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經驗不足、缺乏對該病的認識 對早期乳腺癌的重視程度不夠,單憑超聲檢查得出乳腺纖維腺瘤或乳腺囊性增生性疾病的診斷,且乳腺癌發病高峰年齡在45歲左右,很多年輕患者及醫師過多考慮年齡因素,而忽視乳腺癌的可能性。對于少見的病例,接診醫師缺乏足夠警惕。對于隱性乳腺癌,早期不易被發現,患者雖然腋窩淋巴結增大、有輕度壓痛,而乳腺未觸及腫塊,加之臨床醫師認識不足,而誤診為淋巴結炎。妊娠期乳腺癌患者由于各種生理變化,容易掩蓋腫塊的性質,單個乳腺腫塊易被誤診為乳腺纖維瘤。男性乳腺癌臨床較少見,缺乏經驗的醫師,易將其誤診為男性乳腺發育。
1.2影像學檢查方法的局限性 影像學檢查手段包括彩色超聲、X線、MRI、紅外線、核醫學等,由于醫務人員技術水平及患者病變位置的原因,乳腺腺體致密并與病變重疊,早期缺乏特異征象,部分早期乳腺癌在超聲下表現為形態較規則、邊界清楚、內部回聲均質、后方回聲無衰減的低回聲腫塊,甚至當乳腺癌發生較完全的液化壞死時,亦可表現為囊性回聲。還有的乳腺癌主要聲像圖無明顯腫瘤形態,僅表現為局限性腺體結構紊亂,回聲強弱不均。部分早期乳腺癌鉬靶X線檢查表現為單發高密度結節性腫塊影、局部腺體結構紊亂或扭曲、小灶性致密影、局部星芒狀影、單純形態數目分布不典型鈣化等,其影像表現與乳腺增生、乳腺囊腫、乳腺纖維瘤相似,易誤診。
1.3未選擇有效檢查或過分依賴檢查結果 彩色超聲、鉬靶X線、穿刺病理學檢查已較普及,但接診醫師如對該病認識不足,僅簡單進行觸診,而未選擇有效的檢查手段也是導致部分病例誤診的原因之一。另外,不同設備的性能和不同操作者的技術水平也有較大差別,鉬靶X線檢查對乳腺腫塊診斷符合率達80.0%,可檢出10%~30%臨床無法觸及腫塊的乳腺癌,但仍有一定的假陽性或假陰性。X線立體定位空心針活組織病理檢查技術開展較為普遍,但受穿刺技術、涂片質量、病理醫師水平的影響,診斷符合率差距也較大。
1.4問診及體格檢查不細致 僅對乳腺腫塊患者進行簡單問診和觸診,未行鉬靶X線、彩色超聲、穿刺病理學檢查等,即判斷為良性腫塊,發生誤診是不可避免的,而誤診必將帶來不合理的治療。即使有經驗的專科醫師進行細致的體檢,也僅有80%的良惡性診斷率,仍有20%左右的乳腺腫塊性質需憑經驗判斷,尤其在乳腺肥大、腫塊較小、位置較深等情況下更難診斷,通過必要的醫技檢查佐證術前診斷極為重要。
1.5缺乏特異性癥狀體征 早期乳腺癌臨床癥狀不典型,乳腺腫塊較小而不易被發現,給早期診斷帶來一定困難。早期或不典型的乳腺惡性腫塊由于活動度、邊緣形態、質地等與部分良性腫塊的臨床特征相似,不易鑒別;部分在乳腺小葉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基礎上癌變的病例,與乳腺小葉增生的鑒別也存在困難,部分病例即使采用相關醫技檢查也難以明確良惡性質。
1.6病理診斷錯誤 病理檢查出現漏診的原因有以下幾點:①細針穿刺活檢的穿刺面積小,穿刺針未進入腫瘤組織內或即使進入也不易吸取到腫瘤細胞,尤其對直徑<1 cm的乳腺癌,此方法不易取到標本。②基層醫院病理診斷水平較低,或切取病變組織時不夠準確也是導致病理檢查漏診的原因。
2.1提高對乳腺癌的認識及重視衛生宣教 提高醫師對乳腺癌的認識水平,尤其是對不典型的乳腺腫塊不輕易下結論;加強業務培訓,提高醫師的早期診斷水平。推行乳腺癌的二級預防,加強流行地區人口衛生宣教,加強乳腺癌防治知識宣傳,大力開展和推廣乳腺自我檢查與普查工作尤為重要。
2.2重視病史詢問及仔細的體格檢查 應詳細詢問乳腺腫塊患者病史,特別是年齡和家族史,有無乳腺癌易感因素及高危因素;認真全面地進行體檢,雙側乳腺均應檢查。
2.3選擇準確有效的檢查方法及鑒別診斷 觸診、鉬鈀X線檢查、穿刺或冷凍活組織病理檢查是乳腺癌最佳的診斷組合,還要注意摒除某一醫技檢查無異常或良性的誤導,根據臨床需要與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和組合,然后綜合分析,得出診斷;同時注意與乳腺增生、乳腺囊腫、纖維腺瘤等乳腺良性疾病的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