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者以一個基層農機推廣工作者的視角,簡單總結了做好農機推廣的幾點經驗做法,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農機;推廣;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52
1 貫徹落實《農機化促進法》的主要做法
1.1 嚴格執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高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充分調動了農民購買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為滿足群眾的需求,不斷加大政策爭取力度,從2009年的400萬元增加到2015年的1000余萬元,年均增幅超過30%。在農機購置補貼的帶動下,全區農機裝備總量迅速增長,存量結構不斷優化,質量性能顯著提升。
1.2 加強新機具、新技術推廣,提高農機作業水平
大力推廣糧食農機化新技術。經過不懈努力,墾利區糧食生產已基本實現機械化,全區小麥機收率100%、玉米機收率達到了91%,糧食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了93%,位居山東省前列,基本實現保護性耕作,集成應用土地深松、精量播種、秸稈還田、免耕播種等精準農業和循環農業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積極推動經濟作物機械化。棉花是墾利區第一大經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4萬hm2左右。目前,棉花生產僅在機械采摘方面未實現突破,制約了農機化綜合水平的提高。自2012年開始引進關鍵機具、創新關鍵技術、探索適宜的技術路線、技術規范和作業模式,為推動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開了好頭;積極做好棉花秸稈資源的綜合利用。以棉花秸稈能源化利用示范項目的實施,帶動全區85%以上的棉桿都得到能源化利用,每年新增生物質發電10.2億度,年節約標準煤9.7萬t;大力發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大力推廣水稻插秧機、收割機等先進適用機具,爭取和實施了農業部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創新示范項目,提升了水稻的綜合生產能力;廣泛開展新機具、新技術培訓。近年來,累計開展培訓60余期,新技術、新機具現場演示會30多期,宣傳推廣土地機械深松、化肥深施、秸稈粉碎還田、免耕播種“一條龍”機械化作業等10多項農機化新技術,推廣新機具近5000臺。
1.3 加強農機合作組織建設,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全區農機合作組織達到21家,現擁有大中型拖拉機358臺,配套機具1470臺套,固定資產6477萬元,僅去年一年共完成訂單作業4萬hm2,完成作業產值1629萬元,實現利潤413萬元,人均純收入6.3萬元,迅速成為土地規模化經營的重要助推。
2 存在的問題
農機化整體水平不高,關鍵生產環節裝備薄弱問題依然亟待解決,棉花機收水平還比較低;農機結構不盡合理,動力機械較多、配套農具少,小型機具較多、大中型機具少,低檔次機具較多、高性能機具少的“三多三少”問題比較突出;農機化基礎設施和農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滯后;農機大院建設滯后,農村車棚少,機具存放難、維修難等問題亟待解決。
3 幾點建議
3.1 進一步加大《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學習宣傳力度,為推廣農機化營造良好氛圍
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加強農機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不斷增強依法治機觀念,提高對推廣農機化、促進現代農業發展重要性的認識,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合力推動全區農機化健康發展,營造全社會了解農機工作、關心農機事業、支持農機發展的良好氛圍。
3.2 加大農機基礎設施和農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
基層農機化基礎設施和農機公共服務能力仍比較滯后。建議今后加大對農機基礎設施和農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保證農機部門和所屬機構的基本運行經費,從而逐步提高農機社會化能力。農機推廣專項資金依然偏少,一般年度不足十萬元,沒有新機具、技術推廣經費,棉花生產機械化收獲技術比較薄弱,嚴重影響了棉花產業的發展,建議對機采棉等農機創新工作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和專項資金扶持。
3.3 加強農機大院建設
全區21家農機合作社中,有庫房的僅3家,部分合作社只有幾間辦公室,沒有車庫、維修車間等必備的基礎設施。農機大院建設的滯后,已阻礙了墾利區農業機械化進程,按照“高效適用、節約土地、立體存放”的原則,有序推進農機大院建設,持續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建議加大對農機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專項經費中安排部分資金,用于農機大院建設,每年扶持建設3~5處標準農機大院。
作者簡介:于世濤(1978-),男,山東墾利人,東營市墾利區農業局,現從事農業機械化培訓與推廣。
農業與技術2016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