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如何更好地發展清潔能源,助推“雙碳”目標早日實現,是企業家們思考的重點,也是他們亟須解決的難題。
我國將“雙碳”目標首次寫入“十四五”規劃,證明對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重視,也意味著我國能源結構開始了大幅優化、低碳化進程的速度不斷加快。對不少企業而言,這塊市場蘊含著巨大的機遇,同時也會面臨不少挑戰。如何更好地發展清潔能源,助推“雙碳”目標早日實現,是企業家們思考的重點,也是他們亟須解決的難題。
“雙碳”方案要有梯次
觀點│張波(魏橋創業集團董事長)
魏橋創業集團是一家大型的民營企業,專注于紡織業和鋁業兩個板塊的發展。我們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圍繞著降碳降耗來布局。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能源結構的調整,二是產業結構的調整,三是加大相關領域的技術投入。
鋁行業是一個高能耗、高耗電的行業,能源結構調整對我們全行業來講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中國大部分鋁的生產都是用煤電生產的,鋁行業是未來我們實現碳達峰甚至實現碳中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之一,是影響權重比較大的行業之一。兩年前我們就提前布局,調整能源結構,把1/3的產能搬到了云南區域,用云南豐富的水電來替代現有的煤電生產原鋁。鋁還是非常重要的社會資源,特別是在中國實現減碳目標的道路上,交通運輸領域汽車輕量化對鋁材料的需求非常大。所以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我們這兩年重點研究更強更輕的鋁合金材料,幫助汽車生產企業實現汽車減重,用這種方式參與到全社會減碳工作中來。
“雙碳”是一個宏偉目標,對我們來講,挑戰也很嚴峻。我希望我國及早與國際接軌統一互認的標準體系;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發展階段和特點,實事求是地提出梯次“雙碳”方案,引導各行各業盡快實現自己減排的目標;加強政策支持,推動清潔能源替代。
碳達峰需要“急先鋒”
觀點│ 朱共山(協鑫集團董事長)
要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的目標,江蘇省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消費比例應該在1:9左右,但現在的情況正好相反,是9:1。因此,要實現“雙碳”目標,必須要有“急先鋒”站出來。我們江蘇省要做這個“急先鋒”,既需要推動能源系統全面實現低碳轉型,也需要整個經濟系統通過減碳去碳,尋找新的增長模式。
首先要從需求側想辦法。江蘇省的第一要務便是加大需求側節能減排力度和系統優化。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可以開發利用的熱源和電源,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控制手段,盡可能把需求和供給進行精準匹配,減少長距離輸送需求,高效清潔地滿足本區域內的冷熱和電力需求。在注重技術節能、結構節能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機構推動,以企業為主體,創造全民參與的節能模式。
然后要加大供應側的脫碳力度,加速能源全產業鏈脫碳創新。江蘇省要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供給,減少傳統化石能源的消費依賴。在推進“減煤”的過程中,要及時調整非化石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增加風電、光伏、核電、生物質能的裝機容量,試點布局高溫氣冷堆站,推進“外電入蘇”,重點建設“海上三峽”,大幅使用“江蘇綠電”,聚焦“4+4”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推動主要污染物與溫室氣體的協同減排。
重構現有的工業體系
觀點│ 張雷(遠景科技集團CEO)
中國的工業體系建立在高強度的碳排放之上,要實現“雙碳”目標,現有的工業體系必須要進行重構。重構的方向就是零碳新工業,它的基礎就是可再生能源。
比如吉林白城,那里有豐富的風資源,也開發了大量的風電項目,現在又在部署氫能產業。圍繞著這些綠色、低碳的能源去布局工業,可以有效地將綠能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可再生能源要作為新的助推劑去催生零碳新工業體系。白城如此,很多東北城市都是這樣,“雙碳”目標是東北產業振興的大好機遇。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區域會成為零碳新工業革命的“曼徹斯特”和“伯明翰”。智能風機和光伏技術會成為零碳工業革命的“蒸汽機”和“紡紗機”。東北地區風力和光照資源豐富并且具有足夠的成本優勢,可再生能源的資源和裝備以及低碳能源產生的初級的、基礎的原材料,都將成為綠色工業革命的支撐。
屆時,不僅能源生產徹底轉向零碳的可再生能源,而且使用能源的交通、建筑、鋼鐵、化工等產業體系,將在技術路線和生產裝備上發生重大的變革。比如高爐焦炭煉鋼將轉向綠色氫氣煉鋼,汽車和船舶的燃油動力將被電動和燃料電池技術取代,生物合成技術將取代化工技術生產零碳并且可回收降解的材料。
在這一過程中,要改革現有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即能耗雙控指標的考核方式,改“能耗”考核為“碳耗”考核。導致氣候變化的是能源中的二氧化碳,如果有充足的低碳甚至零碳的可再生能源作為生產用能,那么就不應該用能耗指標去限制發展,而應該用碳排放作為管控手段。在“十四五”期間,可以鼓勵各地方更多利用可再生能源滿足新增能源需求,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率先試點以“碳耗”作為考核指標,打造示范性的零碳產業園區。
對于未來零碳新工業體系的建設,要抓緊制定零碳新工業體系的頂層設計和中長期規劃。在各行業各領域制定自己碳達峰與碳中和時間表、路線圖的基礎上,更需要分析該領域碳中和的關鍵技術路線和生產裝備。特別是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壯大綠色能源裝備產業,加快培育零碳能源在關鍵領域的應用技術。
綠色股權投資大有可為
觀點│ 張磊(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在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方向上,PE/VC機構將大有可為。當綠色轉型成為未來最大的確定性,會有力地引導大量社會資本轉向碳中和領域,綠色股權投資正當其時。我所在的機構已經向投資的所有企業發布了業內首份碳中和倡議書,告訴企業低碳轉型是打破發展慣性、應對環境變化挑戰更有主動行為和重塑核心競爭力的歷史機遇。
碳中和倡議書發出以后,很多被投企業積極響應。高瓴資本集團成立之初便將綠色可持續發展作為自身的長遠發展目標,在全階段周期中非常重視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等因素,并將其作為投資決策標準的一部分。同時,通過行業研究,持續加大對新能源、綠色低碳技術等領域的投資布局:一方面,邀請專業機構對高瓴資本集團自身的碳排放過程制定相關政策,加快推進自身運營的低碳及零碳化;另一方面,成立專門的氣候變化投資團隊,推出氣候變化專項綠色基金。2020年,高瓴資本集團致力于推動氣候變化的學術研究平臺建設,成立了產業與創新研究院,并計劃支持氣候和新能源領域的人才培養。
高瓴資本集團還在新能源技術、工程材料、綠色經濟鏈方面做了一個碳中和技術路線圖,布局了光伏、新能源汽車、芯片等長期產業的發展,通過科技企業幫助傳統企業和傳統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