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惠萍 周小武 賴杏梅
摘 要 五優1179是感溫秈型雜交水稻品種,是利用五豐A與航恢1179雜交選育的三系優質超級稻新品種。佛岡縣于2017年早造在逕頭鎮大陂村進行百畝連片引種示范,該品種表現出高產、農藝性狀好、抗病、抗逆性強等特點。基于此,總結與五優1179相配套的栽培技術加以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水稻;五優1179;栽培技術;推廣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5.009
為了更好地向廣大農民推薦優質、高產、綜合現狀穩定、適合佛岡縣種植的優質雜交水稻新品種,提高農作物種植效益,保證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以新品種引種、試驗、示范、展示為切入點,根據水稻生產發展趨勢從高產、優質、抗倒伏和抗病等方面引入品種,進行種植試驗、示范。開展主要農作物新品種展示主要有以下3個優點:1)可以篩選適應當地生態環境、生產條件和市場需求的主導品種;2)看禾選種,讓農民通過看得見、摸得著、信得過的方式,選用良種良法;3)可以進一步摸索新品種的特征特性和配套高產栽培技術,避免生產上的種植風險[1]。
五優1179是由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選育而成的優質高產抗病雜交稻水稻新品種,是由國家審定確認的超級稻。2017年早造在佛岡縣逕頭鎮大陂村開展超級稻五優1179連片百畝高產示范,表現出植株整齊、劍葉直立、青枝蠟桿、長勢旺壯、熟期適中、穗大粒多、結實率高、抗病性強、高抗稻瘟病、抗倒伏、后期熟色一致及豐產性突出等特點,同時開展了佛岡縣五優1179現場觀摩會,邀請各鎮農技站技術骨干、附近農民和各鎮種子經銷商親臨現場,得到一致好評和認可。五優1179連片百畝示范充分發揮了自然優勢,提高土地產出率,帶動農戶學科學、用科學,使農民不斷提高種植水平和市場意識,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達到土地增產、農民增收的效果,促進當地社會安定團結,推動當地社會進步和經濟的繁榮。現將百畝連片示范種植五優1179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特征特性
1.1 產量表現
2017年早造五優1179超級稻在逕頭鎮大陂村引種過程中適應性得到充分表現。7月3日,連片百畝五優1179統一機收,現場測產平均每667 m2產量為583 kg,豐產性良好,比當地農民喜歡種植的吉田優華占(平均每667 m2產量約500 kg)增產16%,增產達顯著水平,示范推廣十分成功。
1.2 農業性狀
五優1179在廣東的審定編號為粵審稻2015014,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3 d左右,株型中集,分蘗力中等,穗大粒多,抗倒力強,耐寒性中(孕穗期和開花期均為中)。株高103.4~103.7 cm,每667 m2有效穗16.8萬~17.8萬,穗長21.9~22.0 cm,每穗總粒數157~162粒,結實率79.4%,千粒質量23.5~23.7 g。引種示范過程表明,五優1179生長前期植株矮壯,葉色濃綠,空間調控能力強,保證有效穗;中期植株生長迅速、均勻,株型挺直平衡;后期強稈大穗適中,轉色順調,有效穗多,熟色好,結實率高,農藝性狀良好。
1.3 品質、抗性表現
五優1179米質雖未達優質等級,但米飯口感很好,米飯軟滑適中。整精米率28.3%~32.4%,堊白粒率11%~13%,堊白度2.3%~3.4%,直鏈淀粉13.6%~15.6%,膠稠度80~90 mm,長寬比2.7~2.8,食味品質76~78分。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91.18%~100%,對中B群、中C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84.21%~100%和100%,病圃鑒定葉瘟2.0~2.5級、穗瘟3.0~3.5級;高感白葉枯病。五優1179在百畝連片示范過程中,表現株型矮壯,葉片厚實,抗寒性、抗倒伏能力、耐肥能力較強;示范期間田間調查表現,五優1179抗病能力較強,尚未發現有稻瘟病、白葉枯病、矮縮病和稻曲病等病害。
2 栽培技術要點
2.1 適時播種,培育壯秧
為了保證百畝連片種植五優1179示范推廣成功,農技部門特地安排了一個農藝師對示范區種植農戶進行技術跟蹤指導。利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對示范區土壤進行檢測,得出結果是:土壤pH值4.6,有機質39.3 g·kg-1,全氮2.05 g·kg-1,堿解氮160 mg·kg-1,有效磷9.0 mg·kg-1,速效鉀43 mg·kg-1。農藝師根據檢測數據,制定配方指導農戶按方施肥。每667 m2用種量1.5 kg,指導種植戶統一時間浸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打藥、統一收割等四統一,從而帶動周邊農民學習良法,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2.1.1 曬種
一般曬2~3次,打破水稻種子休眠期,提高種子發芽率。
2.1.2 浸種催芽
用清水洗干凈種子后開始浸種(加強氯精一起浸種消毒,有效預防惡苗病、南方黑條矮縮病和橙葉病)8 h,然后用清水洗凈,露種4 h后,再用清水浸種 12 h,洗凈種子后開始催芽;用32~40 ℃溫水淋種后保溫,保持種子溫度32~35 ℃10 h左右,待露白后即可播種[2]。
2.1.3 晾芽
谷種在自然氣溫下攤晾2~4 h后就可以播種,經過晾芽后,種子表皮的水分降至不黏手,播種時能把種子播均勻。
2.1.4 播種
選擇肥沃的田塊作育秧苗床,精細整理苗床后,將優質農家肥均勻撒于苗床上,待農家肥充分發酵后再噴敵克松進行土壤消毒。播前床土要澆足水,達到飽和狀態之后人工撒播,每床的種子量分兩份,播種2次。第一次播全,第二次找勻之后按0.7 cm厚度均勻覆土。噴施防雜草藥一次,及時蓋膜,并將膜的四周用土壓緊封嚴,保溫保濕。從播種到一葉一心以密封保溫為主,膜內適宜溫度為30~35 ℃,遇上連續3 d陰雨低溫天氣,應在中午揭開兩側膜通氣再密封保溫,早稻秧苗期注意預防寒潮低溫天氣造成爛秧。
2.2 合理密植
五優1179株型緊湊,分蘗力較強,耐肥能力好,后勁充足,穗大粒多,充分考慮有效分蘗,可獲得高產性能。一定要加強秧苗期管理,三葉一心開始拋秧,拋秧前兩天促使畦面干爽,以利起秧和拋秧,拋秧要選擇天氣晴穩后進行,田中水要放至高處現泥,防止水深拋秧,才有利于秧苗迅速扎根,早生快發和低位分蘗,提高成穗率。每667 m2拋植1.8萬~2.0萬苗,避免過密或過疏,株距間隔在25 cm左右。
2.3 科學肥水管理
2.3.1 施肥技術
研究表明,適當增施氮肥能提高整米率和蛋白質含量,控施磷肥可改善稻米外觀品質,增施鉀肥、補施鎂鈉肥可改善食味品質。百畝連片種植示范超級稻五優1179的農戶,要求統一施肥,在3月30日統一辦田、施底肥,每667 m2施屎素10 kg、過磷酸鈣25 kg、氯化鉀5 kg;4月6日每667 m2施尿素10 kg;5月2日,最后一次追肥,每667 m2施尿素5 kg、氯化鉀8 kg,可補施鎂鈉肥。分蘗、灌漿階段是水稻生長的關鍵時期,此時一定要以氮肥、鉀肥為主,適當追肥,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肥料的施用量,積極做好追肥管理;合理施肥可以促進穎花發育良好,防止穎花退化,為后期大穗的形成打好基礎。
2.3.2 水分管理
在水分管理上,根據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生育特點來調節水層,合理灌水和曬田。在插秧至緩苗期保持4~5 cm深水層護苗,分蘗前期保持3 cm左右的淺水層,分蘗中后期進行干濕交替灌溉,及時排水曬田,控制無效分蘗的發生,在拔節孕穗前期保持濕潤,保證通氣良好,后期適當建立淺水層,特別是抽穗前5~15 d內保持淺水層,其余時期以間歇濕潤灌溉為主,采取陳水不干、新水不進的管水辦法,保證地上、地下部協調生長。在抽穗開花期采取間歇灌水的方法。孕穗期深水灌溉,水深10 cm以上,防止因缺水而渴死水稻早衰。收割前7天,斷水曬田,以保持根系活力,做到活熟到老,提高稻谷的結實率和充實度,獲取高產。
3 病蟲害防治
秧苗三葉一心開始拋秧,移栽前,于3月5日打一次送嫁藥,可使用托布津、吡蚜酮、氯蟲苯甲酰胺等藥噴施,防飛虱和葉蟬,有效預防南方黑條矮縮病和橙葉病;5月26日打藥,可使用甲維鹽、三環唑、氯蟲噻蟲嗪、苯甲·丙環唑、烯啶蟲胺和紋霉清等藥噴施,主要防治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稻飛虱、稻瘟病、細菌性條斑病、白葉枯病和紋枯病等病蟲;6月3日打破口藥,可使用吡蚜酮、氯蟲苯甲酰胺、稻曲病凈、苯甲·丙環唑等藥噴施,主要防治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稻飛虱、穗頸瘟、細菌性條斑病、白葉枯病及稻曲病。嚴禁使用劇毒農藥,少使用低毒農藥,大量使用生物農藥或用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
4 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
配合高產技術的推廣,佛岡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與各鎮農技站聯合在各鎮展開各種宣傳,如組織大戶開展高產栽培技術培訓班,將栽培技術要領做成宣傳單頁發到各鎮農技站,并由農技人員發放到村委以及農戶手中。實施農民收入倍增計劃,農業是基礎;提升農業效益,種業要先行。加強水稻品種引進,重視種子工程,積極開展超級稻新品種五優1179水稻品種推廣應用,各鎮農技部門已向全縣廣大農民大力宣傳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加快超級稻五優1179新品種在全縣的推廣種植;有利于加速佛岡縣種業發展現代化,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社會經濟效益。
佛岡縣雜交水稻高產示范在結構優化品種的基礎上,更強調農業生產技術的生態化改造和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在推廣五優1179優質稻生產過程中,嚴禁使用劇毒農藥,少使用低毒農藥,大量使用生物農藥或用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同時結合測土配方施肥應用技術,合理調控施用化肥,加強病蟲害防治,強調綠色防控,提前預警預防,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對保護農業生態資源、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產生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永柱,肖武名,王慧,等.超級雜交稻“五優1179”的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J].作物研究,2018,32(04):280-282.
[2] 劉朝東,李惠珠.優質抗病水稻新品種華航31號 的種植表現及配套技術[J].中國稻米,2014(04):80-8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