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毛淑杰 南方周末實習生 龍慧詩

當地時間2021年6月16日,瑞士日內瓦,美俄首腦峰會在拉格蘭奇別墅正式舉行,美國總統拜登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席。隨同參加峰會的還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及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一名安全官員示意媒體記者退后。
人民視覺 ?圖

2021年2月,俄羅斯和美國將《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延長了五年。該條約限制了美俄可部署戰略核彈頭的數量,并限制了陸基和潛艇導彈與轟炸機的運載能力。圖為慶祝衛國戰爭勝利76周年閱兵式上亮相的亞爾斯RS-24洲際彈道導彈系統。
人民視覺 ?圖
★峰會前,美俄雙方就敏感問題頻頻放出“狠話”,對達成共識抱有悲觀預期。在網絡安全、烏克蘭問題和人權問題上,兩國展現出的更多是分歧和互懟,反映了兩國目前仍存在嚴重的互不信任。
“如果破冰指的是美俄兩國重回談判桌由意愿變為現實,那么,拜普會是一個契機。如果破冰指的是兩國關系重現‘蜜月,那么,一場拜普會無法實現這樣的目標。”
時隔3個月后,俄羅斯駐美國大使阿納托利·安東諾夫迎來“復工”。據俄新社報道,安東諾夫于2021年6月20日上午從莫斯科乘機返美。登機前,安東諾夫告訴俄新社,這次返美他懷著“樂觀的心態”,而且“有許多工作要做”。
2021年3月,在美國總統拜登負面評價普京后,安東諾夫被俄方召回。隨后,安東諾夫的10名駐美同僚又因網絡攻擊事件而被驅逐。對此,俄羅斯進行了相應的驅逐反制,美國駐俄大使約翰·沙利文也被“建議”回國。一時間,美俄關系緊張,被媒體稱為“跌至冰點”。
2021年6月16日,普京與拜登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晤。雙方決定重派大使,還就網絡安全、軍備控制等議題進行對話。
美俄首腦峰會能否成為“融冰”轉折點?
山東大學俄羅斯與中亞研究中心主任馬風書教授向南方周末記者指出,美俄兩國的戰略目標完全相左,矛盾并非細枝末節,而是結構性的。在戰略規劃上,美俄雙方都不可能做出實質性讓步。因此,此次會晤對美俄關系象征意義大于實質意義。
沒有“特普會”那種愉快
2021年6月16日,瑞士日內瓦。炎熱的午后,美俄兩國首腦的車隊緩緩駛入拉格蘭奇莊園。該莊園始建于18世紀,毗鄰湖畔,環境幽靜。莊園別墅的門口,早已裝飾好鮮花、紅地毯,以及三國國旗。
美俄首腦峰會開場儀式上,瑞士聯邦主席居伊·帕默林站在中央,俄羅斯總統普京、美國總統拜登分列左右。“我謹代表瑞士政府,歡迎你們來到‘和平之城日內瓦。”帕默林致辭稱。
美俄領導人合影留念時,拜登在原地轉身,率先向普京伸出了右手。站在另一側的普京見狀,邁步走向中央。在一片密集的相機快門聲中,二人面帶微笑,輕輕握手數秒。拍照完畢,未經寒暄,二人即從前門走進大廳,大門也隨之關閉。
美俄兩國媒體此前預測,拜登與普京的會晤可能持續4-5個小時。然而,實際會晤時間卻只有大約3小時。據路透社6月17日報道,一位美國高級官員披露,拜登和普京,以及他們的外長和口譯員先會晤了93分鐘。休息后,雙方進行了包括外交大使在內的更大范圍會談,約87分鐘。
會后,普京形容會談“頗具建設性”,雙方“沒有敵意”。拜登也對峰會取得的成就表示滿意,稱“面對面會談是無可替代的”,“我做了我該做的”。
兩人都用謹慎的客套話來形容三個小時的會談。然而,多個細節暴露出,雙方就敏感問題并沒有達成共識,甚至互相揶揄。閉門會談后,在兩場單獨舉行的記者會上,拜登與普京的發言中也交織著客套與暗諷。雙方也沒有共同用餐。
雙方都有著清醒的認知。
普京在發布會中評價稱,三個小時會談“坦率而務實”,但“并不意味著我們需要望著對方的眼睛,承諾永恒的愛和友誼”。而拜登則表示,“我們之間的關系不是基于信任,而是在于自身利益和自身利益的核實”。
各國領導人之間互贈禮物,是一種例行的外交禮儀,拜普會也不例外。
會后,白宮方面宣稱,拜登向普京贈送了一副定制飛行員太陽鏡。其生產商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專為戰斗機飛行員設計。此外,還有一尊美洲野牛的水晶雕塑,由紐約一家玻璃藝術公司制作。白宮方面稱,這份禮物“代表了力量、團結和韌性,是對美國最雄壯哺乳動物之一的莊嚴詮釋”。
至于俄羅斯方面,據全俄國家廣電公司旗下網站6月16日披露,普京向拜登贈送了一套書寫筆具,上面繪有金、紅、綠等多種顏色的霍赫洛瑪裝飾畫。據了解,“霍赫洛瑪”是俄羅斯傳統藝術之一,常指木制品上的一種手繪裝飾畫,距今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在拜登之前,現年68歲的普京已和多任美國總統打過交道。其中,前總統特朗普和普京關系密切,多次公開夸贊普京。外媒也調侃稱二人有“兄弟情誼”。
2018年7月,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特普會”上,普京送給特朗普一份意外禮物——一只2018年世界杯的紀念足球。隨后,特朗普把足球扔給了臺下的第一夫人梅拉尼婭,還說正好可以送給熱愛足球的小兒子巴倫。這一和諧場面成為會晤亮點,為人津津樂道。
相較于“特普會”噱頭十足的“足球禮物”外交,這次“拜普會”互贈禮物環節略顯例行公事。2021年6月17日,路透社報道評論稱,“沒有2018年普京和特朗普在赫爾辛基會晤時的那種愉快。”
“破冰”不是“蜜月”
這是拜登自上任以來,第一次和普京舉行面對面會晤,也是拜登“歐洲行”的最后一站。
2021年5月,美國白宮方面宣布,美俄峰會的地點選在瑞士日內瓦。在記者會上,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稱,“面對面的交流,對于了解雙方的定位和分歧非常重要。”
峰會前,雙方就敏感問題頻頻放出“狠話”,對達成共識抱有悲觀預期。從會后公開表態來看,雙方達成了一些“溫和”的成果,比如網絡安全和軍備控制。
近年來,俄羅斯黑客常常挑動美國政府和民眾的敏感神經。2021年4月15日,拜登政府正式將俄羅斯對外情報局列為“太陽風”網絡攻擊事件的肇事者,并進行驅逐外交官等反制措施。一個月前,美國東海岸一條輸油大動脈因為受到黑客攻擊而癱瘓,造成持續一周的“燃油荒”。據報道,該勒索團伙的服務器被認為在俄羅斯。
美俄峰會前,拜登就曾警告稱,打算給普京一個選擇:停止攻擊,并且打擊在俄羅斯領土上活動的網絡犯罪分子,否則將面臨一系列不斷上升的反制。
拜登在新聞發布會上稱,他曾質問普京,如果攻擊了俄羅斯的“油田”經濟動脈,俄方會怎么想。而“關鍵基礎設施”的某些領域,應該是網絡攻擊的禁區,比如“能源和水”。
不過普京稱這些網絡攻擊并非來源于俄方,而且說俄羅斯也是黑客網絡攻擊的受害者。
此外,美俄還就戰略穩定問題發表了一個簡短的聯合聲明。聲明中寫道:“最近延長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體現了我們對核軍備控制的承諾。今天,我們重申核戰爭打不贏、絕不能打的原則。”
2021年2月,俄羅斯和美國將《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延長了五年。該條約限制了美俄可部署戰略核彈頭的數量,并限制了陸基和潛艇導彈與轟炸機的運載能力。
據俄羅斯衛星網6月22日報道,聲明發布后數日,在卡內基國際核政策會議期間,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里亞布科夫表態稱,近期美俄將開始就戰略穩定問題進行雙邊談判,俄羅斯建議在第一階段討論雙方共同關注的問題。
馬風書教授認為,作為世界兩個最大的軍事強國,保持外交溝通渠道的暢通、避免形勢誤判對雙方至關重要。而在軍備控制領域展開對話,是拜登在競選時就表明的態度,也是為了避免俄美因誤判而發生災難性沖突。
“重新互派大使,以及在網絡安全和軍備控制方面展開對話是形勢所迫。然而,在網絡安全、烏克蘭問題和人權問題上,兩國展現出的更多是分歧和互懟,反映了兩國目前仍存在嚴重的互不信任。這也是兩國戰略目標尖銳對立所致。”馬風書說。
2021年3月,拜登稱普京為“殺手”,此后雙方互撤大使。在6月16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普京回應稱,拜登曾給普京打電話談論此事,并給出了一個“滿意”的解釋。這也為雙方決定重新派駐大使打下了基礎。
不過,普京話鋒一轉,隨即列舉了美國侵犯人權的諸多行為,并指責美國軍方應該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平民的遇害負責。“誰又對此負責?”普京問道,“誰是兇手?”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美俄人權議題中。
阿列克謝·納瓦爾尼(Alexei Navalny)是俄羅斯政壇的反對派領袖,此前被逮捕入獄。早在2021年4月,拜登就對其惡化的健康狀況予以關注。
美俄峰會開始前,拜登就曾警告稱,倘若納瓦爾尼死亡,將“再次表明俄羅斯很少,或根本沒有遵守基本人權的意圖”。美俄峰會后,美國廣播公司記者也就納瓦爾尼被關押一事向普京提問,質疑其對政治對手進行鎮壓。
對此,普京回應稱,納瓦爾尼創立的組織本質上是“極端分子”,而俄羅斯是在避免諸如美國“黑人的命也是命”社會運動帶來的混亂。“我們看到了失序、破壞、對法律的違背等。我們對美利堅合眾國表示同情,但我們不希望這種情況在我們的領土上發生。”普京說。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馬斌認為,美俄兩國關系已惡化多年,而且雙方存在價值觀、軍事利益等多方面沖突。在國際社會沒有出現足以撬動國際格局的重大事件之前,兩國政策調整的空間十分有限。對此,兩國也心知肚明,所以在美俄峰會前就持有悲觀預期。
“如果破冰指的是美俄兩國重回談判桌由意愿變為現實,那么,拜普會是一個契機。如果破冰指的是兩國關系重現‘蜜月,那么,一場拜普會無法實現這樣的目標。”馬斌說。
?下轉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