健全財政管理協同機制,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通過多種方式,出臺一系列財政支持保護生態環境、解決人口跨區域流動方面存在的社保接續等問題,在跨地區、跨部門、跨企業之間的經濟合作、生態環境治理和社會保障等方面上取得突破,真正建立起信息共享機制、風險共擔以及利益互惠機制。
目前長三角地區政府間經過多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省市之間的政府合作模式,對于建立新型具有互補功能的橫向轉移支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橫向轉移支付容易使財力轉出地的利益受損,導致負激勵的效果,所以要嘗試建立新型的轉移模式,鼓勵借鑒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經驗,研究建立跨區域的生態補償、教育補償和勞動力輸出補償等,采用因素法轉移支付機制,建立良好的利益分享機制。
積極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財稅政策,正確處理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短期和中長期財稅政策的關系。要積極探索實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財稅制度安排,探索長三角一體化對境外進入海關圍網區內的貨物,實行不同于一般服務和貨物的稅收政策,在長三角一體化片區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新型重點產業鏈條的關鍵環節,探索稅收支持政策。另外,還要使長三角一體化城市之間辦稅服務平臺數據共享,積極探索異地間辦稅和區域間通辦。
注釋:
① 數據來源:安徽省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