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謝云鳳
工業領域碳達峰必然涉及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我們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努力打造江蘇省創新發展的新特色。
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一場任務艱巨的世紀大考。這場大考的背后是要破解人類面臨的更長期、更深層次的氣候變化危機。走綠色發展的道路,碳達峰、碳中和已經成為全球廣泛共識,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作出了碳中和承諾。有些人擔憂應對氣候變化可能會影響和阻礙經濟發展。事實上,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并不是就氣候談氣候、就低碳談低碳,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性戰略。
歐洲主要國家約在20世紀50年代以來就陸續實現了碳達峰,這些國家計劃2050年實現碳中和,但中國只有短短的30年時間,所以掌控這個過程的平穩和安全是一個重大挑戰。在此過程中,堅定不移地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成為諸多地區的必然選擇。
就江蘇而言,圍繞“雙碳”目標的實現將有哪些作為?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帶來哪些影響?企業會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針對上述問題,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培紅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青商》:“雙碳”目標的提出是中國向全世界作出的鄭重承諾。作為經濟大省,江蘇目前在減碳方面的現狀如何?
王培紅: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事關能源革命與產業變革,涉及工業、建筑和交通等多領域,更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碳達峰的目的是碳中和,碳中和的目標約束碳達峰。“雙碳”行動要求持續大幅度地降低碳排放,持續增加碳匯,增加溫室氣體的消納能力。由此可見,“雙碳”行動本質上要求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五大發展理念,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向科學技術要增長、向創新驅動要增長。
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區域之一,經濟發達、科教發達、人才聚集。江蘇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二、人均GDP處于全國領先水平,江蘇省已經具備高質量碳達峰的基礎。碳達峰的核心訴求是經濟發展與碳排放增長脫鉤,其路徑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能源高效化利用(節約能源),二是非化石能源規模化利用(新能源替代),三是溫室氣體資源化利用(新型碳循環)。
就碳達峰而言,工業、建筑和交通是重點,特別是工業中鋼鐵、石化、建材等能源消費終端行業以及電力和熱力等能源轉換行業是碳減排的重中之重。我們認為,碳達峰需要能源消費終端行業率先達峰,而電力和熱力等能源轉換行業則需要從提高能效、燃料替代和能源供應多元化等方面實現碳減排,并伴隨能源消費終端行業的達峰而達峰。
工業領域碳達峰必然涉及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我們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努力打造江蘇省創新發展的新特色。“忍短痛而謀長遠發展”,為江蘇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雙碳”目標已經明確,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已經開啟,我們應當主動作為。與其讓別人拖著走,不如創造條件往前走,早布局、早試點,在新的發展環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和經濟模式。
《青商》:目前來看,要在規定的時間之內完成“雙碳”目標,我們會面臨哪些挑戰?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些挑戰?
王培紅:對于江蘇而言,完成“雙碳”目標的主要挑戰是:能源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任務艱巨且繁重。江蘇是經濟大省,也是能源消費大省,尤其是工業能耗居高不下,鋼鐵、石化、建材等能源消費終端行業仍然有迫切的擴張產能需求,對我省的碳減排造成巨大壓力。
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在節能降耗、新能源替代和新型碳循環等三個方面綜合發力。
江蘇省在過去多個五年計劃期間,在節能降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技術節能取得顯著成效,工業主要產品的單位產品能耗水平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工業增加值比重不斷降低,高新技術產品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鼓勵和發展,第三產業快速增長,但結構優化對經濟增長和節約能源的貢獻率仍有待提升,結構節能任重而道遠。
江蘇省有較豐富的海上風電資源,城市生活垃圾等生物質能資源相對豐富,但缺乏水電(含抽水蓄能電站)資源條件,太陽能資源一般(與德國相當),受選址等因素的困擾核電占比難以大幅度提升。可見,江蘇省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需要付出較大的增量成本,也是亟待克服的困難。
江蘇省國土面積相對較小,人口密度大,盡管林木覆蓋率逐年小幅度提升,但生態碳匯的增長潛力有限,迫切需要低成本、低能耗的工程碳匯技術支撐。
江蘇省“雙碳”行動面對挑戰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突破:一是要在“雙碳”問題上進一步統一思想,主動作為;二是抓住能源結構優化(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和經濟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工業內部結構、企業內部產品結構)的“牛鼻子”,探索符合江蘇實際的新路徑;三是發揮政府和市場各自的作用,通過政策性引導資金、綠色債等金融產品,為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為企業降低“雙碳”成本提供資金保障。
《青商》:對不同行業而言,“雙碳”目標在挑戰之余,是否也蘊藏著機遇?具體來說有哪些?
王培紅:挑戰和機遇永遠是并存的。當年,為了融入全球化的大趨勢,我們作出諸多讓步,承擔對國內產業沖擊的巨大風險,勇敢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加入世貿以來,我們承擔了各種挑戰,也收獲了發展機遇,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發展了經濟,提升了綜合國力。如今,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們必須與世界同步實現碳中和。碳中和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處于高速發展期的新興經濟體國家而言,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需要通過能源革命和產業變革,擺脫經濟發展對傳統高碳能源的依賴。
機遇在哪里?機遇就在于我們與發達國家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面前,基本是同步,有必要更有可能在“雙碳”路徑選擇與科技創新方面上發揮體制優勢,走在前作示范。
《青商》:對青年企業家而言,在“雙碳”目標之下,應當如何進行能源轉型,以便更好地適應當下的綠色要求?
王培紅:“雙碳”行動涉及各行各業。能源轉型主要涉及節能降耗和新能源替代兩個方面。各行各業應當根據自身的用能特點和工藝技術改造,積極主動地加入到“雙碳”行動中來,在響應國家號召的同時,拓展各自事業發展的新空間。
就節能降耗而言,應當引入系統性思維。大到整個企業,小到工藝或設備,根據能量的流程都可以分為輸入端—傳輸端—消費端等環節,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節能措施。以夏季空調的節能為例,輸入端是空調設備的制冷量,傳輸端是空調冷風經濾網傳向室內,消費端是室內的冷負荷。
就新能源替代而言,需要因地制宜,需要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因地制宜地發展分布式光伏(含農光和漁光互補等)、分散式風力發電、鍋爐和窯爐的生物質燃料摻燒、生物質能的高值化利用等技術,已經成為提升非化石能源的重要手段。通過先進新能源技術、先進運維技術,可以大幅度提升非化石能源的利用小時數,提高其發電量。商業模式的創新則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或降低投資回收期,改善新能源替代的技術經濟性。
《青商》:今年2月1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已經正式施行,標志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正式投入運行,我國的碳排放交易將從試點市場邁向全國市場。您如何看待這一變化?
王培紅:從大的方向看,“雙碳”行動涉及增量成本的分攤和消納問題,需要在政府政策運用和市場配置資源兩方面的力量。
碳排放交易的核心是碳資產的價格發現,為凈零排放的新技術和新裝備應用提供競爭機會。建議進一步完善碳統計與核查的方法,盡快將碳交易在鋼鐵、石化、建材等終端用能行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