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士武 董衛東 趙長海
摘 要 營養土育秧是機插水稻育秧的主要方式,其工作強度較大,對耕地會造成嚴重破壞,制約機插水稻的普及和應用。而基質育秧方式操作簡便,投入成本低,能夠保護耕作層土壤資源,緩解農村勞動力緊張等問題。該技術可處理好秧苗素質較弱的問題,在生產中培育出高素質的秧苗,具有較大優勢,從而應推廣應用。
關鍵詞 機插水稻;育秧;基質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5.006
我國是水稻栽培的起源地,具有悠久的栽種歷史。社會的發展促進了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出現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現象。因此,降低勞動力強度和生產成本成為水稻生產的發展目標。水稻栽培中,以拋秧、直播和機插秧為主要形式的輕簡化栽培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但這也只是過渡性栽培措施,水稻生產最終還是要向機械化作業方向發展。
1 基質育苗的優點
1.1 出苗速度快,秧苗素質好
基質育秧的出苗速度快,與相同條件下的營養土育秧方式相比,其出苗時間要提前2 d。同時,秧苗的素質較高,出葉速度快,株高略低,莖粗寬,葉片寬而長,成秧率較高;秧苗大小整齊,秧苗期可以縮短4~5 d,壯秧率超過90%。
1.2 便于機械化操作,栽后發苗快
基質秧苗起秧后與營養土秧苗相比更容易運輸,對于運輸條件要求較少,能夠輕松地從工廠(大棚)運輸至田間,不會耗費大量勞動力。與此同時,基質育秧能夠保證播種的均勻性,因此降低了機械化插秧的空穴率。栽植后發苗的速度也要比營養土秧苗速度快,主要是因為基質秧苗適應性更強,能夠快速適應生長環境。
1.3 病蟲草害輕
通常情況下,基質育秧的秧苗生長15 d左右就可以達到栽插標準,因此播種期的彈性大。在栽種的過程中,通過適當調整播種期能夠避免麥田灰飛虱遷飛對其產生不良影響。為了隔離灰飛虱,降低秧苗被侵染的概率,可以在秧苗上覆蓋無紡布。此外,基質中不含有雜草種子,能顯著減輕秧田草害的發生。
1.4 節省育秧成本,保證栽種效果
人工和肥料成本是秧苗培育中應主要考慮的因素,而基質育秧所需要的人工操作較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同時秧苗期的農藥用量較少,能保證生產水稻的品質和產量。基質育秧的好處在于基質結構松散,且易于移栽,因此成活率較高,秧苗成長時間縮減,為水稻田間調控提供了充足時間,可以在此基礎上采取各項有效的技術性措施。保證水稻生產的質量,實現糧食的增產增收[1]。
2 機插育秧技術的發展趨勢
2.1 國外技術發展趨勢
當前階段,日本機插育秧以大規模公共育秧和簡易播種流水線生產為主。育秧技術發展過程中,日本開發了全自動秧盤堆裝機和秧箱定位機,機械化設備的出現減輕了秧盤裝卸的工作強度,也保證了秧苗的質量,提高了生產效率。韓國機插育秧的方式則是帶土盤育秧毯狀苗。20世紀80年代,韓國開始研究小苗、乳苗機插,目的在于降低插秧成本和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小苗機插處理后的秧苗成活率較高,且具有抵抗低溫的能力。隨著小苗機插技術的發展成熟,其應用的優勢日益凸顯,采用這種方式種植的水稻已經達到了韓國水稻總種植面積的14%。
通常情況下,國外機插育秧方式會按照秧田、生長期采取的保溫措施等區分,包括濕潤育秧和旱育秧,多層薄膜育秧、無紡布育秧和工廠化育秧。栽種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溫室空間環境,能夠提升育秧的效率和質量。
2.2 國內技術發展趨勢
濕潤秧田機插育秧和旱育機插秧是當前國內機插秧的主要方式,前者一般適用于稻田土壤黏重的區域,后者適用于土壤肥沃的砂壤或中壤土地區。我國的育秧技術在不斷發展和進步,一些地區已經實現了濕潤育秧和旱育秧技術的充分結合,創新適用了“水育旱管”的育秧模式,并探索出硬地硬盤育秧技術、硬地微噴灌育秧技術等。
3 機插水稻露地基質育秧技術
3.1 播前準備
露地基質育秧對選用的秧田有一定要求,要滿足排灌和運秧需求,且方便管理。秧田、大田按照1∶(80~100)的比例備足秧田,提倡選用適宜雙鳳鎮和栽插季節的“綠豐”牌水稻育秧專用基質。
3.2 育秧技術
1)在制作苗板之前,需要將苗床翻轉幾次并傾斜以使苗床的土壤柔軟,光滑且厚度均勻。保證板面四周略高,便于灌溉和儲水,周圍有良好的溝槽。2)將苗板調平后,將其澆水直至土壤水分完全飽和,然后將苗板置于泥漿表面,需保證泥漿表面的平整性,但由于泥漿密度不同,有時會阻塞供水,導致出苗不均勻或出苗后難以吸水,引發幼苗枯死。3)播種前,選擇光照充足的天氣,選取干燥種子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抗病能力。播種后,應采取常規方式用5 mL的25%丙草胺和6~7 kg水浸泡4~5 kg的種子,然后在黑暗中浸泡48 h。如果發芽相對較弱,可將雜交水稻與5 mL 25%的原蟲威混合。浸種時,采用6~7 kg的水浸泡3~4 kg水稻種子,在黑暗中室內浸泡36 h。在加速發芽時,要避免高溫和缺氧引起種子不發芽。要求經常輪換谷物并在適當的時間補充水,以使上下谷物堆的溫度和濕度均勻。4)播種之前,需要做好機械設備的調試工作,并確定播種量、底土量和覆土量,要保證均勻的覆土、不露籽。一般在完成播種后需要用無紡布覆蓋,避免受到灰飛虱的侵害。5)通過常規管理控制露天田間育苗的溫度。可以根據溫度變化來控制露出無紡布的時間和程度。通常,無紡布的溫度應保持在15~30 ℃,以防止溫度過低或過高而導致爛苗或燒苗。通常,無紡布在移栽前應在2~3 d的時間內去除,以使幼苗細化。無紡布應在晴天的傍晚或陰天的早晨揭開。下雨天可推遲揭開時間,揭開后應及時補充水分。在為露天田間育苗補充水時,需要澆水一次,直到水超過苗塊,并在向田間補水后立即放水。同時,需要在進水口處用擋板阻塞水流,以降低流量,減少水流對基質的干擾,并使水緩慢流過苗塊。移植前48 h停止供水。
4 機插秧育秧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秧苗素質相對較差
通常情況下,使用插秧機對秧苗的要求高,要保證出苗整齊,合理控制秧齡、葉齡和苗高,需要達到秧齡15~20 d、葉齡3~4葉、苗高12~18 cm的標準。實際生產的過程中,受到營養土質量、苗期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影響,機插育秧素質不高,且無法達到機插的標準,因此出現了水稻減產的情況。
4.2 機插秧秧苗適栽期短
中小苗機插是水稻生產中經常采用的方式。常規技術下,秧苗有特定的適栽期。受到前茬作物、土地耕收等因素的影響,秧苗栽種的過程中不能按期栽插,出現超齡秧。這種類型的秧苗容易徒長超高,不能采取機插的方式。針對這種情況,大部分育秧戶推遲了播種時間,導致機插秧苗的生育期變短,其產量大大降低。除此之外,高密度播種條件下,秧苗容易營養不良,很難形成高度適宜的壯苗,如果后期的分蘗力不足,可能會影響實際產量[2]。
4.3 育秧土獲取困難,質量難以保證
機插育秧規模不斷壯大,也促進了機插秧技術推廣和應用。傳統的育秧土從農田或菜園土中選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優質耕層土和生態環境,且育秧需要大面積整土,配制營養土往往不能達到壯秧的要求。不同區域內的土壤狀況不同,且營養成分優劣不一,因此很難控制病蟲災害情況。采用傳統的方式育秧處理,可能會出現秧苗營養不良或不同批次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可能會引發苗期病害等嚴重后果。
4.4 育苗期管理措施不當,秧苗達不到壯秧標準
從栽種水稻的角度來說,秧苗的素質決定了最終的產量。針對秧苗播種的前后期進行管理是為了促進秧苗的快速發育,如果過早揭膜可能會導致出苗不齊,但過晚揭苗可能會導致秧苗徒長。播種過程中,如果出現了水分補充和施肥不當的情況,容易導致秧苗營養不夠;后期控水不及時,難以培育壯苗。因此,要做好育苗期的管理,不能錯過每一個關鍵環節。
5 提高基質育秧技術質量和效率的策略
5.1 發展水稻工廠化輕型無土基質育秧
工廠化基質育秧是指利用現代化農業設備實行集約化育秧的方式。育秧的過程中,催熟種子、播種、適溫催苗等方式都是通過機械化設備完成的,其規模化和生產化特點明顯,培育出符合標準的機插秧苗。事實上,這是結合農藝和現代化農業工程的新的育秧技術方式,栽種過程統一化處理,達到了保護耕地土壤,節約成本的目的,同時應用于農業的規模化經營發展。
5.2 提高商品基質產品質量
基質市場混亂,不同廠家的規模不同,因此生產技術運用參差不齊,直接影響了產品的質量和效益。為此,國家需要制定商品化基質的產品質量標準,監督和管理基質市場的不良競爭行為,為育苗方選購產品提供給價格和質量上的保障。
5.3 因地制宜開發特色基質
不同區域的土壤性質,因此生產基質的原材料就存在一定差別,如北方可以利用爐渣、草炭、鋸木屑等,南方則可以利用稻殼、椰糠、蔗渣等。根據不同區域的地點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利用廢棄物生產基質,一定程度上降低生產成本,且達到了保護環境的目的[3]。研究表明,新型有機物可以作為基質原料的來源,包括中藥渣、造紙廢棄物等,在蔬菜作物培育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6 結語
基層育秧技術在機插水稻生產中的應用能夠顯著提升秧苗的素質。這種技術方式的原材料為秸稈、木屑等可再生性植物資源,并根據秧苗生長要求等人工合成水稻基層秧苗,只需要通過播種、澆水等簡單的方式就能培育出健康的秧苗,這也為水稻生產的規模化和工廠化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基質秧苗容易搬運,加上機械化設備的操作,大幅度降低了育秧成本。除此之外,基質育苗的栽種能夠避免土壤肥力下降,改善土壤環境,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偉民,張秀梅,湯化昌.機插水稻基質簡省育秧技術淺述[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09):202,229.
[2] 丁新紅,陸建林,朱鳳珍,等.機插水稻基質育秧技術探討[J].上海農業科技,2018(04):54-55.
[3] 饒鐳,湯麗梅,李保同.我國水稻機插育秧基質和育秧技術研究進展[J].土壤科學,2019,7(04):270-274.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