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心
2020年度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宣傳推選活動中,南京綠絲帶公益社(下簡稱綠絲帶)被評選為最佳志愿服務組織。江永新便是綠絲帶發起人兼負責人。
“娛療”陪伴精神病患者
江永新是南京江寧區第二人民醫院精神專科醫院的一名醫生,2013年4月22日,在時任院長的建議下,一直堅持在業余時間做義工的江永新成立了綠絲帶,思考如何用“娛療陪伴”幫助醫院里的病患。精神病的治療除了藥物以外,還有很多輔助治療方法,比如工作療法、音樂療法,還有農作療法,就是通過一些勞動來促進社會功能康復等。目前,江寧區第二人民醫院正常開展的是音樂療法或者工作療法。“娛療陪伴”其實是一種精神陪伴。之所以叫綠絲帶,因為綠絲帶是中國精神衛生標志,寓意著社會和公眾對精神病患者的理解和關愛。
綠絲帶成立后,從7月份開始,就嘗試每星期組織志愿者進病區,開展“娛療陪伴”服務。來自南京醫科大學、南京工程學院、曉莊學院、東南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的大學生志愿者都進病區服務過。開始服務之前,志愿者們要接受一段嚴格的培訓,了解精神病相關知識、如何接觸患者以及進入病區前后的一些注意事項。
病人們十分歡迎志愿者進去服務。因為他們除了見到醫生、護士以及護理人員,少有機會與外界互動,而人總有社會歸屬的需求,渴望與社會人員互動,每周持續來服務的志愿者滿足了他們的這個需求。
志愿者和病患相伴成長
為精神病患者做“娛療陪伴”,除了相應的專業知識以外,需要付出比其他志愿服務工作更多的耐心和愛心。有位志愿者煙癮很大,在醫院剛剛做完膽囊手術,就躲到外面去抽煙了。當他走進精神病區為病人理發時,要遵守無煙區域的管理規定,他硬是忍兩個小時不抽煙,全程專注地為幾十位病人理發,汗水濕透了衣衫,都始終把微笑留給病人。
還有一位在其他醫院做會計的志愿者,自己的身體不太好,住得也比較遠,但每周都堅持來精神病院服務,并且每次都提前到,一次也沒有遲到過。
有些做義工的父母,做著做著,就將自己正讀初中、高中的孩子也帶來參加活動。因為他們是未成年人,不能進病區服務,可以先參加一些培訓,學習、掌握一些知識,以便將來從事相關服務工作。
有位出生于1998年的志愿者,原本是綠絲帶團隊在一次幫扶中結識的孩子。他小時候父親早逝,母親改嫁,他跟隨爺爺奶奶生活。后來爺爺去世了,他就與奶奶相依為命。綠絲帶志愿者每次去看望孩子的奶奶時,男孩都避而不見。考慮到原生家庭的因素,志愿者們理解他,通過引導他參與志愿活動,慢慢地,男孩打開了心扉,愿意與更多人接觸了,每次參與活動都非常主動積極,還榮獲了綠絲帶公益社年度“優秀志愿者”的光榮稱號。雖然后來因工作較忙,參與志愿活動時間少了一些,但他的心卻時時掛念著公益社與醫院里的患者。
一次,南京大學一位女生來參加志愿服務工作。經過培訓,準備進病區了,她特別緊張,說感到頭皮發麻。江永新說:“你不要害怕,我一直陪著你,我做你看,不會出錯的。”
江永新開始為病人們理發,女生漸漸踏實下來,加入服務工作,那份投入、專注,令江永新感動。病人們也感受到她的認真,每個被她理過發的病人,都感到很開心。
志愿者進病區服務,分工都是明確的,有的負責理發,有的負責畫畫,大家各司其職,絕不能亂。
病人們特別喜歡志愿者們的陪伴,天長日久就處成了“一日不見,甚是想念”的朋友。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綠絲帶成立8年來從未間斷的每周服務工作停頓了下來,志愿者們無法進病區了。病人們見到江醫生,總要詢問:志愿者們什么時候可以進來?江永新只能安慰他們:快了快了!
帶領視障朋友“一路聽風景”
這些年來,綠絲帶的志愿服務范圍不斷擴展,除了“娛療陪伴”精神病患者,還走進敬老院陪伴老人,走進家庭陪伴抗戰老兵,涉及助老、助殘、助困、助學等多個領域。其中,“一路聽風景”是深受視障朋友歡迎的常規項目。
“一路聽風景”也叫“守心旅游”。2015年,一群視障朋友想要南京兩日或三日游,對外招募志愿者。綠絲帶承接了這個任務,以“一對一”的形式,10多個志愿者陪伴10多個視障朋友,接站、安頓食宿、景點講解……全程陪伴在南京旅游。行程結束,大家都覺得這個形式很好,后來這個項目就成了綠絲帶的常規項目。
除了不定期的短途陪伴,每年綠絲帶還要為來自全國各地的視障朋友們安排一次長線旅游,至今他們走過新疆、西藏、云南等地。
一般人對視障朋友出去旅游感到不解,他們怎么聽風景呢?事實上,視障朋友中也分不同類型,有些是完全看不見,有些還有不同程度的光感。有些是先天性失明,有些是后天性失明。這些情況,志愿者在服務之前都要了解清楚,然后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服務方式。比如面對先天性失明的視障朋友,志愿者向他描摹顏色,他可能不大能明白,這時就需要讓他多聽、多摸、多聞;而對后天失明的視障朋友,志愿者直接告訴他什么顏色、形狀,他可以明白。
視障朋友雖然視力受限,但是渴望出去“聽”風景。在西藏,他們摸過一只只轉經筒,聽著不時響起的鈴音;在新疆,他們跳舞、唱歌、呼麥、喝馬奶、騎馬,積極而樂觀,投入而幸福,令志愿者動容。
很多志愿者和服務對象都成了朋友。志愿者們還有一個發現,過去,人們提到眼盲,總會想到一個戴著墨鏡、一臉無助的形象。今天的視障朋友因為有智能手機的輔助,可以很方便地訂機票、火車票,為自己打車、叫外賣,聽新聞,參加社會活動,甚至出來旅游,自理能力相當強。陪伴旅游過程中,志愿者有時甚至會忘掉他們的視障。志愿者們說:“不是我們陪伴了他們,而是他們陪伴了我們,他們的精神滋養了我們。”
接受記者采訪時,江永新剛剛進病區為精神病患者們修完腳出來。第二天,他要和團隊進病區包餃子,一個病區需要包1800個餃子。盡管江永新業余愛好聽音樂、練習書法、篆刻,但他仍把業余大部分時間都投進了綠絲帶,他說:“我所想的就是能做多少是多少,善從我起,點滴善意匯聚,創造美好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