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義新,葉成順,別亞威,巫興發
(1.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40;2.中交(福州)建設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0;3.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第六工程分公司,湖北 武漢 430014)
將傳統風格的廊橋結構與現代城市橋梁結合,既能滿足橋梁通行要求又可滿足景觀建筑、美學等多樣化要求。廊橋的主體結構多為大跨鋼-混凝土結構,即主梁為鋼桁架,樓道部位為混凝土結構。廊橋大跨度鋼桁梁安裝完成后,施工樓道混凝土,一般采用支架現澆法或吊模現澆法。混凝土施工中工序安排不科學且樓道板混凝土厚度較小等,易產生混凝土開裂。對于薄板混凝土開裂的研究較多,且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措施。
但針對后期交叉作業產生的施工荷載所導致的混凝土開裂,對其施工工藝和混凝土性能方面的研究與施工經驗尚淺,給施工帶來較大挑戰。為了降低大跨鋼-混凝土廊橋結構施工時樓道板混凝土的開裂風險,有必要從施工工藝優選、新型結構設計及混凝土性能優化等方面進行研究并指導施工。
某大橋主橋為分離式雙幅變截面連續梁橋,附屬設置大跨“鋼-混凝土-木-砌體”組合廊橋結構,其中“木-砌體”為建筑造型需要,“鋼-混凝土”為主要承載結構。主橋兩側人行道設置長廊和古亭,0號塊頂部橫向分別設置1座觀景天橋,即展廊。觀江閣基礎位于主橋主墩基礎外側,觀江閣位于主橋左、右幅兩側,設置3層;展廊跨度達60m,與觀江閣2層相連,高5.1m,距橋面6m;展廊上層與觀江閣第3層相連,高7.5m(至屋頂)。
展廊底部采用大跨鋼桁架作為支撐,分為上、下2層,與兩側觀江閣混凝土筒體墻體內鋼構件連接。鋼桁架上、下2層分別設現澆混凝土樓道板結構,不設預應力,形成展廊平臺,展廊樓道板分別位于同層鋼桁架弦桿、橫梁、下縱梁上,板厚10cm,長6m,寬3m。展廊主要構造如圖1所示。

圖1 展廊主要構造(單位:m)
混凝土開裂主要為結構性裂縫和非結構性裂縫,常見的有溫度收縮裂縫、地基沉降差異裂縫、受力裂縫及干縮裂縫。尺寸為10cm×300cm×600cm的樓道板屬于薄板結構,易出現非結構性裂縫,主要為溫度收縮裂縫、干縮裂縫。針對此類裂縫,可通過調整混凝土配合比、振搗、養護等措施解決。
對于展廊結構的薄板混凝土結構,采用傳統支架法或吊模法施工,待結構拆除現澆支架或上部增加其他恒載時,大跨桁架結構會產生下撓,頂層桁架上的現澆混凝土樓道板承受壓力,底層樓道板承受拉力,極易出現規則的橫向裂縫,且越到跨中裂縫越寬,進而影響廊橋結構的耐久性及美觀度。
廊橋展廊鋼桁架上的混凝土樓道板需在展廊鋼桁架安裝完成后現澆。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共3種方案可供選擇,具體優缺點如下。
1)支架順作法(方案1) 落地支架→澆筑混凝土→上部結構加載→拆除支架。該工法為傳統施工工藝,落地支架澆筑混凝土工藝較成熟,施工操作方便,經濟性較好。但支架影響主橋通行,上部結構加載、拆除支架總體變形量較大,樓道板混凝土易開裂。
2)有支架部分逆作法(方案2) 上部結構加載→落地支架→澆筑混凝土→拆除支架。該工法為傳統施工工藝,落地支架澆筑混凝土工藝較成熟,規避了上部結構荷載導致的后期下撓,經濟性較好。但支架影響主橋通行,拆除支架后,混凝土結構荷載會使結構下撓,樓道板混凝土仍存在開裂風險;上部結構的空間干擾使混凝土澆筑對現場操作要求較高。
3)無支架部分逆作法(方案3) 上部結構加載→免拆型支撐模板安裝→澆筑混凝土。該工法為創新施工工藝,無須拆除模板支架,混凝土處于無應力狀態施工,且板底有免拆鋼模板,不開裂;不影響主橋通行;操作方便,安全高效。但免拆型支撐模板需專項設計與制作,經濟性一般;上部結構的空間干擾使混凝土澆筑對現場操作要求較高。
對展廊混凝土施工方案1,2進行施工計算分析:①方案1工況 混凝土先澆筑,考慮現澆板自重+鋪裝景觀荷載+觀景亭荷載對混凝土薄板造成的影響;②方案2工況 混凝土后澆筑,再拆除支架,鋪裝景觀荷載+觀景亭荷載均已作用于鋼桁架上,桁架已產生變形,計算時只考慮混凝土板自重。方案3為混凝土后澆筑(無支架),混凝土薄板施工階段無二次加載情況,只需承受使用階段的荷載(設計階段已計算),故無須另外計算施工中產生的裂縫等。
觀景亭荷載按設計取1 800kN,均勻加載至觀景亭所在范圍的主桁架上弦桿位置處;鋪裝景觀荷載按設計取3 800kN,加載在主桁架上、下弦桿位置處。
現澆薄板單元厚100mm,保護層厚15mm,沿縱向布置橫筋φ10@150,板底箍筋雙向布置φ10@200;沿橫向每米配12根φ10鋼筋,總截面面積942.36mm2。樓道板彎矩計算云圖如圖2所示。

圖2 樓道板彎矩計算云圖(單位:kN·m)
方案1中樓道板最大彎矩M為18.18kN·m,根據GB 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2015年版)中的裂縫計算公式,計算其最大裂縫寬度為0.3mm,>0.2mm,不滿足規范規定的裂縫限值;方案2中樓道板最大彎矩M為1.95kN·m,計算其最大裂縫寬度為0.08mm,<0.2mm,滿足規范要求。
方案1中樓道板拉應力超標,混凝土開裂;方案2雖然混凝土裂縫寬度滿足要求,但對結構耐久性有一定影響;方案3設置免拆模板結構,不存在拆架卸載,可有效規避樓道板在施工階段出現結構性開裂,同時施工便捷,不設置支架系統,對展廊下方主橋通行不造成影響。綜上所述,方案3為展廊樓道板混凝土施工最優方案。
根據樓道板厚度和澆筑的最大跨度,設計專用鋼筋桁架樓承板,主要包括鋼筋桁架與樓承板鍍鋅鋼板底模。鋼筋桁架與樓承板鍍鋅鋼板底模采用門式卡槽連接。大跨度薄壁混凝土施工時,樓承板底模具有撓性,且由于底模與鋼筋桁架的焊接面積較小,導致樓承板底模承載力小,抗彎強度不足,澆筑時易發生斷裂。新型鋼筋桁架樓承板鍍鋅鋼板上設有縱向的固定槽鋼,可增強鍍鋅鋼板的抗彎強度。
根據樓道板尺寸進行樓承板設計,選擇30cm的模數,考慮到結構的優化組合,單片桁架樓承板寬度設計為60cm,長度根據現場實際在場內定制,其長度設置包括2 850,3 100,10 500,10 700mm 4種。其中,鋼筋桁架高70mm,上、下弦桿鋼筋型號均為HRB400Eφ8,腹桿鋼筋型號為冷軋光圓φ4.5。新型鋼筋桁架樓承板結構如圖3所示。

圖3 新型鋼筋桁架樓承板結構
新型鋼筋桁架樓承板在加工廠提前制作;展廊鋼桁架施工完成后,根據桁架梁中間間距,布置桁架樓承板位置;構件運輸至現場進行安裝;栓釘焊接完成后,按設計圖紙進行鋼筋安裝,雙層雙向,間距20cm;鋼筋桁架底部插入門式卡槽,采用扎絲綁扎進行加強連接。鋼筋桁架樓承板布設到位后,在桁架樓承板與底部鋼桁架交接位置焊接螺栓進行固定,防止在鋼筋安裝和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樓承板結構發生位移。
考慮到主橋運營期間對廊橋結構的影響,同時廊橋作為游客及市民觀景使用,滿負荷使用概率較高,因此對廊橋外觀及結構耐久性要求相對嚴格,為提升樓道板混凝土質量,須采取以下關鍵措施。
5.1.1鋼桁架預拱度設置
結合現場具體施工工序,通過對該部位各施工工況仿真模擬,計算出在斜撐、水平鋼桁架交點位置及鋼桁架跨中位置增加50~55mm的起拱高度,保證結構的整體線形,減小樓道板混凝土承受的拉應力,降低混凝土樓道板結構下撓開裂風險。
5.1.2混凝土性能優化
鋼筋綁扎完成且驗收合格后,利用天泵澆筑樓道板混凝土。在混凝土的配制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1)選用質量穩定、抗裂性能好的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同時嚴格控制混凝土水膠比,保證最小水泥用量;該部位混凝土水泥強度等級選用42.5級,水膠比為0.47,水泥用量為300kg/m2,保證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和后期發展強度,以便更好地抵抗裂縫產生。
2)根據配合比設計及試驗結果摻入10%UEA膨脹劑,補償混凝土收縮,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有效減少混凝土裂縫的產生。
3)在混凝土中加入亂向分布的短鋼纖維,改善樓承板成型后的抗拉、抗彎、抗沖擊能力。
5.1.3混凝土澆筑順序優化
考慮展廊上層樓道板受壓、下層樓道板受拉,觀江閣連接部位為剛接,受力較復雜,且頂層連接部位受拉、底層連接部位受壓,故在混凝土澆筑順序方面進行如下優化:①先澆筑上層樓道板混凝土,再澆筑下層樓道板混凝土,設置后澆帶,預留與觀江閣連接部位的混凝土暫不澆筑; ②對于跨度60m的主桁架頂部混凝土,應從跨中向兩側澆筑;③先澆筑底層樓道板后澆帶,再澆筑頂層樓道板后澆帶。
經過程控制和裂縫檢測,該橋展廊混凝土樓道板施工過程中未出現裂縫,保證了混凝土樓道板質量;采用優化后的工藝及新型鋼筋桁架樓承板等,相比常規支架法施工,縮短工期15d。廊橋成橋如圖4所示。

圖4 廊橋成橋
1)針對大跨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混凝土施工,應用無支架部分逆作法澆筑混凝土,可有效避免大跨鋼結構下撓帶來的開裂問題。
2)新型鋼筋桁架樓承板設有縱向固定槽鋼,可增強鍍鋅鋼板的抗彎強度。
3)對于廊橋樓道板混凝土的澆筑,須仔細分析組合結構的受力原理,以確定混凝土的澆筑順序及后澆帶設置,保證大跨鋼-混凝土組合廊橋結構受力合理,提升結構的外觀質量及工程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