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青,盧少平,張明明,程 錦,趙 佩,張玉琨
冠心病是一類由于機體脂代謝異常、脂質沉積于冠狀動脈內膜,引起冠狀動脈管腔狹窄、血流受阻,最終導致心肌缺血的心臟疾病,根據其發病特征可分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和慢性冠狀動脈綜合征[1-2]。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一種能夠有效疏通阻塞血管、恢復組織血流灌注的治療方法,最初被用于慢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治療,而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相當一部分慢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可通過藥物治療避免行PCI術[3-4]。有相關研究認為,符合PCI手術指征的ACS患者經早期PCI術后療效顯著,但在手術過程中出現無復流、再灌注心律失常、慢血流現象等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者并不少見,將嚴重影響患者預后[5-7]。因此,如何預測及治療PCI術后心肌IRI對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預后至關重要,本研究選取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 FIB)、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作為研究指標,探究二者在冠心病患者PCI手術前后的表達及臨床意義,及其預測PCI術后心肌IRI的價值。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于我院接受PCI術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1例,女29例;年齡46~75(63.72±4.49)歲;病程6個月~3(1.69±0.33)年;心功能分級:Ⅰ級17例,Ⅱ級48例,Ⅲ級35例;體質量指數為19.70~25.60(22.64±1.48)kg/m2;疾病類型:不穩定型心絞痛63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37例;合并疾病:高血壓病29例,糖尿病7例。①納入標準:均符合《非ST段抬高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診斷和治療指南》中不穩定型心絞痛或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8];具備PCI手術指征,自愿接受PCI術,臨床資料完整;患者本人及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簽字。②排除標準:長期服用抗凝藥物或預防性使用肝素等抗凝劑者;PCI術后4 h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發現冠狀動脈未通者;患有血液系統疾病或傳染病等;伴嚴重外傷或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合并精神性疾病者。根據PCI術后是否出現心肌IRI,將上述患者分為IRI組37例和non-IRI組63例。
1.2方法 采集冠心病患者PCI術前及術后6 h的空腹肘靜脈血5 ml,抗凝后離心分離血漿,-80℃冰箱保存待測,利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漿FIB、TNF-α水平,儀器為羅氏Cobas e 601型電化學發光全自動免疫分析儀,試劑盒由深圳市新產業生物醫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IRI評估標準 參考《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治療學》中的相關標準[9],將PCI術中發生慢血流、無復流、嚴重的血栓負荷,以及再灌注心律失常、術中或術后新發心力衰竭的患者判定為出現IRI。
1.4評價指標 ①比較冠心病患者PCI術前與術后血漿FIB、TNF-α水平;②在PCI術前和術后分別比較IRI組與non-IRI組血漿FIB、TNF-α水平;③分析冠心病患者PCI術前血漿FIB、TNF-α對IRI的預測價值;④分析血漿FIB、TNF-α水平是否為影響冠心病患者PCI術后出現心肌IRI的危險因素。

2.1冠心病患者PCI手術前后血漿FIB、TNF-α水平比較 本研究100例冠心病患者PCI術前血漿FIB、TNF-α水平顯著低于術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冠心病患者PCI手術前后血漿FIB、TNF-α水平比較
2.2IRI組與non-IRI組PCI術前血漿FIB、TNF-α水平比較 IRI組PCI術前血漿FIB、TNF-α水平均顯著高于non-IRI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IRI組與non-IRI組PCI術前血漿FIB、TNF-α水平比較
2.3IRI組與non-IRI組PCI術后血漿FIB、TNF-α水平比較 IRI組PCI術后血漿FIB、TNF-α水平均顯著高于non-IRI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IRI組與non-IRI組PCI術后血漿FIB、TNF-α水平比較
2.4冠心病患者PCI術前血漿FIB、TNF-α對心肌IRI的預測價值 ROC曲線分析顯示,PCI術前血漿FIB、TNF-α預測冠心病患者心肌IRI的最佳截斷值分別為235.64 mg/dl、97.08 ng/dl,此時二者聯合預測冠心病患者PCI術后發生心肌IRI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 AUC)為0.927。見表4,圖1。

表4 冠心病患者PCI術前血漿FIB、TNF-α對心肌IRI的預測價值

圖1 冠心病患者PCI術前血漿FIB、TNF-α預測心肌IRI的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
2.5影響冠心病患者PCI術后出現心肌IRI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冠心病患者PCI術后出現心肌IRI作為因變量,PCI術前血漿FIB、TNF-α水平作為自變量,參考ROC曲線最佳截斷值對上述因素進行賦值,血漿FIB(≤235.64 mg/dl=0,>235.64 mg/dl=1)、血漿TNF-α(≤97.08 ng/dl=0,>97.08 ng/dl=1),并將二者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中,分析結果顯示,術前血漿FIB>235.64 mg/dl、TNF-α>97.08 ng/dl是冠心病患者PCI術后出現心肌IRI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5。

表5 影響冠心病患者PCI術后出現心肌IRI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相關研究指出,利用PCI術對缺血的心肌進行再灌注,是減小梗死面積、挽救ACS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此過程中,因氧化應激、炎性因子造成的心肌細胞急性損傷或纖維組織再生引起的心室重塑,都將引發心肌組織出現細胞破裂、腫脹等IRI改變,進一步加重心肌組織損傷,對患者預后產生不良影響[10-13]。因此,在PCI術前正確評估患者IRI風險,術前或術中預防性用藥減輕或避免IRI,是改善冠心病患者預后的關鍵。
FIB是肝臟合成的凝血相關蛋白質,可在凝血酶作用下解離,經鈣離子及相關因子的活化發展為不溶性蛋白凝塊,是血栓形成的成分之一[14-15]。有研究指出,IRI的發生與血小板異常活化密切相關,PCI術后大量促凝物質的產生將引起血小板異常活化,加速血栓形成,導致冠狀動脈管腔再次阻塞,加重IRI[16]。許毛等[17]研究認為,炎癥反應與IRI過程密不可分,FIB還能作為血管炎性標志物,參與炎性介質的形成,用于預測IRI相關炎癥反應。本研究結果顯示,冠心病患者PCI術前血漿FIB水平低于術后,IRI組PCI術前和術后血漿FIB水平均高于non-IRI組。以上結果提示,血漿FIB水平在冠心病患者PCI術后進一步升高,且與IRI的發生有關,與相關研究有相似之處。本研究推測,PCI術中支架置入操作對血管內皮、血管平滑肌的損傷會引起內皮功能障礙,導致術后FIB升高;同時,發生IRI的患者由于術前梗死面積大、術中或術后血液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損傷,加劇體內炎癥反應,導致其PCI術前和術后的FIB水平均出現升高,影響患者預后。
既往研究已證實,TNF-α作為一種常見的炎性因子,可以通過促進細胞炎癥誘導多巴胺神經元的損傷、也可通過與細胞結合導致細胞凋亡,在IRI的發病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18-19]。本研究結果顯示,冠心病患者PCI術前血漿TNF-α水平低于術后;IRI組PCI術前和術后血漿TNF-α水平均顯著高于non-IRI組。以上結果也證實了TNF-α在IRI患者體內呈上升趨勢,這與內皮功能障礙、心肌損傷引起的炎癥反應密切相關。ROC曲線分析顯示,術前血漿FIB、TNF-α聯合預測冠心病患者PCI術后出現IRI的AUC為0.927。提示術前血漿FIB、TNF-α可以為冠心病患者PCI術后發生IRI的風險提供較準確的預測,為患者預防性治療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隨后,本研究將FIB、TNF-α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術前血漿FIB>235.64 mg/dl、TNF-α>97.08 ng/dl時,冠心病患者PCI術后發生心肌IRI的風險顯著增加。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回顧性研究選擇病例存在一定偏倚性;同時ACS病因復雜、個體差異較大,手術時間、治療方式、用藥劑量難以統一,可能影響血漿檢測結果。故有待日后展開大樣本、前瞻性研究,并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探索血漿FIB、TNF-α聯合檢測對冠心病患者PCI術后心肌IRI的預測價值。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PCI術后血漿FIB、TNF-α水平顯著升高,二者與PCI術后心肌IRI的發生密切相關,術前二者聯合檢測對預測冠心病患者PCI術后心肌IRI風險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