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群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8-040-01
摘 要 大眾體育(義稱社會體育、群眾體育等)是在體育社會學視野下研究的重要課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群眾體育熱潮,被稱為“第二奧林匹克運動”。大眾體育作為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人民體質的增強、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是現代社會文明、健康和科學的重要標志之一。從體育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特別是隨著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生產方式、人文環境、大眾傳媒等客觀條件,對大眾體育的性質、內容、范圍、結構、對象及時空關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 大眾體育 推廣 意義研究
城市社區體育是大眾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全民健身計劃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促進城市公民健康的主要組織形式。城市社區體育開展的狀況及其持續發展的潛力,直接影響著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及社區的文化氛圍,同時影響著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為把全民健身運動更好地落實到社區,開創社區體育建設的新局面,運用體育社會學對城市社區體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通過調查和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可行性對策,促進社區居民形成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創造良好的體育環境,可以進一步推動城市社區體育的發展。在現代社會,廣泛開展大眾體育活動的作用和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展大眾體育活動是現代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要
這種需要源于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生產過程自動化程度日益提高,勞動力結構向智能化趨勢發展,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比例不斷發生變化。經測算顯示,在初級機械化階段,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比率為9:1,在中級機械化階段二者的比率為6:4,到了全自動化階段兩者的比率達到了1:9。這說明,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勞動工具、勞動對象與勞動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從而促使勞動者從體力型轉向智能型。這種改變使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體力消耗減少,運動也由此減少,從而對體育的需要更為迫切。第二,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現代“文明綜合征”(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等)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從保護勞動者的身心健康,適應現代條件下的生產方式的角度看,實施勞動者的體育,特別是終身體育必不可少。第三,現代緊張、快節奏的工作方式,使人們需要在緊張的工作之后通過一些活動來調節自己的身心,而體育活動則是人們最積極的休閑方式和恢復手段。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勞動時間縮短,余暇時間也相應增多,這些都為人們參加體育活動提供了可能。
另外,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也為大眾體育的開展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有利條件。新聞媒體的體育節目和信息日益增多,并迅速吸引和帶動億萬民眾參加體育活動。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政府通過立法形式規定了公民參加體育的義務和權利,還在城市規劃與社區建設中配置體育場館或場地。這些都為大眾體育不斷深入社會的各個領域,甚至深入到家庭中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大眾體育不僅改變著人們物質生活的內容和形式,也在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精神生活,成為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
二、開展大眾體育活動是實現我國體育宗旨,切實為人民謀利益的需要
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同志“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休質”的題詞和“體育是關系六億人民健康的大事”等一系列指示,都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體育的根本目的。我國《憲法》第二十一條“國家發展體育事業,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規定,也從總體上指明了大眾體育紅我國體育事業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實踐證明,大眾體育不僅關系到我國人口素質的提高,也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健康、幸福和生活質量。維護和保障全體公民參加體育的權利,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需要,是實現我國體育宗旨,切實為人民謀利益的需要和重要體現。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推行,意味著我國體育事業對一種有深遠意義的新的體育道路的選擇和認定。與《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同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困體育法》進一步把發展大眾體育運動、推行全民健身計劃、普遍增強國民體質等內容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從而有力地保障了我國大眾體育持續、健康地向前發展。
如今,我國大眾體育止在促使體育向全民性和終身性的體制發展。嬰幼兒體育、中年體育、老年體育、婦女體育、殘障人體育和康復體育、各種職業體育、社區體育、農村體育及家庭體育等,都形成了專門的研究領域。追求少年兒童的健康發育、中青年的精力充沛和健美、老年人的健康長壽等,已成為風靡全國的潮流。隨著體育社會化的發展,體育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因此體育進人家庭和企事業單位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當前,我國正處在向工業化社會過渡的重要階段,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閑暇時間不斷增多,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與此同時,現代社會的發展也使所謂的文明病開始蔓延,生活節奏的加快使發生心理疾病的概率陡然增加。在這樣的環境下,家庭和單位職工對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體育社會學的視野下研究家庭和單位職工體育的價值、地位、作用以及組織和管理,對全民健身和大眾體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
[2] 孫漢超,秦椿林.體育管理學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
[3] 熊斗寅.從國際大眾體育發展趨勢展望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發展前景[J].體育與科學.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