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好累啊,又要化妝,我的顏值為什么就不能對我友好一些?”望著鏡子里的自己,22歲的若云托著臉,陷入了沉思。粉底、遮瑕、散粉、眉筆、眼影、修容、口紅、腮紅、高光……各類化妝品和日復一日的流水線動作,環繞在若云的每一個清晨。若云的故事并不陌生,生活中還有不少陷入顏值焦慮的年輕人,社交媒體中也充斥著憂心于顏值的你我他。(2021年5月7日《中國青年報》)
今年2月,一份面向全國2063名高校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59.03%的大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顏值焦慮,自卑心理、普遍流行的單調審美、過于期待他人認可、互相攀比的心理是導致顏值焦慮的主要原因。如何紓解年輕人的顏值焦慮,早就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
仔細分析,年輕人的顏值焦慮并非憑空而來,而是社會塑造的結果。一方面,是受網絡文化、娛樂節目、選美比賽等誤導。在這些領域,“顏值即正義”“只要反派長得好,三觀跟著五官跑”“學得好不如長得好”等段子層出不窮;同時,一些社交媒體熱衷于炒作“A4腰”“巴掌臉”“筷子腿”等;“帥”“漂亮”等詞匯也成為一些節目與影視作品的刷屏彈幕。這種單一甚至扭曲的審美觀念的流行,讓一些年輕人只能自慚形穢。
另一方面,受“顏值經濟”裹挾或許是因追求容貌之美的人越來越多。“顏值經濟”在我國越來越壯大,包括“由內而外”的飲食、“引領潮流”的服裝、“改頭換面”的醫美、“減肥塑形”的健身、“耳目一新”的化妝……這些消費領域都在宣傳顏值代表一切,甚至鼓吹“顏值越高收入越高”,并反問人們:“看臉時代,你的外表還停留在石器時代嗎? ”年輕人對審美價值觀缺少理性思考,很容易隨波逐流。
因此,紓解年輕人的顏值焦慮,首先要對網絡文化、娛樂節目、選美比賽、影視作品等領域的片面化審美觀念予以糾偏。相關部門應規范引導相關平臺、節目、比賽、作品等,不過度鼓吹顏值的巨大作用,更不能宣揚“只要長得好看就是人生贏家”之類的偏頗認識。
從長遠計,還要為火熱的“顏值經濟”降溫。清理和規范醫美、健身等領域的廣告宣傳,禁止宣傳類似于“顏值即正義”等主張。鑒于目前美容整形低齡化,要禁止美容整形機構吸引、接待未成年顧客,更不允許專門針對未成年人推出整容項目,對于違反禁令者予以嚴厲處罰。未成年人的身體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容貌和骨骼等還未發育成熟,過早做整容外科手術不利于身心健康。
讓年輕人走出顏值焦慮,學校、家庭、婦聯、共青團等要在相關場合向年輕人澄清,如今并非真的是“顏值至上”時代,婚戀、就業、升職等更看重人的思想品質、言行素養、性格特點、能力水平等,顏值只能贏一時,實力才能贏一世。要引導年輕人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獨特的美麗;同時,沒有人是完美的,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提升自我的內涵,才是最要緊的。顏值焦慮的根本原因在于沒有其他優勢,所以,讓自己由內而外、豐富而立體化地美起來,才是真的美。
總之,人的美主要美在求真向善,美在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在過分的顏值焦慮中難以自拔,反而會讓自己丟掉這一切。
(編輯 邢多多1048572239@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