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怡君,楊思彤
(吉林工商學院 商學院,吉林 長春131100)
1.第二課堂概念
第二課堂與學歷教育第一課堂的傳統教學模式和風格有所區別,狹義上來說是課堂以外再進行學習[1]。學術界對于第二課堂沒有統一的定義,該詞第一次出現是在1983年我國教育家朱九思的著作《高等教育管理》中,該書認為第二課堂泛指利用各種資源開展的各類學生活動,也包括教學活動。此后,對第二課堂概念的研究衍生為“輔助型”和“獨立型”,前者是指對第一課堂而言,第二課堂是一種教育系統的延伸和補充,在完成第一課堂包括專業教育、知識傳授和技能實踐等內容后開展的其他增強素質和能力的教育活動。而后者指的是在教育體系中,第二課堂具備應有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文化、體育、藝術、創新、社會實踐、興趣小組、學科競賽等方面內容,成為學生鍛煉和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平臺,達成育人目的。因此,高校如能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便可以更科學合理地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2]。本文結合應用型高校發展戰略及育人特點,選用將第二課堂作為獨立型教育活動的觀點,予以研究和分析。
2.第二課堂活動內容
在我國,由于部分教師過多重視第一課堂教學內容及成果評價,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受到一定束縛。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一直處于“學習”狀態,時間精力非常有限。當學生過渡到高等教育階段后,高校應利用充分的業余時間進行第二課堂活動,從而提升協同育人的效果,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根據不同的活動選擇,促使學生成為應用型人才。按照現有第二課堂活動模式及應用型高校對人才培養目標需求,本文將第二課堂活動內容劃分為思想引領、學科競賽和社會實踐三個部分,具體如表1:

表1 第二課堂活動內容
1.國內第二課堂發展現狀
近年來,國內一些高校在第二課堂發展中進行了積極踴躍的嘗試,通過不斷探索和總結,形成了一系列先進模式。尤其伴隨高校共青團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試點后,第二課堂的建設和管理取得了明顯成果。例如對外經貿大學從2012年開始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利用信息化管理對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展開申報、審核、實施及考核等內容,從制度化和體系化方面實現了綜合育人的目標。
2.國外第二課堂發展現狀
由于國外高等教育發展歷史悠久,社團活動即現在的第二課堂出現較早,在19世紀就已成為學生課后重要社交途徑。隨著實用主義教育的不斷深化,學生社團快速發展,第二課堂成為正常課堂教學以外,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平臺。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大學生社團具有完善的管理和運行模式;在美國哈佛大學,學校成立了特殊的學生協會,專門負責處理日常學生管理工作。西方國家學生社團悠久的歷史、成熟的管理制度、規范的運營滿足了學生個性化需求,不斷豐富的社團活動也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各種能力和素質。
應用型本科院校擁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制訂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同,培養出的學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質也不同。因此,高校應以學校為統籌、學院為主體開展適合自身的第二課堂活動[3]。高校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這就為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形成了政策性引導。作為教育活動的獨立形式,第二課堂活動能夠為應用型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提供相應的手段和途徑,具體如下:
高校輔導員進行學生管理工作時,會面臨諸如覆蓋不全面、缺乏規范化工作流程及時間精力有限等問題;專業課教師展開教學活動時,會面臨教學內容無法充分開展個性化活動、教學對象過多等困境。協同育人模式下,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能夠解決以上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自身能力選擇參與的項目,打造個性化發展平臺,根據新時代社會和企業需求,讓學生實現自主選擇,從而豐富應用型人才內在素質。
高等教育階段育人目標不再局限于知識的積累和系統學習的沉淀,而是更加強調學生的知識轉化、技能提升、實踐創新、人際關系處理技巧、團隊溝通協作等能力。而第二課堂是鍛煉和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在不同的活動中,如思想引領能夠讓學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提升面對挫折的堅強性;學科競賽能夠實現專業知識內化,使學生理解掌握專業技能;社會實踐引導學生提前適應社會,完成角色轉換。第二課堂活動促進了學生全面協調發展,這也是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的最終目標。
應用型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模式在第二課堂活動的視角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構建(見表2)。

表2 第二課堂中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模式內容
高校的第二課堂工作應體現素質教育核心價值觀,根據自己院系的特點制訂完善的第二課堂活動機制[4]。高校輔導員要把控思想方針及政策性內容,充分利用主題教育、專題學習、學生干部骨干培訓班、團支部建設專題會議及先進個人評選等內容,引導大學生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相結合,掌握和了解學生的思想。專業課教師在展開課程思政教學之余,可與輔導員及時溝通,完成課程思政教學反思,通過協同育人模式,合力埋下學生“真善美”的種子。
學科競賽作為第二課堂活動中的重要內容,實現了知識內化和轉化,輔導員要全力支持配合系列活動,合理利用激勵制度,例如與學生個人評優、德育分相結合。專業課教師應充分思考課程內容,提升自身專業技能,與用人企業保持合作態勢,沿用和創新競賽模式,積極開展專業知識學科競賽、辯論對抗賽、讀書大會、朗誦比賽、沙盤對抗賽及職業技能大賽等活動,以賽促學,以賽代學,以賽練學,培養應用型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可在鼓勵專業學生參與課題申報研究的基礎上,要求專業教學人員、優秀學生參與技能培訓[5]。
社會實踐是第二課堂活動中充分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方式,高??梢猿浞珠_展“三下鄉”志愿活動、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實踐及校企合作項目。上述活動由于學生較為分散而存在安全風險等管理隱患,輔導員要保持與學生的密切聯系,關注學生心理動態,監管到位。同時,專業課教師應與企業方保持聯系,根據實習實際反饋,及時指導學生順利完成實踐等活動,適時疏導學生實習工作壓力,從而形成師生間的有效溝通模式。
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標,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同向同行教育角色,應協同發力,依據應用型院校辦學定位及發展策略,依托第二課堂活動渠道,有針對性地實踐教書育人,因材施教,發揮跨學科合作的最大效用,利用協同模式培育滿足企業需要的專業技術型綜合素質人才,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