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勇 劉冰冰

圖/IC
作為“十四五”規劃綱要的重點內容和2035年綠色發展遠景目標,“碳達峰、碳中和”對相關能源結構轉型提出了高要求,其背后蘊含著巨大的資金需求。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布《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綠色金融的定義,標志著中國進入綠色金融元年。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而展開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提供的金融服務。
近年來在政策大力支持下,中國綠色金融體系和市場規模逐步成型,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等領域處于世界前列。鑒于實現碳中和目標是一項系統工程,中國綠色金融體系承載著資源配置和風險管理等重要功能,目前在資產、風險、資金、基礎設施四方面具有較大布局空間。
整體的碳中和路徑與經濟發展是相互促進的關系。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以及第三方測算,未來五六十年需要投入100萬億元以上資金來支持實現中國碳中和目標。與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的促進類似,投資碳中和將占到每年中國GDP的1.5%左右,每年能拉動2.5%的GDP,投資回報良好。碳達峰、碳中和需要大量的轉型和改造資金,在能源、工業、交通等領域碳減排會迎來發展機遇,相關部門和行業的業務增長模式也需要進行調整,或將對某些部門產生一定壓力。但在一定時間范圍內,這些壓力可以通過投資和技術發展消化;這些轉型升級的過程,離不開綠色金融的支持。
中國在綠色金融相關投資上全球領先。2019年中國綠色信貸余額在11萬億元左右,2020年末達12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一;綠色債券余額到2020年為止達8000億元,位居全球第二。綠色金融既有商業可持續性,又有積極社會效益,在標桿作用下會吸引更多金融機構參與。
中國在綠色金融方面決心堅定。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不久前重點強調了提高中國綠色金融市場對國際投資者吸引力,加快綠色金融標準和國際接軌,以及加大碳交易所發展等課題,彰顯了政策和監管層面對綠色金融投入的堅定決心。同時,中國也在迅速設立服務于綠色金融的金融機構,還有一些正在申請籌劃設立的綠色金融相關牌照機構。去年中國國家綠色產業基金在上海注冊成立,由財政部牽頭,主要的金融機構入股,長江沿線的12個省份都有參股,注冊資本金880億元。基于在債券、信貸、投資上的投放力度,中國必然在金融資產管理業態上走在全球前面。
最大的挑戰來自中國碳達峰的過程中的產業結構調整。由于很多企業需進行相應經營模式轉型,金融機構服務綠色配套的專業化能力急需補充,行業專業化經營的能力上短板較多。例如,新能源包括風能和太陽能,在中國和全球都大有可為。中國太陽能的上游硅材料全球占比60%-70%,從上游設備、多晶硅材料、切片、模組到最后發電終端,涉及很長的產業鏈。中國的風能設備制造也已進入全球市場頭部,金風科技等設備企業在全球市場所占的份額很大。目前國內金融機構對這些行業是否具有專業化判斷,對客戶賽道分析的細致程度,以及對歐洲和國內市場快速變化政策的應對能力,決定了它們是否能為這些充滿不確定性和風險的快速發展領域提供對的金融產品,判斷出好的賽道。
第二大挑戰在于防控風險。中國節能減排的關鍵之一在于煤電,目前煤電不良率是3%,如果不做轉型,十年后單年不良率可能高達20%。煤電企業要做綠色轉型,必然要加大對新能源的投資。中國金融業對能源行業的投放大、占比高。在未來一段時間對煤電綠色彎道轉型進行金融投放和支持技術改造,勢必會產生風險。評估一直向上發展的大行業,對專業化能力要求寬容度相對高。但對平穩運行甚至走下坡路的行業,由于技術改造和投資投放風險很高,能看到金融機構對具體企業、技術改造項目判斷的“真功夫”。在未來估算的100多萬億元投入里面,很大比例是對高碳排放、高污染傳統行業的改造,但社會需要這筆錢,這就對金融機構提升相應專業化能力和防控風險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是企業發展和轉型的融資問題。綠色金融的服務主體包括大量初創階段和轉型階段的企業,除了傳統銀行信貸等間接融資工具,對于這些高風險領域更要發展和引導私募股權投資等直接金融工具。但目前人民幣私募股權市場最大的痛點之一是資金來源問題。風險投資資金上還可以繼續挖掘潛力。一是政府和政策性機構的錢,市場急需國家通過政策性產業母基金等形式引導資源向綠色投資領域進行配置。二是跨境資金,這包括亞洲開發銀行等多邊政策性機構資金,也包括大量境外養老金等市場化資金;海外資金成本更低,也有進入中國投資相關的綠色資產的意愿。但因為標準和數據缺乏、金融市場管制等原因,導致很多政策性機構和多邊跨國資金在進入中國時遭遇阻力。三是產業集團,通過引導產業集團與市場化投資機構合作設立產業基金形式,推動產業相關企業的綠色升級轉型。四是養老、保險等機構資金。從海外經驗看,養老金和保險資金作為長期資金,無論從ESG投資理念還是社會價值創造的角度都與綠色投資高度契合,是最重要的資金來源之一。五是具有綠色意識的合格投資人。隨著社會責任理念和碳中和理念的強化,越來越多的高凈值主體開始有動力參與到綠色投資領域。
第四個挑戰來自行業基礎設施。信息不對稱時,金融的定價就高;信息越透明,定價越低。綠色金融的定價基于財務回報和綠色效應雙重屬性,而對于綠色效應的評估、認定、定期跟蹤是行業難題。只有數據、行業標準、認證和交易所等一系列基礎設施都就位,資金才能有效配置起來,全社會以及各類資金方對綠色金融的信心才能真正建立起來,金融配置效率才會大幅提升。目前這套基礎設施在中國尚處于起步階段。關于披露的習慣、細節、標準和認證,歐洲有許多先進經驗可供借鑒。
相關政策的出臺有助于推動國際化標準認定,逐步完善投融資標準體系,深化國際合作。在各參與方推動完善中國綠色金融體系的過程中有五點建議:
政策完善上,政府機構需深入調研產業生態,針對不同參與方痛點給予紓解支持和稅收優惠;綠色產業的參與方也有責任和義務從實踐出發,給出具有參考價值的意見和建議,推動政策的制定和完善。綠色金融體系下,政策方面要有“大棒”和“胡蘿卜”讓參與方既有壓力也有動力:要嚴格要求各參與方,明確環保定義和嚴格考核標準;還要鼓勵積極披露數據的行為,降低相關金融工具的交易成本,對投資給予稅收優惠等。
在基礎設施方面,政府機構需制定國際統一、互認的綠色行業和綠色資產標準和定義,加強綠色數據收集和應用,逐步完善氣候投融資標準體系;建立綠色金融數據庫,完善數據的認證、評級、監控流程、信息披露機制以及氣候績效評價標準。
在交易平臺方面,政府機構需建立跨區域的統一碳市場等綠色金融產品交易平臺,改善資產證券化和流動性,加速綠色金融資產的高效流轉和交易。
在專業提升和創新方面,金融機構需豐富綠色金融產品的品類和覆蓋領域,針對建筑、農業等剛需行業,開發符合行業特色的綠色金融產品;同時全面打造綠色金融的專業化運營能力。
在多元化投融資渠道上,金融機構與政府應通過具體政策引導和鼓勵政策性資金、保險資金、養老資金、產業集團資金等機構類資金參與,引入國際資金和境外投資者以及具有綠色意識的個人合格投資者資金等,擴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參與主體的范圍。
綠色金融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成熟的金融生態。政府及監管機構、資產端、金融機構與交易所、資金端,以及基礎設施等各個參與方需要通力協作,才能構成良性循環的生態鏈。
(編輯: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