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云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只一句話,孔乙己的個性形象便立體呈現。金岳霖先生是西南聯大中一位特立獨行的教授,作家汪曾祺對自己的老師觀察得非常仔細。金教授一進課堂就會說“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于是所有穿紅衣的女同學就都有點緊張,又有點興奮。這位金教授無兒無女,他養了一只很大的斗雞。這只斗雞能把脖子伸上來,和金先生一個桌子吃飯。
似乎,表現一個人的個性也不算難,照實寫就是了,看到什么就寫什么。當然下面的兩個角度還是需要考生下點功夫的。
一、多安排人物進行“對話”
著名作家廖玉蕙說:“對白可以稀釋行文的稠密度,并巧妙地讓人物個性畢顯,讓閱讀增加明朗的快感。”生活中,人們基本上都在不停地講話,可見語言既是人物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人物展示性格特征的鏡子,還是人物袒露內心世界的窗戶。比如:“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表現了孔乙己的迂腐。“千萬別出什么亂子”表現了別里科夫的保守。“寧叫我負天下人,勿讓天下人負我”表現了曹操的自私與奸詐。《林黛玉進賈府》中的王熙鳳,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她說的話句句顯其個性:“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見其不拘小節;“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見其聰明伶俐;“妹妹在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訴我,丫頭老婆們不好了,也只管告訴我。”見其有權有勢。這個“鳳辣子”在《紅樓夢》中最為生動,語言描寫功不可沒。因此,同學們在作文中也應該讓主人公多開口,多表達。能對話的,盡量不敘述;心里想什么,讓主人公從嘴里說出來。一個講話的人就是“立體的、活著的、親切的”人。
二、務必推出一兩個細節描寫
一滴水見出太陽的光輝,一個好的細節能讓主人公的形象一下子就豐滿起來、立體起來。凡是中國畢業的學生,腦中都有這樣幾個揮之不去的畫面:“我的老師”手中似落未落的教鞭;孔乙己的窮酸樣;朱自清父親以肥胖的身軀艱難地翻爬鐵路欄桿。從小學到高中,同學們學了那么多課文,為什么就這幾篇不會忘記呢?這就是細節的力量。再舉一例:
老何的學校開辦起來了。他用炭塊當粉筆,用手抄的作業本作學生的教材,每當講到高興處就滿臉通紅。“世上有許多好地方,”老何常說,“北京有故宮,有頤和園,還有圓明園。圓明園可惜被洋鬼子破壞了,要是也能去看一看……”他忽然停下來,有些黯然,抬起頭,眼睛便又亮了:“你們要努力讀書,將來一定能走出山坳坳,去多看看外頭的世界,也就當是老師我看了!”(選自高考滿分作文《我是你的眼睛》)
筆者最欣賞考生的這一段敘寫,因為它有“歸氏筆法”的味道。所謂“歸氏筆法”,是指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不采用華麗的詞藻,不刻意雕琢文字,只是回憶了與祖母、母親、妻子有關的幾個細節化的生活場景的寫作方法。但就是在這樸實無華的敘述之中蘊藏著巨大的情感力量,令讀者與他一同傷感、一同回憶。這種寓深沉于平淡,注熾熱于靜穆,傾真情于筆端的做法,正是文章富有魅力、扣人心弦的功力所在。本段敘寫深得其妙,同學們應當深入品味,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