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到底造原子彈容易,還是造芯片容易?這個問題的答案,體現了一個人是否具備經濟常識。它絕對不是小事情,尤其是我看到很多網友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更是憂心忡忡。
先說答案:制造原子彈絕對比芯片容易得多。為什么?下面是分析。
首先是現象——這個世界上,能造原子彈的國家絕對比我們想象的要多,除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些小國家要造,也是很容易的事情。比如,以色列就一直都很緊張,因為中東曾經有好幾個阿拉伯國家都直接或間接地表達過“要造”,或“正在造”核武器。
在中東之外,另外一些小國同樣時常以“我想造”或“我正在造”原子彈為手段,要挾大國和國際社會來獲取好處。為什么這種手法屢試不爽?原因在于——它們真的就能造出來。
原子彈的制造技術早已不是秘密,它的壁壘只有兩個:一是原材料,二是膽量。對于第一個,國際社會一般都通過原材料禁運來限制。對后一個,大家則通過施以壓力或好處來化解問題。當然,也有像以色列那樣的,直接去轟炸敵國的核設施。
總之,原子彈不難造。相比之下,芯片明顯難很多。最核心的原因是:兩者對國際協作的要求不同,也可以說產業鏈的長度和寬度不一樣。芯片的產業鏈比原子彈長很多,也寬很多,它需要國際分工,100%獨立自主的芯片產業基本上不可能存在,而且它極度不經濟。
在這里,有必要把芯片的產業環節做一個簡單梳理,至少有四個環節:一是IP版權,二是設計,三是制造,四是封測。
以手機芯片為例,最前端是IP方案供應商。在這個領域,英國ARM(中文譯為安謀公司)排名第一。第二個環節是品牌商(也叫設計商),三星、華為海思都在這個環節。那么,方案供應和品牌設計兩者有何不同?
通俗來說,兩者區別在于:方案供應商提供的是附帶知識產權(IP)的智慧設計,即設計一個通用的芯片模板,模板并不具備物理實體,而是一種無形的知識產權。方案商將知識產權賣給品牌商,前者一般不會自己出品自有品牌的芯片。
品牌商將方案買過來之后,在這個模板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目標客戶的需要,自主進行“再次創作”,最終完成芯片的設計和開發。華為海思就是品牌商,它持有芯片的品牌。其他的品牌商還有三星、蘋果和高通等。
第三個環節是生產環節的制造商,主要廠商包括臺積電、三星、中芯國際和華虹等,它們承接品牌商的制造外包。中國大陸的“軟肋”,正是位于這個環節。臺積電在這個環節一度占據全球份額的50%以上,它有頂級的技術和制程,華為海思的芯片找它代工是一種最優選擇。也正因為這樣,美國的一些政客才對臺積電施加壓力,迫使其斷供華為。
最后一個環節是封裝和測試,它的技術要求相對沒那么高,A股很多芯片概念的炒作題材公司都位于這個環節。
除了以上四個環節的“深度”,芯片產業鏈還有著“廣度”,即每個環節的廠商,他們還需要其他高技術供應商的配合。比如在制造環節,光刻機是最核心的設備,而其主要制造商是荷蘭ASML公司,以及一些日本、美國企業。ASML公司被吹得很神,它的確也很神。
芯片產業鏈的復雜遠遠不止于此,芯片和原子彈是兩個不同類型的物種,它們屬于不同的時代。某種程度上講,原子彈是可以“閉門造車”的,但芯片絕對不行,它必須在開放的環境之下來完成。
到底造誰容易?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也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