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倫
當年我博士畢業的時候,待在家里寫書的愿望特別迫切,于是我沒有找工作,當然也沒有經濟來源,這就是“無”的狀態。正因為“無”,所以我才有時間不斷地寫東西,也開始不斷地有人請我去做講座等,結果生活也變得豐富起來。
這時候我的生活就“有”了。當我“有”了以后,每天要不斷地寫東西、參加各種活動,慢慢地,我變得沒有時間陪伴家人了,也開始喪失很多私人生活空間,就又變成“無”了。
其實,我們的人生不過是在“有”和“無”之間尋找平衡,不要因為自己暫時處于一種不好的狀態就覺得焦慮。因為,“無”會生“有”,“有”也會生“無”。
(青 山摘自紫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道德經說什么》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