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石雷

中國革命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中國革命精神是對過去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愛國主義、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和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都植根于民族的傳統道德之中。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實踐中,造就了不同歷史階段各具特征的革命精神,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中國共產黨正是依靠不同時期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排除萬難,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第一個紅色革命根據地。1928年4 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余部與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的農民軍會師,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中國共產黨在建立、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實踐中體現出來的革命精神,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中國革命處于低潮的關鍵歷史時刻,中國共產黨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確定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毛澤東在1928 年10月5 日發表了題為《政治問題和邊界黨的任務》的報告,他說:“一國之內,在四周白色政權的包圍中,產生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的紅色政權區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國有這種事?!备锩睦碚撛趯嵺`中得到檢驗和升華。井岡山精神的核心內容是“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勇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
長征,是中國革命由挫折走向勝利的歷史轉折點。1934 年10 月,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后,中國工農紅軍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工農紅軍被迫撤離革命根據地,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它在兩年時間里,轉戰14 個省,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勝利完成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將中國的革命大本營轉移到西北,為抗擊日本侵略軍和中國革命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傳奇的長征給我們留下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延安,中國革命的大本營。1936 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陜甘。從此,延安就成為中國革命的指揮中樞和戰略后方。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面對敵人的軍事封鎖和經濟壓迫,領導廣大軍民開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大生產運動,把荒蕪的南泥灣變成了塞北江南,為奪取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和指揮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過程中,在領導根據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的核心內容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抗日戰爭時期,太行老區是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是八路軍總部所在地,是抗日戰爭的主戰場之一。老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用鮮血和生命培育了光耀千秋、彪柄史冊的太行精神。“太行精神是在國家和民族處于危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領導太行兒女展現出的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的革命英雄精神,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展現的百折不撓的艱苦奮斗的精神,是為民族的解放萬眾一心、敢于勝利的精神,是為人民的利益展現的英勇斗爭、無私奉獻的精神?!碧芯癯浞煮w現了中國共產黨是拯救和振興中華民族的領導核心,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充分體現了太行兒女的英雄氣概,體現了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偉大民族。
西柏坡是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1948 年5 月26 日,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移駐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1949 年3 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毛澤東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著名論述。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取得了全國勝利,而且為實現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到城市、從戰爭到建設的轉變提供了條件,為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開辟了道路。黨在西柏坡時期的革命實踐孕育了以“兩個務必”為核心,以“謙虛謹慎、艱苦奮斗;依靠群眾、立黨為公;與時俱進、科學創新;發揚民主、團結統一”為主要內涵的西柏坡精神。中共中央在這里的輝煌歷史和成功經驗,鑄就了偉大的西柏坡精神。
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執政黨的黨風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科學論斷。鄧小平強調:“艱苦奮斗是我們的政治本色,艱苦樸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緊,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提倡艱苦創業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敗現象。”
中國共產黨人始終高舉中國先進文化的旗幟,始終堅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努力弘揚和培育反映革命、建設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使民族精神的歷史性和時代性在黨領導人民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實踐中得以有機結合,并在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時期,使中華民族精神得以豐富和發展。如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了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焦裕祿精神、雷鋒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的升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與西柏坡精神一脈相承,它是我們黨、我們軍隊和我們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西柏坡精神是我們黨在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孕育、發展形成的,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的傳承,是中華民族精神在革命歲月中的升華,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它是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第一代領導人集體智慧的結晶。西柏坡精神是我們黨和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也是河北人民獨特的優勢和財富,深入研究西柏坡精神,傳承發展紅色文化,將激勵著我們在建設經濟強省、和諧河北的新征程中奮勇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經歷革命、建設、改革長期考驗,在異常復雜環境中團結帶領我國各族人民創造了偉大奇跡的黨。建黨100 年來,我們黨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付出最大犧牲,做出最大貢獻。深入研究黨的歷史,認真學習黨的歷史,全面宣傳黨的歷史,充分發揮黨的歷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是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今天,黨和國家的事業正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向前邁進,要求黨史工作進一步提供歷史經驗,更好地為現實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