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昌,王瑋娜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結核分枝桿菌入侵機體后在一定條件下引起慢性感染性病變,可累及多種臟器,其中最為常見的是肺部受累而致肺結核[1-2]。根據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結核病疫情趨勢表現為三高一低: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耐藥率高、年遞減率低[3]。由結核分枝桿菌所致死亡的人數居單一傳染病致死人數的首位。肺結核無特異性臨床癥狀,且影像學表現也無特異性。肺結核多好發于上肺肺尖、后段及下肺背段,不典型肺結核是指不發生在常見部位,病灶直徑、形態特征不典型,臨床無法準確診斷,在影像學征象及臨床癥狀方面亦不典型,誤診概率高[4-6]。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邯鄲市人民醫院2018年8月—2020年6月收治的70例確診肺結核中曾誤診不典型肺結核11例(誤診率15.71%)的臨床資料,對其影像學特點及誤診情況進行分析,以提高不典型肺結核的臨床診治水平,降低誤診率。
1.1一般資料 本組共11例不典型肺結核,其中男8例,女3例;年齡20~61(37.34±2.07)歲。病程7~15 d。合并疾病:高血壓病4例,糖尿病5例。
1.2臨床表現 ①1例因“咳嗽1周伴發熱1 d”入院。有糖尿病史。咳嗽多為干咳,伴少許白色黏液痰,夜間盜汗。查體:體溫38.2℃,意識清醒,急性病容;心律齊,各瓣膜未聞及病理性雜音;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濕啰音。門診擬“侵襲性肺真菌感染”收入院,入院后予霧化、抗感染等對癥支持治療。②1例在體檢中偶然發現左側肺部有一大小為6.0 mm×1.4 mm結節,為求進一步診治于第2天來我院門診就診。患者未出現任何臨床癥狀,擬診“肺結節病”收入院。③3例均因畏寒、發熱、咽痛,伴有大汗1~3 d就診,于外院擬診為“肺炎”,均給予抗感染治療1周,癥狀無任何緩解。遂入我院治療,查體:體溫39.1~39.6℃,雙下肺均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啰音;心律齊,各瓣膜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平軟,無壓痛,肝脾肋下未觸及,雙下肢無水腫。門診結合病史以“發熱待查:肺炎?”收入院。④6例因咳嗽、咳痰、胸痛7~15 d入院,其中3例年齡>50歲,咳嗽、咳痰、胸痛7~10 d,痰中帶血,且均存在肺癌家族史;心肺查體顯示:心律齊,各瓣膜未聞及病理性雜音;雙肺濕啰音,肺尖部有哮鳴音。門診擬“肺癌待查?”收治入院。另外3例均在60歲以上,且有吸煙史20年以上,出現咳嗽、咳痰10~15 d,因3~5 d前出現胸痛癥狀,且均向肩背部放射,深吸氣時胸痛均加重,但稍作休息后明顯緩解;入院前1 d,胸痛癥狀明顯加重,同時伴有咯血,遂來我院急診科;心肺查體顯示:心律齊,各瓣膜未聞及病理性雜音;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痰鳴音和濕啰音。門診擬“肺癌待查?”收入院。
1.3影像學表現
1.3.1腫塊影或結節影:擬診肺癌3例,經胸部CT檢查發現16個病灶,胸部X線檢出9個,病灶直徑1.64~7.40 cm,3.0 cm以下2例,3.0 cm以上1例;病灶形態:分葉征1例,胸膜下線影1例,毛刺征1例;1例周圍可見衛星灶,1例可見偏心性空洞;2例伴骨質損傷并形成軟組織腫塊。擬診肺炎1例胸部CT示肺部可見多發結節,斑片狀實變影。擬診肺結節病1例胸部CT顯示為單純結節影,平掃可見均勻低密度影。
1.3.2肺段或肺葉陰影:擬診為肺炎2例,發病位置:單側1例,雙側1例;胸部CT可見斑點狀小鈣化灶,其中1例伴有肺門淋巴結增大,少量胸腔積液1例、空氣支氣管征1例。擬診肺癌2例,為單側病變;經胸部X線檢查可見斑片狀大片陰影,斑片狀模糊影伴1個或多個空洞1例,伴纖維索條狀影2例,斑片影并肺不張1例;CT檢查亦可見斑片狀或大片高密度影。擬診侵襲性肺真菌感染1例,CT掃描可見液化壞死空洞、小鈣化灶及支氣管狹窄。
1.3.3肺門或縱隔淋巴結增大:擬診為肺癌1例,胸部X線顯示縱隔圓形腫塊;胸部CT顯示右肺門淋巴結增大,伴有鈣化。多個淋巴結中央部呈低密度,注射造影劑進行動態強化掃描發現,病灶呈環形強化,中央部低密度影無明顯強化。
1.4誤診疾病 本組11例誤診時間為3~33(19.84±3.24)d。誤診為肺癌6例,肺炎3例,侵襲性肺真菌感染、肺結節病各1例。
1.5確診及治療 誤診為肺炎、侵襲性肺真菌感染患者入院后均給予相應抗生素或抗真菌藥治療10~15 d;誤診為肺結節病患者給予相應對癥治療30余天,但療效欠佳;考慮此5例診斷有誤再次行動態CT增強掃描及痰液結核菌檢查等確診為不典型肺結核。誤診為肺癌患者入院后予以相應對癥處理,并進一步完善動態CT增強掃描及經皮肺活組織病理檢查排除肺癌后,行痰液結核菌檢查確診為不典型肺結核。明確診斷后11例均給予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鏈霉素、乙胺丁醇行三聯(5例)或四聯(6例)抗結核治療,療程6~12個月,均治愈。
2.1不典型肺結核的影像學征象
2.1.1“腫塊”或“結節”型:本組中該類型有5例,其中肋骨損傷并腫塊形成2例。Lescuyer等[7]研究指出,不典型肺結核占全部結核病的1%~5%,是結核病的罕見表現形式。CT增強掃描可有效鑒別診斷與定性診斷不典型肺結核。本研究中,1例CT平掃時病灶中央可見均勻低密度影,增強掃描后呈邊緣環形強化。上述征象與縱隔淋巴結結核相似,為病灶內液化的干酪性結節。本組該類型病灶中,分葉征、毛刺征及胸膜下線影各1例。說明胸部X線、CT檢查出現分葉征時不能排除肺結核。
2.1.2“肺炎”型:本組斑片狀模糊影并肺不張、胸腔積液各1例,液化空洞壞死3例,以上影像學征象均為不典型肺結核征象,僅有2例伴纖維索條狀影,分析其原因可能與患者肺內病灶范圍有關。“肺炎”型早期征象為肺部紋理增多、模糊影,與細菌性肺炎類似,易造成誤診[8]。空洞型肺結核并發細菌感染者病情進展快且嚴重,肺野內可見不均勻密度影,易與肺膿腫或肺炎混淆。對于老年肺結核患者,病灶傳播形式以支氣管為主,可見結節狀病灶,若合并細菌性肺炎,影像學征象更為復雜[9-11]。
2.1.3“淋巴結增大”型:與胸部X線比較,CT在顯示縱隔和肺門淋巴結增大方面效果更佳,可有效顯示病灶直徑、形態等特點,在診斷有無活動性病變方面亦具有重要意義[12]。增大淋巴結多呈不均勻低密度影,低于軟組織密度,表明淋巴結內發生液化、干酪性壞死可作為診斷縱隔淋巴結結核的重要征象。CT增強掃描對本病的定性與鑒別診斷具有決定性作用。本研究增大淋巴結增強掃描呈邊緣環形強化,與Pittet等[13]文獻報道相符。增大淋巴結呈典型邊緣環形強化是縱隔淋巴結結核特征性CT表現。此外,成年人縱隔淋巴結結核肺內雖無活動性病變,但由于其多為繼發性結核,因此會存在結核感染的征象。Verrinder Veasey等[14]文獻發現,約83%的縱隔淋巴結結核患者,淋巴結內伴有鈣化。本組研究結果與上述報道基本一致,表明淋巴結鈣化可作為鑒別診斷該病的重要征象。
2.2鑒別診斷 在診斷不典型肺結核時需與以下幾種肺部疾病鑒別:①肺炎:發生在上葉尖后段、下葉背段的炎癥合并炎性淋巴結增大的患者并不少見,需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病灶的影像特點,與肺結核病灶相鑒別,一般治療2~4周病灶可完全吸收。②肺結節病:該病的反暈征與肺結核的形態很相似,均表現為多發小結節圍繞磨玻璃密度影,呈簇狀、環狀排列,僅從反暈征的形態上鑒別兩類疾病很困難,肺內的其他表現及臨床癥狀對鑒別診斷更有幫助。外周淋巴結、肺門及縱隔淋巴結增大更常見于肺結節病患者,臨床上肺結節病常出現于25~45歲青中年女性,除肺內浸潤外,患者常伴發眼部、皮膚及淺表淋巴結增大。③侵襲性肺真菌感染:除了反暈征,CT示肺內常出現結節、實變、暈征及病程中反暈征演變為空洞、空氣半月征,出現胸膜侵犯等,臨床上患者若為嚴重免疫抑制狀態(白血病最為常見)、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和持續性發熱的情況,通常提示真菌感染。④肺癌:發病年齡大,CT顯示球形病變密度高而不均勻,常有分葉,邊緣有短細毛刺征。
2.3誤診原因分析 本組不典型肺結核誤診率為15.71%,分析其誤診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①影像學征象不典型,病灶性質單一,表現為肺部紋理增多、模糊影者易誤診為肺炎;結節或腫塊型病灶出現分葉征、毛刺征者易誤診為肺癌。②對某些征象認識不夠或過分依賴特殊征象,Klopper等[15]學者報道,分葉征、毛刺征、棘突、胸膜凹陷征等在良性結節中出現率為10%~33%,因此過分依賴某個征象,做出診斷容易造成誤診。③影像學檢查不全,患者首次檢查沒有補充薄層掃描或增強掃描導致CT檢查不全,易造成誤診[16-17]。如本研究中誤診為肺結節病的患者,門診未進行全面的薄層、增強CT掃描,入院后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后,確診為不典型肺結核。④無特異性癥狀或體征,發熱、胸悶、胸痛、咳痰等癥狀、體征無特異性,與肺炎、肺癌等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相似,進而導致臨床診斷難度加大。⑤由于耐藥菌株的產生與結核分枝桿菌的多重感染,以及發病年齡與肺癌相重疊,且患者癥狀相似,使誤診率增高。
2.4防范誤診措施 ①對無法確診的病例,短期內進行復查,監測病情變化;②肺內孤立球形病灶、肺門或縱隔淋巴結增大的無法鑒別診斷者,應積極行淋巴結穿刺活檢或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以盡早診斷,避免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期[18];③診斷過程中需結合患者臨床病史、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還要了解疾病的診斷標準;④拓展醫生診斷思路,避免局限性思維,多思考、多討論,才有助于降低誤診率[19]。
綜上所述,不典型肺結核缺乏特異性臨床癥狀,易出現漏診、誤診現象,提高臨床醫生對該病的認知,結合臨床全面考慮,綜合判斷,正確運用針對性檢查手段,可降低誤診率,提高臨床診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