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寧
在碳中和領域,科技企業中不乏先行者。這些科技大咖立足自身優勢,在挖掘發展機遇的過程中,不斷以技術力量為碳中和的目標作出自己的貢獻。
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提出后,碳中和概念一下子火了起來,許多科技企業開始思考碳中和背景下企業的未來。未來雖然有很多可能性,但可以確定的是,碳中和作為發展的主旋律已經悄然奏響,它將會極大地改變我國的產業結構,影響到企業未來的發展模式。
在碳中和領域,科技企業中不乏先行者。這些科技大咖立足自身優勢,在挖掘發展機遇的過程中,不斷以技術力量為碳中和的目標作出自己的貢獻。
騰訊:將減碳融入企業發展
今年1月,騰訊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未來將通過新技術降低碳的排放。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朋友圈發文:“預計(公司在碳中和方面)未來最大占比的是原生清潔能源支持的數據中心的實現,這很難,但總要努力?!彼硎荆骸按舜涡鹿诜窝滓咔榈谋┌l,讓我們更加關注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作為科技企業,我們要更為關注企業運營對氣候、水等自然環境的影響。隨著中國宣布碳達峰及碳中和目標,騰訊也要加快推進碳中和規劃?!?/p>
近幾年,騰訊已經在減碳方面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將碳中和的理念融入企業的發展。在騰訊濱海大廈,以碳中和為目標的技術巧思無處不在。8000平方米的廣場看上去平平無奇,實際上卻蘊含玄機。廣場上鋪裝的瓷磚并不是普通的瓷磚,而是可以大量吸存和凈化雨水的生態陶瓷透水磚。雨水經過凈化與收集,可用來澆灌大樓里的花草。南北塔樓屋頂上,特意鋪設了陶粒層,不僅能夠達到凈化雨水的作用,還能減緩雨水流速,削減洪峰對大樓的傷害。騰訊濱海大廈的辦公區內采用了智能照明系統,每年可節電約132.61萬千瓦時。
在騰訊天津數據中心,騰訊根據余熱回收原理,研究節能應用的方案。據介紹,按照這套方案,如果回收天津數據中心冬季全部的余熱,熱量用于采暖可覆蓋的面積達到46萬平方米。這些熱量用于家庭采暖的話,可滿足5100多戶居民的用熱需求。此舉能夠減排5.24萬噸二氧化碳量,相當于種植286.4萬棵樹的碳匯。
騰訊研發的節能技術已經迭代到T-Block4.0版本,通過人工智能和云計算,騰訊濱海大廈和天津數據中心有效降低了碳排放量。
去年7月3日,在華南地區布局的騰訊云清遠數據中心在廣東清遠正式開服。這個集群規劃了超100萬臺服務器的容量,是騰訊云開服的首個超大規模數據中心,也是華南地區迄今為止最大的新基建項目。因此,為降低數據中心能耗,該中心配有大量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屋頂。
馬化騰表示,未來將加大探索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前沿科技在應對地球重大挑戰上的潛力,大步推進科技在產業節能減排方面的應用。
華為:科技助力新能源產業
去年12月29日,在數字能源產業暨技術論壇上,華為重磅發布了“數字能源未來十大趨勢”。在這十大趨勢中,有關新能源領域的趨勢格外引人注目,涵蓋了發電、用電、儲電等諸多環節。這不僅為能源領域轉型升級提供了戰略參考,更是對在碳中和與新基建背景下如何讓能源行業以綠色化、數字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次“審視”。
實際上,在新能源領域,華為已經走了8年。2013年,華為推出了第一款光伏逆變器。從2014年起,華為率先扛起智能化大旗,將數字信息技術與光伏產業融合,以智能光伏解決方案的形式面向市場,將逆變器從一個“啞”設備,變成了可感知、可分析、可傳輸的智能設備,當然其中也包括了華為為之配套的監控、無線通訊、MBUS、云計算等服務。
8年多來,通過以逆變器為核心的智能光伏解決方案,華為正在將光伏的應用拓展到更多的領域,并借助不斷進步的技術,拓寬光伏利用的場景,提高光伏利用的效率和經濟性。
在寧夏黃河東岸,華為與寶豐集團合作,將光伏板裝到了枸杞田間,建成了當時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農光互補電站。配合帶傾角的平單軸自動跟蹤專利技術,太陽能板像向日葵一樣逐光而動,保證枸杞收益的同時,提高光伏電站的效益,較傳統集中式光伏電站,可提高18.7%的發電量,發電小時數提高281.4小時。截至2020年7月,這一光伏電站累計已發電38.75億千瓦時,減少了18.41億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相當于每年新種植約8000萬棵樹。
在山東濱州通威股份投資的300MW漁光一體化項目中,華為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對整個電站的組件進行遠程檢測,大幅提升電站運維效率。
北京大興機場也有華為智能光伏的身影。位于大興機場貨運區、東跑道、公務機區的屋頂光伏發電項目在2019年9月順利并網發電,每年可向電網提供610萬千瓦時的綠色電力,相當于每年節約1900噸標準煤,減排966噸二氧化碳,減少排放14.5噸二氧化硫,并同步減少各類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開創了民航領域清潔能源利用之先河,也是目前全國運用可再生能源比例最高的機場。
隨著能源轉型的進一步發展,碳中和的理念也將從企業滲透到個人,光伏的業主也已經從大型、集中式的商業光伏電站向個人用戶拓展。去年8月,華為重磅發布了面向個人用戶市場“家庭24H”綠電解決方案。所謂“24H綠電方案”,即家庭用戶可享受全天候24小時的光伏清潔電力:白天用光伏發電覆蓋全部家庭用電需求,光伏發出的富余電能同時給儲能充電,到了晚上通過儲能放電覆蓋夜間和清晨峰值用電需求,做到家庭24小時清潔電力100%覆蓋。以東莞采用該方案的案例來看,一套29kW的光伏+儲能系統,每年可減少17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于種植658棵樹,每天可節省電費100元左右。
“太陽能光伏是未來真正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比A為副總裁兼數字能源產品線總裁周桃園指出。當前,能源結構主要還是以煤電為主,未來以光伏為代表的綠電將成為主力能源,分布式發電及光儲融合成為必然趨勢。綠電將助力ICT(信息通信技術)行業更加低碳,綠電在ICT站點網絡及數據中心將被全面使用,未來將實現“零碳網絡”及“零碳”數據中心。
據周桃園透露,以太陽能、風能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的充分利用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華為希望在太陽能領域幫助當前的太陽能補充電發展成為未來的主力電?!斑@是我們的目標,未來會圍繞目標進行解決方案的創新。”周桃園說。
支付寶:人人都能參與減排
科技企業強大的跨界生長能力,讓其早已深入到碳中和的方方面面,也已與碳中和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幾乎人人都有支付寶的當下,螞蟻森林是一個讓世人不陌生的詞。支付寶的螞蟻森林將線上用戶的虛擬種樹與現實中的植樹造林聯系了起來,用當下人們喜歡的社交游戲方式實現用戶遠程“云種樹”,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到碳減排活動中。
2017年12月,螞蟻金服副總裁蘇強在肯尼亞內羅畢出席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時,向來自全球的會員國代表們介紹了螞蟻森林以商業手法從事綠色公益項目的經驗。螞蟻金服的目標是立足自身的互聯網優勢,通過匹配綠色環保屬性來打造互聯網公益產品。
相比于單純依賴互聯網平臺籌款的傳統線上公益項目,螞蟻森林希望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商業化運作,降低用戶體驗綠色公益的門檻,從而在更深層次上鼓勵用戶堅持綠色生活方式。在螞蟻森林應用程序,日常生活中的綠色出行、減紙減塑等低碳行為都可以轉化為綠色能量。這些能量可以進一步兌換成“真樹”,并由螞蟻森林以捐贈方式委托公益機構,在有生態需求的地方真實種下并持續養護。
《螞蟻森林2016-2020年造林項目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報告》顯示,2016年至2020年底,螞蟻森林的參與者已超5.5億,累計種植真樹超過2.23億棵,預估螞蟻森林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為113.06億元。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碳中和的目標已經定下,企業要做的就是趕上歷史的步伐,并且在如今的大變革時代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