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 劉惠軍
(1.湖南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長沙 410208;2.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創傷二科,常德 415000)
下肢骨折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因需長時間保持臥床休息,加之術后感染可能導致靜脈壁受到損傷,血液處于高凝狀態等,均可能增加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風險[1]。且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后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則在血栓脫落后可能隨血液進入到機體肺部,引發肺栓塞,甚至可能對患者的生命產生威脅[2]。下肢深靜脈血栓為下肢創傷骨折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會延長患者的康復時間,同時可能誘發心肺栓塞,尤其是老年患者更易發生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靜脈血栓栓塞癥主要發生在下肢,特別是左下肢腓腸肌靜脈叢,并且可向近心端發展,當血栓脫落,則危害較為嚴重[3]。有資料報道稱,通過實施有效的抗凝治療,是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進行預防的主要方式,且可取得較好效果[4]。血液循環泵屬于臨床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物理性壓迫方法。利伐沙班是一種常用的抗凝藥物,對改善機體凝血功能有較好效果[5]。有研究發現,將藥物抗凝與物理壓迫聯合應用,可取得更好的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效果[6]。該研究選取下肢創傷骨折手術患者80例,探討下肢創傷骨折患者合用血液循環泵與利伐沙班對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效果。
選取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醫院收治的下肢創傷骨折手術患者8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15~58歲,平均(40.23±4.21)歲,包括股骨干骨折患者18例、脛腓骨骨折患者16例、股骨頸骨折患者6例,合并基礎疾?。焊哐獕?1例、糖尿病5例;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14~60歲,平均(40.10±4.17)歲,包括股骨干骨折患者17例、脛腓骨骨折患者15例、股骨頸骨折患者8例,合并基礎疾?。焊哐獕?0例、糖尿病5例。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年齡不超過60歲;單側下肢長管狀骨創傷性骨折;受傷至入院時間短于2h;具備手術治療適應證;患者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術前發生深靜脈血栓;凝血功能異常;惡性腫瘤;下肢靜脈曲張。
在開展手術治療前,為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開展積極血糖控制治療,使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維持在4~6mmol/L,為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后,由同一組醫師為其開展手術治療,其中35例股骨干骨折患者中28例接受股骨近端髓內釘固定治療,7例接受鋼板固定治療;31例脛腓骨骨折患者中23例患者接受髓內釘骨折治療,8例患者接受鋼板固定治療;14例股骨頸骨折患者中10例接受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4例接受空心釘治療。手術治療后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進行預防的主要措施為:將患者的下肢抬高15~20cm,并穿逐級加壓彈力襪,由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開展足部屈伸鍛煉和雙下肢肌肉等長收縮鍛煉。手術治療后當日為患者采用利伐沙班(北京雙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13305)進行治療,每次10mg,每日1次,早晨口服1片,連續應用21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于手術治療后2h開始為患者加用血液循環泵(北京市奧尼斯特機電新技術公司,型號:HT-3C),具體治療方法為:脫下患者的彈力襪,將雙下肢分別置于壓力腿套內,拉鏈固定后,采用3根充氣管對應顏色安裝在腿套進氣口與循環泵出氣口,接通電源,對壓力泵參數以及時間等進行設置,下肢壓力控制為80~100mmHg,1組循環為1次加壓周期(18s)和2次減壓時間(9s),在加壓時將壓力逐漸增加,每次治療時間為20min,每天開展2次治療,連續治療14d。
(1)兩組手術治療前與術后7d的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與血小板計數水平,采集靜脈血進行檢測;(2)兩組術后1d、術后3d與術后7d的大腿與小腿周徑,大腿周徑測量髕上20cm的位置,小腿周徑測量最粗端周徑,若患者接受雙側關節置換,則采用雙下肢的平均值作為患肢周徑;(3)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術后14d為患者開展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若下肢靜脈管腔無法壓閉,血管腔內不存在回聲或存在低回聲,血栓段靜脈內僅探及少量血流信號或無任何血流信號,頻譜或血流未隨呼吸變化,則可判定為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7]。
統計學軟件為SPSS23.0。表示計量數據,行t檢驗;[n,(%)]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術前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與血小板計數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7d的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與血小板計數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1。
表1 兩組手術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比較()
觀察組術后3d與術后7d的大腿與小腿周徑均小于對照組(P<0.05),如表2。
表2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點下肢周徑比較(,cm)

表2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點下肢周徑比較(,cm)
對照組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1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7.50%;觀察組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3例,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7.50%。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χ2=5.541,P<0.05)。
有研究發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具有較高發病率,骨折手術人群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高發群體,主要由于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保持長期臥床,使血液靜脈回流阻力加大,增加血液粘稠度,由此引發患者的機體凝血功能發生異常,容易出現深靜脈血栓[8]。在深靜脈血栓發生的早期階段,部分患者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加重,可導致多種嚴重并發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9]。
臨床上在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進行治療時,應用的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常用藥物溶栓抗凝治療,在疾病發生的早期階段,當患者未發生低血壓、休克等癥狀,且機體肺動脈內未出現大面積栓塞時,可為患者實施抗凝治療。利伐沙班可高效利用機體內源性與外源性凝血途徑,同時具備較高的機體代謝率,長期用藥不會導致藥物大量蓄積,因此不會明顯影響患者的機體肝腎功能。相較于華法林、利伐沙班的抗凝效果不易受飲食與其他藥物的影響,且具備更寬的有效劑量與安全劑量,在用藥過程中具備更高的用藥安全性[10]。有學者通過比較利伐沙班與低分子肝素在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中的應用效果,結果發現相較于低分子肝素組,利伐沙班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更低,且住院時間更短[11]。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7d的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與血小板計數水平低于對照組,同時術后3d與術后7d的大腿與小腿周徑均小于對照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血液循環泵與利伐沙班聯合應用可減少下肢創傷骨折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改善患者機體凝血功能。分析原因,物理性壓迫屬于下肢骨折手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的主要方法之一,血液循環泵屬于常用的物理性壓迫方法,可對人體足底負重機制進行模擬,使用專用的三氣室氣袋,通過下肢末端開始向近心端對肌肉組織進行逐步壓迫按摩,促使下肢靜脈回流[12]。血液循環泵可通過使血流動力學以及凝血機制得以改善,由此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血液循環泵在工作時可對下肢肌肉進行周期性擠壓,從而產生梯度壓力,加快下肢靜脈血以及淋巴液由遠心端向近心端回流,使靜脈血液的瘀滯狀態改善;在排氣的過程中,患肢的動脈供血能夠在短時間內增加,靜脈再次充盈,促使肢體的缺血與缺氧狀態改善,達到“下肢靜脈泵”的功能。同時血液循環泵能夠使纖溶系統的活性得以間接增加,一方面周期性加壓以及減壓,可使下肢血液循環改善,可對凝血因子聚集予以預防,另一方面可將組織型纖維蛋白溶媒原活化素的活性提高,將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活性增強,避免出現血栓。下肢創傷骨折患者合用血液循環泵與利伐沙班可有效改善患者機體凝血功能,預防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