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產品地理標志是受國際保護的知識產權,是地域特色農產品的代表。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和管理,對保護農業優勢資源、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意義重大。本文介紹了當前農產品地理標志發展現狀,提出了加強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和管理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現狀;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203;F762;F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20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和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挖掘和發揮自身優勢資源,以提高本國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1]。農產品地理標志作為地域特色農產品的代名詞,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我國地緣廣博,氣候多樣,農耕歷史悠久,特色農業資源豐富,發展農產品地理標志資源稟賦優越。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和管理,已成為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趨勢。
1 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概念及特征
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指標示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定義)。農產品地理標志首先是一個產地標志,標示產品來源于特定區域,同時也是品質和質量標志,標示產品具有獨特的品質特性。由此,農產品地理標志是產地標志與質量標志的復合體,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
2 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現狀
2.1 制度體系建立健全
2007年12月,農業部制定了《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標志著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工作全面啟動。隨后,相繼發布了《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程序》、《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品質鑒定規范》、《農產品地理標志現場檢查規范》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和規范,進一步規范了各項工作 [2]。成立了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專家評審委員會,授權委托了近百家品質鑒定檢測機構,培訓注冊了數千名農產品地理標志核查員;省級工作機構超60家 [3],為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2.2 產品登記逐年增長
2008年,全國登記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121件,自此,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數量逐年遞增。2010年產品總數達到535件,2011年835件,2012年1048件。2013年,開展了全國地域特色農產品資源普查,列入《全國地域特色農產品普查備案名錄》的產品6839件。截至2015年底,全國登記農產品地理標志1896件,覆蓋全國多數地區,涉及果蔬、糧食、畜禽、水產多個行業。
2.3 品牌建設成效顯著
啟動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創建工作,眉縣獼猴桃、莒南花生等6個產品為首批國家級示范樣板創建試點。目前,6個產品完成創建,在創建產品13個。開展了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價值評價。2015年,章丘大蔥品牌價值140.44億元;宜賓早茶110.09億元,眉縣獼猴桃91.5億元。與中歐、中瑞、中美等開展談判與對話,國際交流合作進一步擴大[3]。
3 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的意義
3.1 有利于保護農業優勢資源
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有利于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保持產品優良品種,為地域特色農產品貼上名、特、優標簽,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市場認知度和影響力,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農耕文化,保護地域特色農產品和農業優勢資源。
3.2 有利于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將地理標志農產品培育為特定區域的主導產業,整合優勢資源,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形成農產品集聚區和產業帶。進一步挖掘地理標志農產品歷史文化內涵,拓展農業多元功能,如與鄉村旅游產業、農耕文化產業相結合。以地理標志農產品形成的產業集聚,調整區域產業結構,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3.3 有利于提高特色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
農產品地理標志在國際貿易交流和農業談判中占據重要地位。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能減少國際貿易爭端,打破農產品貿易技術壁壘,打造國際知名品牌,提升特色農產品品牌價值和國際市場競爭力。近年來,我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價格一路攀升,如“涪陵榨菜”、“中寧枸杞”等出口貿易額大幅增加。
3.4 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
“庫爾勒香梨”、“眉縣獼猴桃”、“章丘大蔥”等地理標志農產品市場價格普遍高于同類普通產品。例如“眉縣獼猴桃”, 2010年9月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2011年,種植面積為1.65萬hm2,占眉縣耕地面積的68.9%,總產量32萬t,直接產值15億元。眉縣農民人均獼猴桃產業收入4600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4%以上。農戶年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3.1萬元提高到2012年的3.9萬元,增長率為26%。
參考文獻
[1]金發忠.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問題研究[J].農業質量標準,2009(4):14-17.
[2]羅斌.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現狀與對策建議[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1(5):14-16.
[3]高芳.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工作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4(1):34-36.
作者簡介:呼思璇(1983-),女,陜西西安陜西省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中心,本科,助理農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