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關于AirPods的問題引發了六千多個回答和討論:為什么有人天天耳朵上戴著AirPods我注意到點贊較多的回答中,很多人說明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忘了自己戴著耳機。
我認為,這是對一款耳機最大的褒獎。
在AirPods誕生之前,大多數藍牙耳機都是累贅臃腫的機身,糟糕的音質和續航,單就首次連接配對這么一個操作,都需要打開藍牙、搜索設備、配對設備、連接設備這四個步驟。并且我相信,每一個使用過藍牙設備的人都曾經被無緣無故的連接失敗困擾過。

而AirPods呢?你需要做的僅僅是將充電盒打開而已。
初代AirPods誕生的時候,很多人就將其看作是剪了線的EarPods。二者在工藝設計上的特征讓人產生這樣的聯想本無可厚非,但這個看似簡單的產品邏輯之后需要解決的是一系列讓人頭疼的問題:如何將復雜的電子元器件塞進普通耳機大小的空間內?如何解決耳機的續航問題?如何在滿足這些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兼顧人體工學?如何解決干擾性的問題,保證耳機的連接穩定性?

AirPods顯然拿出了一套“標桿級”的設計,半入耳式的機身和不到4g的機身重量,讓耳機獲得了良好的佩戴舒適性,大多數時候你會忽視掉自己正戴著耳機。但這種輕若無物的舒適性并不會讓你時刻提心吊膽,擔心耳機脫落。良好的人體工學設計和精心調配的重量分布,讓AirPods在大多數運動的時候也能夠穩固地停留在你的耳朵上。
小巧輕盈,并不意味著粗糙和簡陋。AirPods Pro 5.4g的機身內,蘋果塞進了雙波束成形麥克風、內向式麥克風、雙光學傳感器、運動加速感應器、語音加速感應器、力度感應器等一系列精密且復雜的傳感器和元器件。
而采用了頭戴式設計的AirPods Max就更夸張了:在加入了更大的動圈式驅動單元、雙H1芯片的基礎上,其各種內置的麥克風都集成了9個之多。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AirPods系列配備的H1芯片性能其實已經跟當年的iPhone 4相當了。將這樣的強大性能“封印”到幾乎可以忽略掉的機身中,本身就是AirPods強大能力的體現。
和佩戴感受一樣,蘋果在AirPods的使用體驗上似乎在追求一種“無感”的效果。即便是AirPods Max或者AirPods Pro這樣的降噪耳機也是如此。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就是“通透模式”,大多數同類型降噪耳機的軟硬件都是為了服務于“降噪”而來。硬件層面更好的封閉性和貼合感無疑更有利于降噪。
然而用戶在降噪場景的需求其實是復雜多變的。蘋果找到了介于降噪模式的開和關之間的第三種可能性——通透。通透模式下,耳機能夠通過麥克風讓外界聲音進入,這樣當你在戴上耳機的情況下與身邊的人交談時,一切聽起來都會很自然。

這樣一來,無論是你在使用AirPods Pro這樣的入耳式耳機,還是AirPods Max這樣的頭戴式耳機,開啟通透模式之后,你依然能夠獲得“沒有戴耳機”的感覺。這也是為什么即便是AirPods Pro這樣的入耳式耳機,很多人平時用的時候依然會“忘了摘”的主要原因。

這種“無感”式體驗,很大程度上是AirPods系列,乃至整個蘋果軟硬件生態體驗的特征。
使用AirPods的時候,你會發現它們在很多交互上是非常智能且便利的:摘下耳機,音樂自動暫停;戴上耳機,音樂自動播放。AirPods Max放進耳機保護套,就會自動進入超低能耗模式。這些交互實際上還是通過耳機上遍布的各種光學、運動加速傳感器,并配合相應的算法來實現的,它簡化了很多原本藍牙耳機的交互和操作,讓耳機變得智能且易用。
AirPods同樣也是融入了整個蘋果生態的。解決多設備之間的無縫銜接問題,AirPods在當前是無敵于天下的存在。在升級了iOS14等新系統版本之后,AirPods能夠實現在多個蘋果設備之間的無縫切換。當你戴著耳機在iPad上看電影時,iPhone通知來電,這時你無須暫停播放或者是摘下耳機,直接拿起iPhone進行接聽,AirPods就會自動接入iPhone的來電聲音信號。
這種順暢、絲滑的體驗,是在其他任何同類型的設備上無法感受到的。大多數的藍牙耳機產品解決同樣的問題時,都需要通過一個異常繁瑣的過程:你往往要先與A設備斷聯,然后再切換B設備。只有AirPods才能做到清楚了解當前你需要接入哪款設備,并且這切換的過程不需要用戶的主動干預和操作,完全是無縫的。



這其實就是AirPods在體驗上最大的優勢:隱秘、無感且強大。

AirPods系列是我心目中最值得購買的蘋果設備之一。如果你是iPhone用戶,相信我,它就是你唯一的選擇。
這里談談購買建議:AirPods是值得推薦給絕大多數朋友的產品,它體積小巧,輕便,佩戴舒適。它是目前佩戴最舒適的AirPods,價格也最親民,用教育優惠購買iPad或者MacBook,還能免費免費獲得一個。
AirPods Pro是我個人覺得三款產品中最接近“完美”的存在。簡單說就是:比它小的降噪沒它好,比它降噪好的不如它易用。即便是現在,它依然是市面上最優秀的降噪耳機之一。無數次的差旅、通勤場景,它都給我營造了一個安靜的私人空間。從這一點來看,1999元我覺得還是挺值的。目前AirPods Pro的各個渠道的價格已經非常優惠,千元出頭就能買到。它適合的是一些對降噪有一定需求的人群,但需要注意,由于是入耳式的設計,它的佩戴舒適性稍弱于AirPods 。
AirPods Max作為最年輕的成員,身上有很多光環。這款耳機相較于前面AirPods和AirPods Pro來說,犧牲了一定的便攜性。但卻帶來了更好的音質和更強的降噪效果。另外其出色的外觀和工藝設計,也讓其具備很多潮品的屬性。4399元的價格的確不便宜,但如果你對于降噪有較高的需求,它應該是非常適合高端用戶的。
回到一開始我們討論的那個話題:為什么有人天天耳朵上戴著AirPods?它的出現,僅僅是“剪掉”耳機線那么簡單嗎?
AirPods的優勢并非單純是讓人擺脫了線纜的牽絆,更多的還是帶來了一些基于無線場景的交互和體驗層面的創新。
藍牙耳機并不是什么新鮮產物,“有形的線”其實很早就有同行“剪斷”了。但真正影響用戶體驗的還是長期以來藍牙耳機產品身上的那些冗雜的交互、糟糕的音質、令人著急的穩定性等等,這些“無形的線”才是藍牙耳機一直最受用戶詬病的痛點。
AirPods是一款真正思考了消費者需要的無線音頻場景的核心需求,并且率先拿出了一整套完善易用的軟硬件方案的設備。
剪掉這些“無形的線”,才是AirPods真正具備變革意義的地方。而從目前來看,在這個領域AirPods依然還是獨孤求敗一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