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霞,劉愛華,楊 蘋
血管內乳頭狀內皮細胞增生(intravascular papillary endothelial hyperplasia, IPEH)臨床極為罕見,既往關于IPEH多以病例報道為主,這些報道中對其超聲表現的描述極少。本組收集我院2010年6月—2019年11月經臨床手術活組織病理檢查證實的單純型IPEH 26例,回顧性分析其超聲表現,結合相關文獻資料,總結特異性的超聲特征,分析誤診原因,以提高超聲科醫生對該病的認識,降低誤診率。
1.1一般資料 本組26例IPEH病例,均經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其中女18例,男8例;年齡19~48歲,平均36歲。既往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8例(病程3~11年),腎衰竭透析患者4例(病程5~15年),糖尿病患者2例(病程分別為4年、6年),上述14例均為隨診既往疾病,常規超聲檢查肢體靜脈血栓時,發現靜脈管腔內或皮下實性結節;有11例無癥狀患者,發現病灶2~6年,可觸及皮下結節或團塊,前來醫院就診,超聲發現病灶位于皮下淺靜脈內或皮下軟組織內,提示靜脈內或皮下軟組織病變;1例外傷患者,1年前原外傷處可觸及皮下包塊,現按壓自覺疼痛感,遂前來就診,門診完善相關檢查,超聲提示外傷處皮下淺靜脈管腔內病灶。實驗室檢查所有患者腫瘤標志物(CEA、Ca199、Ca125等)均未升高。
1.2癥狀體征 病變位于足部5例(踝關節2例、足背3例),下肢小腿9例,膝關節2例,腕關節1例,上肢前臂5例,肘關節3例,頸部1例;患者均表現為相關部位皮下軟組織結節或包塊,呈進行性增大,病程1~9年,初始無明顯不適,隨著病程進展,12例病灶處伴有疼痛,其中7例有按壓痛,且有2例糖尿病患者病灶處膚色呈漸進性改變,膚色逐漸加深呈淡紅或淺紫色,但皮溫無明顯升高;病灶位于關節處者所在關節均無活動受限。
1.3超聲檢查 使用儀器為飛利浦彩色超聲診斷儀(PHILIPS iU 22、iU Elite),高頻線陣探頭(L12-5、L9-3)。患者取合適體位,充分暴露病灶,并放松肢體及病變部位,部分較小病灶采用水囊或涂抹較厚的耦合劑做透聲窗,檢查醫生懸空握持探頭,盡量不使探頭壓迫皮膚,對病灶進行多層面、多角度探查,觀察病灶邊界、大小、回聲、形態、毗鄰及內部血流情況,并實時存圖。本組病灶最大徑5~43 mm,均為單發,10例病灶超聲可明確病變位于靜脈管腔內,與靜脈管壁相連緊密,結節凸向靜脈腔,未見向血管壁外侵犯,邊界清晰,形態呈類圓形或橢圓形,內部回聲欠均勻,低于近場皮下脂肪、高于所在靜脈腔,內可見隔膜樣高回聲,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顯示結節內血流豐富,高回聲隔膜內及周邊均可見彩色血流信號。見圖1。7例病灶較為表淺,內部回聲均勻,邊緣銳利,形態欠規則,超聲可見連接于結節末端的來源靜脈或起源血管,結節內部回聲低于皮下脂肪、高于來源靜脈,CDFI未見明顯血流信號。見圖2。另6例較為表淺的皮下軟組織結節,超聲顯示邊界不清,但整體形態仍呈橢圓形,病灶內部回聲不均勻,內可見高回聲條索影,兩端及周邊可見稍高回聲影,亦未見明顯相連的來源血管,CDFI顯示結節內部長軸切面呈散在的血流信號,短軸切面呈中心血流聚集。見圖3。3例腫塊較大者,形態呈類圓形,邊界清楚,超聲圖像難以區分病變與血管壁的界限,腫塊內部回聲亦不均勻,明顯可見纖維樣高回聲隔膜,CDFI顯示近隔膜處可見明顯血流信號。見圖4。

圖1 血管內乳頭狀內皮細胞增生的超聲及CDFI表現(女,31歲)

圖2 血管內乳頭狀內皮細胞增生的超聲及CDFI表現(女,26歲)

圖3 血管內乳頭狀內皮細胞增生的CDFI表現(女,25歲)3a.皮下軟組織結節內可見散在血流(長軸切面);3b.結節內中心血流聚集(短軸切面);CDFI為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

圖4 血管內乳頭狀內皮細胞增生的CDFI表現(男,40歲)
1.4誤診情況 本組超聲首診均誤診,誤診率為100%。誤診為血栓14例,分別為既往下肢深靜脈血栓8例、腎衰竭透析4例及糖尿病2例,病程均較長。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由于既往病史明確,需反復隨診復查超聲,除5例首次就診在外院,超聲首診誤診時間難以確定外,余3例誤診時間1~3年,此8例由于既往史明確,且多數伴疼痛,患者每次復查超聲醫生均參考前次結果,臨床發現雖經積極溶栓治療后,每次“血栓”大小仍類似,與超聲科溝通后,對比之前超聲圖像,“血栓”形態、部位、血流均極度相似,遂懷疑血栓的診斷,由于病灶較為表淺,行局部麻醉下病灶切除及病變段靜脈切除;腎衰竭透析4例,超聲首診結合患者既往史,考慮血栓形成,但病灶部位不在患者透析動靜脈瘺處或相連血管,對病變所在靜脈行血管腔內球囊擴張成形術后,病灶并未像血栓被壓扁,完善相關檢查2~3 d后遂行病變段淺靜脈離斷切除;糖尿病2例,下肢病灶處膚色呈漸進式加深,臨床考慮伴有糖尿病外周神經炎,下肢病灶處考慮皮下色素沉著,超聲結合臨床誤診為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病程較長,在反復復診的過程中,發現病灶處“血栓”逐漸增大,遠超出淺表靜脈管腔的范圍,而其他外周靜脈始終正常,臨床亦懷疑超聲診斷,遂轉外科完善相關檢查1~2 d后行病灶切除。誤診為血管肉瘤5例、纖維瘤4例、皮下結節2例,患者均無明顯癥狀,僅于病灶處觸及結節或包塊前來就診,超聲首診誤診為上述疾病,患者強烈要求手術切除,在完善相關檢查1~3 d后,于外科行病灶切除。1例誤診為靜脈壁間血腫,患者自訴病灶處既往受過外傷,1年前觸及包塊,現按壓有疼痛感,超聲首診結合患者既往外傷病史,考慮為靜脈壁間血腫,在完善相關檢查2 d后,遂行病灶切除。
1.5確診及治療 本組所有病例均經手術病理證實。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臨床長期溶栓治療無效,對比超聲既往圖像,臨床懷疑血栓的診斷,為能明確病灶性質,遂行手術病理檢查明確診斷;腎衰竭透析患者超聲考慮血栓,但其發病部位及血管腔內球囊擴張成形術均不支持超聲診斷,為明確病灶性質,臨床遂行手術治療,經手術病理檢查確診;糖尿病患者超聲首診誤診為血栓,臨床雖經積極治療,但病灶仍逐漸增大,為明確病變性質,遂在外科行手術切除經病理檢查確診。分別誤診為血管肉瘤、纖維瘤、皮下結節患者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超聲雖明確發現病灶,但其超聲征象缺乏特異性,患者雖無明確癥狀,但因心理壓力較大要求手術,后經手術病理檢查明確診斷。既往外傷患者超聲結合既往病史,誤診為靜脈壁間血腫,臨床為明確診斷,行手術切除病灶,經手術病理檢查確診。
2.1手術結果 病灶最大徑5~46 mm,與超聲測量基本一致,無明顯包膜,表面呈黑褐色或暗紅色,質地較軟,表面光整。
2.2病理及免疫組織化學結果 鏡下顯示血管管壁完整,較大病灶血管腔被撐大撕裂,但病灶仍在血管范圍內,乳頭狀結構從血管壁延伸,凸入管腔內,中軸為纖維組織增生,管腔內可見形成網狀血管腔的內皮細胞增生,并包含大量紅細胞,細胞核深染,略有多形,無明顯非典型性核或核分裂象。免疫組織化學提示:CD31及CD34陽性。病理診斷:IPEH。
2.3預后及隨訪 26例手術順利,術中及術后均無明顯并發癥,住院時間:無慢性或基礎疾病者1~3 d,平均1.2 d;有基礎疾病者7~12 d,平均9.3 d。出院后15例均半年內復診超聲,未見病灶復發,其中3例每年定期復查,12例不規律復診,隨訪最長3年,最短1.5年,均未見復發;另外11例出院后均未復查,失訪。
3.1疾病概述 IPEH是罕見的良性血管病變,Masson[1]于1923年首次在68歲的潰瘍性痔瘡病例中描述了本病。在1976年Clearkin和Enzinger[2]進一步描述了IPEH。IPEH占皮膚和軟組織血管性腫瘤的2%~4%,各年齡段均可發病,女性患病率比男性稍高[3];其具體病因目前尚不明確,組織學特征為乳頭狀內皮細胞增生[4],鏡下可見病變位于血管腔內,病灶中心為纖維結締組織,周圍排列一層扁平的內皮細胞,并可見覆蓋較多小乳頭狀結構凸向血管腔內[5]。IPEH與血栓關系密切,在血栓形成的各個階段都能檢測到此損傷[6];免疫組織化學檢測提示,CD31和CD34是IPEH最敏感的標志物,并能夠提示病變起源于血管[7]。本病無特異性的臨床表現,患者多在疾病緩慢的發展過程中發現、觸及病灶處結節或包塊,包塊質軟,部分病灶較大,病變部位皮膚常呈淡藍色或紅色,常伴疼痛,壓之痛感稍增強,皮溫無明顯升高,實驗室檢查無明顯陽性發現。本組均發現病灶處皮下軟組織包塊或結節,且腫瘤標志物不高。IPEH通常根據Hashimoto等[8]的方法分為3型(包括單純型、繼發型或混合型、血管外型),其中出現在血管管腔內的單純型最為多見,常單發,最常見于肢體及頭頸部,本組病例均為單純型,未見其他類型。
3.2超聲表現 結合本組IPEH的超聲表現,回顧性分析相關文獻資料,本文總結單純型IPEH的超聲特征有以下幾點:①部位:多位于擴張的靜脈管腔內,很少發生在動脈,本組10例超聲明確病灶位于靜脈管腔內,另7例較表淺病灶超聲難以顯示靜脈管腔,僅見軟組織結節或包塊,但仍可觀察到連接病變末端的來源血管,此為超聲提示病灶來源于血管、可能為IPEH的重要征象。②邊界:病灶與血管壁相連緊密,附著于管壁凸向管腔,凸入血管腔部分邊界清楚,結節常致使病變節段的血管腔狹窄,病灶較大時填充整個管腔,并使血管腔擴大,超聲難以分辨病灶與血管壁的界限,但病灶仍在血管范圍內,此為本病超聲特征性的表現,若病灶受周邊組織擠壓導致形態不規則,但邊緣依舊銳利;本組6例可見病灶兩端及周邊稍高回聲,考慮病灶周圍可能有新鮮血栓形成或出血,進一步導致結節邊界及來源血管顯示不清。③形態:多呈類圓形或橢圓形,部分病灶呈不規則狀,可能受血管外組織結構,如鄰近韌帶、骨骼等限制或擠壓所致,本組亦是如此,19例呈圓形或類圓形,7例形態不規則。④回聲:病灶內部回聲低于鄰近皮下脂肪和肌腱,高于靜脈腔,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9],病變內可見高回聲的纖維間隔,呈包含高回聲隔膜的低回聲腫塊,此為本病的超聲特異性征象,本組19例可見此征象;通過術后病理,發現腫塊由附著于內皮的多個不規則乳頭狀結構和血管通道組成,該結構可能是構成病灶內高回聲隔膜的組織學基礎。⑤內部血流:有相關報道稱結節內血流的顯示與病灶大小相關[9],本組亦是如此,有19例較大病灶血流信號明顯,7例結節內無血流信號。Kim等[10]將病灶內血流分為中央型、外周型及混合型3種類型,對病灶內血流的分布進行描述。亦有文獻報道,能量多普勒超聲能更好的顯示血流[11],但實際應用中并未獲得更好的血流圖像,輕微的抖動也會產生彩色偽影或閃爍偽影,這在淺表超聲檢查中尤為明顯,部分病灶可能血栓成分較多,本身缺乏血供。因此多切面、多角度探查,可明確病變內的血流信息,本組6例即是如此,長軸切面病灶內可見散在的血流信號,短軸切面則呈中心血流聚集。值得注意的是病灶內的血流多出現于高回聲隔膜內或周圍,可能與內皮細胞增生形成網狀血管腔有關,此為本病最具特征性的超聲表現。
3.3鑒別診斷
3.3.1血栓:臨床常出現疼痛及按壓痛,病灶部位肢體明顯增粗水腫,皮膚可有紅腫等典型癥狀,積極溶栓治療后癥狀多緩解。超聲可見靜脈管腔內實質性回聲團附著或填充,邊界不清,形態多呈沿血管延伸的低弱回聲,范圍常累及多條靜脈,隨病程進展,病灶可反復,或可探及新的病灶。結合臨床及超聲表現二者鑒別不難。
3.3.2血管肉瘤:病灶所在血管形態因受到破壞而不規則,且病灶向外浸潤周圍組織結構,腫瘤細胞具有顯著的異型性及豐富的核分裂象[12]。超聲表現為邊界極不清晰的不均質腫塊,而IPEH不向血管外侵犯,部分病灶血管破裂是由于病變較大,撐破血管壁,但管壁結構尚在,手術病理提示病灶仍在血管腔范圍內,本組3例較大的病灶病理提示均是如此。
3.3.3纖維瘤:病灶生長緩慢,亦無典型臨床表現,多數為無意中發現的直徑為1~2 cm的皮下結節,好發部位亦為四肢、軀干及顏面部,多數單發,超聲表現多樣,內部回聲均勻或不均勻[13]。其與IPEH的超聲鑒別存在一定困難,需依賴手術病理鑒別。
3.3.4其他:①靜脈壁間血腫:血管的壁間血腫以動脈多見,靜脈極為罕見,近期文獻報道也僅見1例[14],為醫源性所致,病史及癥狀較為明確,且病變血管為較粗的下腔靜脈,發生在外周淺表靜脈者至今尚無報道,相比IPEH更為罕見。②靜脈內不典型血管增生:其增生的內皮細胞呈角化細胞樣形態,并伴中度異型性,無乳頭形成,且擴散至血管外,與血栓無明確關系[15],與IPEH鑒別需行病理學檢查。
3.4誤診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①臨床表現無特異性,超聲醫生對本病認識不足:本組患者早期均無明顯臨床癥狀,隨著病程發展部分病例出現疼痛等表現,由于病程較長,患者常因病變逐漸增大導致心理恐慌前來就診,之前具體發病時間、癥狀亦表述不清,超聲首診很難考慮本病的可能,本組病例超聲首診均誤診即是如此,因此要加強對相關疾病的學習。②患者既往史干擾,超聲診斷過于想當然:本組誤診為血栓的14例均有慢性病或基礎病史,易導致靜脈血栓形成,超聲發現血管內病灶,很容易誤診為血栓,但患者長期復診,病灶部位、形態及大小等無變化,患者癥狀亦不支持,且其他靜脈均未見血栓,提醒超聲醫生在實際工作中,需仔細排查患者既往史,避免干擾診斷。③超聲探查手法不足,缺乏掃描技巧:本病發病部位較為表淺,超聲檢查時稍微加壓,即有可能壓扁病變段靜脈管腔,或靜脈顯示不清晰,若彩色增益、動態范圍等超聲指標調節不到位,很難明確病灶的來源及血流情況,因此使用水囊做透聲窗,或涂較厚的耦合劑,使探頭不與皮膚直接接觸,減少對靜脈的壓迫,可取得較好的圖像;亦有文獻報道,使用止血帶捆扎近端肢體,使遠段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充盈病變段靜脈管腔,有助于超聲診斷[9]。④超聲醫生未對超聲征象認真分析及鑒別:本組5例誤診為血管肉瘤,但病變仍在血管范圍內,邊界清楚,內部回聲尚均勻,這與血管肉瘤邊界不清、回聲不均,且呈侵襲性生長、突出血管范圍之外明顯不同,因此提醒超聲醫生需結合多個超聲征象進行綜合分析及鑒別,避免武斷做出結論。⑤診斷思路過于狹隘:本組1例誤診為靜脈壁間血腫,分析超聲醫生僅根據患者患病部位既往有外傷史,武斷做出診斷,壁間血腫多見于動脈,靜脈壁間血腫極為罕見,筆者也僅查詢到一篇相關報道,因此提醒超聲醫生建立正確的臨床診斷思維極為重要。⑥未能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本組4例誤診為纖維瘤,僅憑臨床表現及超聲征象進行鑒別確實存在困難,另有2例超聲未能明確診斷,僅提示皮下結節;在實際工作中,本病可進一步行MRI檢查[16],盡可能給臨床診斷提供更多輔助信息。
3.5治療及預后 IPEH病灶不能自愈或自行消失,臨床治療通常以手術切除為主,因其屬良性病變,預后較好,本組所有病例均行手術治療,預后良好;若病灶切除不完全可能會復發,特別是混合型IPEH有10%以上的復發率[17];若繼發于其他血管病變,則先治療原發病變。
綜上所述,IPEH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擴大的靜脈管腔內可見邊界清楚的類圓形或橢圓形結節病灶、結節內隔膜樣高回聲、連接到病灶的起源血管、血流出現在高回聲隔膜內或周圍是單純型IPEH特征性的超聲表現,在與其他軟組織病灶區別中具有重要的鑒別價值,對臨床的進一步治療有較高的指導意義,進一步確診需手術病理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