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粉
【摘要】自經濟學產生以來,學者們在研究財政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的領域中取得很多成果。通過梳理相關文獻,分析城鄉收入差距產生的原因和財政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的效應。整理文獻得出,我國的財政支出影響城鄉收入差距,但不同的財政支出子項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關鍵詞】財政支出 城鄉收入差距 對策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越來越明顯,該問題直接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建設,學者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城鄉收入差距。
一、城鄉收入差距的衡量視角
在國內,城鄉收入差距度量的爭議點主要包括城鄉收入差距的測度方法和城鄉居民收入比指標計算時分子分母的選擇{1}。對于測度方法人們主要是考慮城鄉收入比是否客觀全面。武小龍、劉祖云(2014)、李強(2012)認為把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人均純收入之比和基尼系數作為測量城鄉收入差距的工具,忽略了城鄉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這一因素,且基尼系數對中間階層的收入變動比較敏感,因而認為泰爾指數更適合衡量城鄉收入差距。然而周世軍等(2011)卻認為,城鄉收入比較合適,因為若只是單純探究導致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泰爾指數會使研宄者忽略一些重要因素的影響。
根據有關計算方法資料顯示,在國內,陳宗勝最早測度并分解收入差距。1991年在《經濟發展中的收入分配》一文中,根據人均收入、人均消費指標,測度并分解收入差距,綜合考慮收入與消費,采用人均全部收入比、人均生活費比和人均消費水平比三種指標。魏后凱(1996)用泰爾指數分解相關數據,得出城鄉收入差距在總收入差距中的解釋能力為51%。但李實等(2007)認為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城鄉居民實際所享有的福利水平,因為它忽略了一些隱性的東西,例如政府的實物補貼、社會保障等。因此李實等在測算城鄉收入差距時將以上幾種因素考慮進來,綜合度量城鄉人均收入之比。劉成奎、王朝才(2008)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差來衡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因素
第一個視角基于歷史制度、政策層面。蔡昉、楊濤(2005)認為1978年之前的城市分化是我國的工業化發展戰略所導致的,之后主要面臨城市利益集團巨大壓力和傳統體制的約束。錢爭鳴、方麗婷(2012)以相關政策在一些涉農及支持中西部地區的項目支出力度不夠,作為研究差距問題的起點。認為城鄉收入差距擴大不僅與市場化改革以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有關,更主要是源于我國財稅體制的改革{2}。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差距的根源。李若建(1994)指出內陸地區的“二元結構”比沿海地區更明顯,內陸地區城鄉收入差距將逐年擴大;賈小枚、周瑛(2006)提出二元經濟結構會引起經濟利益的不平等,隨之就會造成城鄉居民收入的更不平等的存在性;曾小彬等(2008)通過實證分析,結果發現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負相關的關系,且它對城鄉收入差距作用力度最強。莫亞林,張志超(2010)通過構建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經濟模型,著重分析增加財政支出對社會收入分配的影響。發現受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財政支出和城鄉收入差距呈正向關系。
政府城市傾向政策引起收入差距形成并擴大。陸銘、陳釗(2004)、程開明、李金昌(2007)、雷根強、蔡翔(2012)發現雖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但最主要是受向城市傾斜的政策的影響。曾國安,胡晶晶(2009)認為,城市傾向財政政策使得城鎮居民的政府稅負水平與轉移支付能力不成正比。農村居民的稅負重于城鎮居民,而獲得的轉移支付卻低于城鎮居民,因而財政支出加劇城鄉收入的差距。鄧旋(2011)由于我國財政支出傾向于城鎮,增加社會保障等支出,仍不能緩解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的事實。
第二個視角基于財政支出層面。一方面,財政支出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白雪梅(2004)發現教育的不公直接導致收入存在差異,要縮小收入差距,就得提高教育水平;冉光和、唐文(2007)預測科教文衛支出和支農支出的增加有利于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因為支農支出可提高農民收入;劉成奎、王朝才(2008)分析財政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實證表明教育支出縮小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劉叔申、呂凱波(2011)進行回歸分析發現相同的結論。
陸銘、陳釗(2004)、張科舉、楊歡(2009)理論結合實證分析得出,增加支農支出、農業救濟費支出和事業支出能更好的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王藝明和蔡翔(2010)對中國三大地區的省級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在全國范圍內,支農支出的作用是正向的,能縮小收入差距,但受地區的影響。在西部地區卻發揮了反向作用,擴大收入差距。福利保障支出在全國總體層面上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且在統計上顯著。陳安平和杜金沛(2010)認為加大農業投入和科教文衛支出能更好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社會保障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呂煒(2004)、王莉(2007)實證分析表明,補貼、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支出可有效的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楊春玲、陳煒雅(2012)認為社會保障支出能改善城鄉收入的差距。
另一方面,其他學者認為部分財政支出導致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王小魯、樊綱(2005)由于在城鎮中教育機會的不平等現象較為嚴重,使得人均教育水平與城鎮基尼系數呈正相關系,所以增加教育支出會加劇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同樣醫療保險支出和養老保險支出對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拉大作用;王藝明、蔡翔(2010)加大教育支出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在西部地區是可行的。但在全國范圍內,其具有拉大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楊春玲、陳煒雅(2012)實證分析發現增加教育支出不能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反而擴大差距。
陶然、劉明興(2007)的研究發現,加大支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對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在統計上并不顯著。張繼良等(2009)研究發現,支農支出會拉大城鄉收入差距,即使某期間具有縮小作用,但不具有持續性;陳麗華(2010)財政農業支出對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產生負向效應。李普亮(2012)認為,當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保持同步增長或是遠遠超過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時,即使農村居民收入也在持續增加,城鄉收入差距不一定會縮小。所以提高財政農業支出比重對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效果不明顯。
胡寶娣等(2011),他們認為社會保障支出的偏向性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雷根強、蔡翔(2012)卻認為社會保障支出在年間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不顯著。張又文,劉富華(2014)把城鄉收入差距分解為工資性收入差距、經營性收入差距、財產性收入差距和轉移性收入差距,即四項結構性收入差距{3}。通過研究表明:財政科教文衛支出、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對城鄉總收入差距產生擴大作用;財政支持農業支出主要通過拉小城鄉轉移性收入差距從而縮小城鄉總收入差距;財政公共安全支出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城鄉工資性收入差距,然而這種影響是缺乏持續性。
三、調節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對策研究
(一)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冉光和、唐文(2007)、王藝明和蔡翔(2010)、侯玲(2011)等認為有效控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關鍵是提高農民收入和增長速度。首先要調整好財政支出結構,實行扶持農業、更有利于農民增收的政策,比如增加農業支出規模、提高農業貸款比重、企業改造支出的比重等。還要規范政府的轉移支付制度,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等措施。王藝明、蔡翔(2010)和莫亞琳、張志超(2010)等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抑制城市偏向政策;適當壓縮行政管理費支出規模,但要提高支出效率;加大對西部地區尤其是農村的扶持力度,以實現全國的長期均衡發展。秦小鳳指出增加科教文衛支出和社會保障支出,調整支出方向。
(二)相關制度的改革
趙媛媛(2012)針對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問題,提出廢除收入差距自我強化的機制,解放農民,加大城鎮政府機構改革力度和探索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安宇(2012)、蘇雪串等認為,加速城市化進程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重要舉措,且財政支出體制要創新。馮翰偉(2014)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改革戶籍制度,逐步實現人口的自由流動。秦小鳳指出:推動政績考核制度改革,改變地方政府政績考核體系,不單以GDP增長為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完善考核指標。
四、簡短評論及結論
通過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可以發現:經濟學家對于城鄉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影響因素研究,主要是通過實證研究和理論相結合的方法來考察,也取得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是承認城鄉收入差距的存在、找到導致差距的原因、解決差距的對策這三者是不同性質的,重點是要找到縮小差距的辦法。總之,對于財政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具有何種影響,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為各個財政支出對不同地區的城鄉收入差距發揮的作用是不盡相同的。在采取財政政策時,要考慮地區差異等因素,這樣才能有效的解決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問題。
注釋
{1}馮翰偉.財政支出結構、城鎮化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D].廈門大學.2014.
{2}錢爭鳴,方麗婷.我國財政支出結構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基于非參數可加模型的分析[J].廈門大學學報.2012.
{3}張又文,劉富華.財政支出結構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基于結構性收入差距視角的實證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4.
參考文獻
[1]馮翰偉.財政支出結構、城鎮化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D].廈門大學.2014.
[2]錢爭鳴,方麗婷.我國財政支出結構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基于非參數可加模型的分析[J].廈門大學學報.2012.
[3]莫亞琳,張志超.我國西部地區增加財政支出對社會收入分配的影響:基于動態面板數據計量的實證分析.經濟體制改革[J].2010.
[4]雷根強,蔡翔.初次分配扭曲、財政支出城市偏向與城鄉收入差距[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
[5]張又文,劉富華.財政支出結構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基于結構性收入差距視角的實證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