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多多
周文炎出生于1994年,他生長于農村,從小就體會到了農民生活的艱辛。上學伊始,他便立志走出鄉村,學有所成時再反哺農村。
高考報考專業時,周文炎選擇了農業,就讀于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在大學,周文炎擔任學院學生會副主席和青年志愿者協會會長,實地探訪了很多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被一個叫小宇的孩子深深觸動。“孩子父親因病去世,母親長期在外務工,他只能跟著年邁的奶奶一起生活。家里沒有一件完整的家具,衣服全是周圍鄰居家小孩穿剩下的……我第一次見他,眼淚也忍不住打轉。”周文炎說。
從那之后,周文炎參與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志愿服務活動、關愛留守兒童、關愛空巢老人等各類志愿服務。幾十次的志愿活動,上千次貼近心靈的交流,令他受益匪淺。他也逐漸明白了“公益”這兩個字的真正含義:“需要更多人參與進來做這件事,也需要更加專業的人來做這件事,扶貧也要扶智,更要助力他們心理健康發展。”
畢業后,周文炎選擇了繼續深造,考入了南京林業大學讀本科,畢業后在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擔任輔導員。入職后,他更是不懈努力,最終取得了香港理工大學碩士學位。入校工作后,他主動提出建立林茅茅志愿者協會,圍繞關愛留守兒童、幫扶空巢老人、服務大型賽事等內容,長期在校內外開展各項志愿服務活動。2020年6月,他赴團鎮江市委掛職鍛煉,利用所學的農業知識助推全市共青團對口支援工作的開展。
林茅茅志愿者協會持續四年開展了“培根計劃”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服務對象是浙江文成山區的“華僑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的父母幾乎都在國外經商或務工,兩三年甚至五六年才能回來一次。雖然通過面對面幫扶,孩子們了解了中國文化,但是如何培植民族感情,線下幫扶始終缺點力道。
2017年,周文炎試著通過網絡開展活動,讓大學生志愿者和“華僑留守兒童”的家庭取得長期的聯系。線下幫扶結束后,志愿者會定期與孩子線上聊天,通過視頻授課的方式來關懷“華僑留守兒童”。線上和線下幫扶互補,效果出奇的好。在國外上完小學二年級回國的張鑫,對中國領土知識一無所知。通過線上連續開展的地理課輔導,他不僅對中國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還意識到“中國領土不可侵犯”。
“結對幫扶的留守兒童中,有相當一部分像張鑫一樣,他們生在國外、學在國外,沒有接受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有的甚至講不好普通話。”為了打破這層隔閡,周文炎充分利用微信、抖音等網絡平臺,開展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線上,他和團隊成員帶領孩子們開展“我和我的祖國”演講比賽、“童心向黨”小故事比賽等活動;線下,他們組織全國各地志愿者,以網絡直播的形式開展“云游祖國”系列活動,帶領留守兒童通過網絡游歷祖國山水、體驗各地民俗。一次次網絡互動、一場場線上活動,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知識儲備,還激發了孩子們的愛國熱情。
2018年,周文炎募集到社會捐款23萬余元,全部用于農村小學生營養午餐和校車接送;2019年,他又為孩子們收集到各類圖書上百冊。工作多年,他獲得了鎮江市“優秀共青團干部”、學院“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