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省志
出于愛心救助、投喂流浪狗,但是流浪狗傷了人,要承擔賠償責任嗎?上海法院最近作出的判決,給愛心人士們提了個醒,愛護動物雖是好事,但是也要采取措施避免救助的動物傷人。
據上海法治報報道,2019年的一天,小楊從流浪狗基地領出一只被救助后寄養在基地的羅威納烈犬,參加寵物領養日活動,想為這只羅威納找一個領養人。但在活動中,這只羅威納犬撲向小馮的狗,為了救狗,小馮被羅威納撲出3米遠而受傷。小馮將小楊告上法庭索賠。法院認為,小楊從流浪狗基地接犬參加領養日活動的行為意味著其有義務控制該犬,以避免危險的發生,但她沒有盡到注意義務,導致小馮受傷,應該負賠償責任,因此判決小楊賠償小馮各項經濟損失56000多元。
很多人都有和小楊一樣的想法,狗并不是我養的,我只是出于愛心為狗做些事情,為什么要承擔責任?其實,對于飼養動物損害他人權益的賠償問題,法律有專門規定。無論是2021年生效的民法典“侵權責任編”還是此前“侵權責任法”,都設專章規定了“飼養動物損害責任”。有關條文規定,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應當由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只有能夠證明被侵權人故意或者有重大過失,飼養、管理人可以不承擔或者減輕責任。
在這一案件中,盡管小楊并不是傷人的羅威納狗的飼養人,但是她把狗從流浪狗基地領出來帶著參加活動,就接過了這只狗的管理權,有避免狗傷人的義務。但她沒有給狗戴頭套、口罩,也沒有有效約束住狗的行動,使得狗將人撲倒致傷,自然應該承擔責任。
另外,小楊辯稱其沒有過錯不應承擔責任,而被侵害人小馮在事件中有過錯,也應該承擔部分責任,但是被法院駁回。因為飼養動物損害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發生動物致害后,即使飼養、管理人沒有過錯,也要承擔責任。因為動物的行為是無法預測的,因此飼養管理人就有高度的注意義務,承擔起避免動物傷人的責任,一旦發生損害,不管飼養管理人有沒有過錯,都要擔責。而只有被侵害人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情形,才能免除或者減輕飼養管理人的責任。要注意的是,“重大過失”的認定是比較嚴格的,一般出于喜愛逗別人的寵物狗而被咬傷,通常只能算“一般過失”,不能減輕狗主人的責任,除非在狗主人提醒阻止后仍然不停止逗狗,而狗主人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對狗進行約束。
還要注意的是,不僅僅是飼養或者管理的動物傷人后其飼養管理者需要承擔責任,如果長期固定投喂流浪動物,也可能會被認為是“飼養”,形成管理義務。一旦被投喂的流浪動物傷人,長期投喂者需要承擔責任。這樣的案例也不少。2019年,貴州遵義市一位六旬老人被一條流浪土狗撞倒摔傷致十級傷殘,而長期向該流浪狗投食的萬某,被法院認定應承擔責任,經調解后賠償4萬元。北京豐臺法院2020年也通報了一起類似的案件:北京一市民杜某及家人長期喂養一條流浪狗,因此這條流浪狗長期棲息在其喂養地附近,一日將路過的王某咬傷。法院認為,咬人的雖然是流浪狗,但杜某的喂養行為讓狗產生食物依賴,使其長期生活在附近。因此,杜某與流浪狗之間形成了長期固定的喂養事實,杜某作為喂養人,應該意識到狗可能對他人帶來危險,而應對流浪狗進行約束,但其不加約束任性而為,最終導致王某被咬傷,應該承擔賠償責任。
所以,即使出于愛心而投喂、救助流浪動物,也有可能要承擔起動物損害的責任。當然,偶爾的投喂,并不會導致承擔動物致害責任。但是如果長期固定投喂,導致流浪動物長時間在固定地點活動,就應該采取措施防止發生動物傷人的危險,否則就要承擔責任。
新修訂的動物防疫法規定了街道辦、鄉鎮政府應組織協調居委會、村委會對轄區內的流浪狗貓進行控制和處置。愛護動物的人士們可以協助居委做好這項工作,在奉獻愛心的同時,也為減少流浪動物、維護生活環境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