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高


《高琨墓志》(514年),一九八四年出土于御河東小南頭村,據《魏書》記載,高琨父兄弟三人均葬此地,俗稱“三皇墓”。此墓志現藏于大同市博物館。
墓志為方形,邊長六十四厘米,石厚十二厘米。志文共十二行,足行十二字,共一百二十六字。
原文是,魏故使持節,都督冀嬴相幽于五州諸軍事、鎮東大將軍、冀州刺史、勃海君開國公墓志銘。
昌三年歲次甲午冬十月丙子朔廿二日丁酉,冀州渤海郡條縣崇仁鄉孝義里使持節都督冀嬴相幽平五州諸軍事、鎮東大將軍、冀州刺史、勃海君開國公高琨字伯玉。夫人鉅鑣魏氏。父揚,左光祿大夫勃海郡開國公,母汝南袁氏。
大意是,孝文帝高皇后之兄高琨與夫人魏氏生平歷事,歷任職位。
《高琨墓志》石質較差,風化嚴重,缺字較多,難以拓片,這是十大經典中唯一一件只有實物照片的石刻。但是,此墓志的書法水平確是皇家級別、一流水平。著名史學家書法家殷憲先生認為,高琨葬時正值其弟高肇當權,其兄的墓志為朝中名家書刻。
筆畫粗細均勻,穩重典雅?!陡哏怪尽窌w最明顯的特點是筆畫粗細基本一致。這種形式像北魏后期的早于《高琨墓志》三年的《鄭文公碑》與晚于《高琨墓志》三年的《崔敬邕墓志》,不管橫豎撇捺點折,相近粗細一寫到底。像墓志文中筆畫較多的“魏”、“鎮”、“縣”等,與筆畫較少的“正”“子”“午”等筆畫粗細基本沒有什么區別,但字與字擺布相稱美觀,這無意中從筆畫的角度提升了北朝書刻的美學層次。包世臣《藝舟雙楫》中關于《鄭文公碑》“步步不失法度,筆筆不失理性,筆勢點畫無喬野獰惡之習”等評價,用在《高琨墓志》上也是恰如其份的。
字體隨大隨小,或高或扁。一遍一遍地細端《高琨墓志》圖片,立體感很強的圖片反而比拓片看得更透更真,字體隨大隨小、或高或扁,有的還或正或斜。正規而自然的特點在這魏楷石刻中彰顯的尤其鮮明。比如“使”“持”“諸”等寫得較大較豐滿,而“甲”、“酉”“字”等就寫得較小;比如“事”、“東”、“子”等寫得就瘦高,而“國”“崇”“光”等就寫得較傾斜,左肩高右肩低,像初唐李邕《麓山寺碑》一樣朝一個方向傾斜的行楷體了,真可謂是儀態紛呈、協調養眼,形成一種完美的傳神境界。
書跡隸味漸淡,楷味十足。《高琨墓志》雖屬魏碑類書體,但明顯的隸味少了,楷味重了,而且獨樹一幟地體現出筆道分明、典雅靜穆的尚法傾向性。像“魏”、“五”、“朔”等還有點隸書之意,而“州”、“?!?、“丁”等就隸味所剩無幾,甚至成地地道道楷書了。有的竟顯出了行書味,像“國”、“光”等就行味很濃。此墓志的用筆,已無所謂藏頭揚尾,一切都因勢生勢,將法、勢、形作為一種互相自然生發的關系而形顯于石刻??梢钥闯觯@的確是一塊魏碑向隋唐楷體急速過度中的里程碑式的墓志石刻。假如康有為、包世臣、劉熙哉等來過平城見過此墓志,肯定會贊口不絕,肯定早就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