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銀健

王杰烈士紀念館
1965 年7 月14 日,擔任濟南部隊裝甲兵某部工兵一連班長的王杰,到原江蘇邳縣(現邳州市)張樓公社執行民兵訓練任務,在地雷因雷管受潮突然燃爆的危急時刻,他毅然撲向炸點,用血肉之軀保護了現場的12 名基干民兵和人武干部的生命安全,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共產主義頌歌。
王杰英勇犧牲后,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王杰班”。王杰烈士陵園位于江蘇省邳州市張樓辦事處,于1967 年11 月開始修建。主要設施有展覽室、王杰像、王杰犧牲處、王杰墓、王杰犧牲紀念亭,以及題詞碑墻等。
碑文如下:
一九六五年七月,人民解放軍某部坦克二師工兵營班長王杰,奉命來邳執行民兵訓練任務。
時值三年困難初逾,杰不憚艱苦,發揚我軍之光榮傳統,吃薯糧,臥草鋪,精武備戰,以身作則,百姓稱頌,有口皆碑,酷暑嚴夏,杰猶示范不己。
十四日,當實彈演練,民兵十二人參練,孰料,炸藥突冒白煙,眾皆瞠目,千鈞一發,杰奮不顧身,撲而掩之,壯烈犧牲,時年二十三歲,余皆獲救。
俗話云:生,人所固欲也。故不畏死已屬不易,臨危不懼,舍身救人則尤難。
英雄義殤,邳州驟名,兼偉人號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四海云應。殊輝殊榮,壯哉,英雄王杰! 幸哉,浩浩運河! 英雄烈績,日月可鑒。
為昭示后人,萬世景仰,先后筑墓設亭建館。二零一零年五月起重建館修墓復亭,景觀提檔升級,并擴地二十畝,二零一四年三月落成。今重新勒石刻碑以志之。
邳州市人民政府
二零一四年 清明謹立
1942 年10 月,王杰出生于山東省金鄉縣城郊華固村一個農民家庭。王杰少年時代特別崇拜英雄人物,喜歡聽劉胡蘭、董存瑞、邱少云的故事,以英雄人物作為自己的榜樣。從小就崇拜英雄的王杰最大的愿望就是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當時年紀不大的他的理解是,英雄人物多數在解放軍里,自己參加解放軍,也要在部隊里成為一個英雄人物。
王杰入伍后,被編入濟南部隊裝甲兵某部一連,他在部隊反復學習毛主席寫的《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文章。他在日記中寫道:“我是一個革命者,我要做一個革命的良種,黨和國家把我撒在哪里,我就在哪里生根、開花、結果。”
1965 年6 月底,當時的邳縣人民武裝部領導請求王杰所在部隊選派優秀教練員幫助訓練當時的張樓公社民兵地雷班。部隊決定派一級技術能手王杰擔任教練員。7 月14 日,王杰帶領當地一個民兵班和地方武裝部干部共12 人來到訓練場,講解和示范“絆發防步兵應用地雷”實爆技術。
他捆好炸藥包,將導火索、雷管、拉火管連在一起,然后把雷管插入炸藥包中。做好示范后,王杰向在他身邊圍成一圈的12 名民兵講解要領。突然,意外發生了——因拉火管過期,拉火裝置失控,發生自燃,導火索突然燃燒起來,埋炸藥包的土層里冒出白煙,火星滋滋地噴濺著。情況萬分危急,燃爆只有短短的3 秒時間。

王杰烈士的墓地
具有豐富經驗的王杰知道,自己只要身體向后一仰,就可以脫離危險;但在場的民兵并沒有受過這方面訓練,他們驚恐地站在原地一動不動。剎那間,王杰大聲喊道:“快閃開!”與此同時,他縱身躍起,撲向炸藥包,用自己的身體把炸藥包完全蓋住。炸藥包爆炸了……
年僅23 歲的王杰犧牲了,他用自己的粉身碎骨換來了在場12名民兵的安全。根據王杰生前愿望,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65 年11 月27 日,國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為“王杰班”。
王杰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獻出了年僅 23 歲的生命。他有著怎樣的成長經歷?他的名字為什么與“兩不怕”精神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入伍后,王杰曾一度覺得當工兵不如當其他技術兵強,還覺得自己念過八九年的書,現在竟成了個掄大錘的工兵,有些大材小用。在學習《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文章后,張思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白求恩毫不利己的共產主義品質,深深打動了王杰。他認識到,當兵的目的是為人民的利益工作,不愿當工兵的想法也很快打消了。
王杰處處以雷鋒為榜樣,他反復閱讀刊登雷鋒事跡的文章和《雷鋒日記》。雷鋒這位和平年代的英雄的事跡感動著他,也鼓勵著他。他還學習雷鋒,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把自己的學習感受寫下來,用以激勵自己。長年累月地堅持,他竟然寫下了十多萬字的日記。正如他在日記中所寫的,他“以服從祖國的需要為快樂”,為了黨的事業“有一分熱發一分光”,逐步成長為一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
在同期入伍的新兵中,王杰是第一個入團的。這時,一個更為遠大的目標在他的內心樹立起來——要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王杰在日記中寫道:“黨,偉大的黨,是你把我培養,我一生不能忘。我要積極地學習,做一個黨的忠誠戰士。”“為了黨,我不怕進刀山入火海;為了黨,哪怕粉身碎骨我也心甘情愿。”
王杰先后多次向黨組織提出入黨申請。但在那個特殊年代,由于他出身中農,家庭成分不好,因此,當時組織上沒有立即批準他的入黨要求。看到一些和自己一起入伍的同志入了黨,他不免著急起來。怎么人家都入黨了,自己卻不行呢?經過深刻的思想剖析,王杰認識到,“自己有單純為入黨而入黨的想法,再和黨員條件一對照,就更清楚了,原來不是一般的成分問題,而是在很多主要方面由于自己平時努力不夠,離黨員條件還有很大的差距。”
思想疙瘩解開了,前進的動力更足了。“黨的大門任何時候都是敞開著的,我相信組織上總有一天會吸收我入黨,我總有一天會加入自己的組織!”正如王杰在日記中寫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冬訓中,他帶頭跳進結冰的水里打樁架橋,腿凍僵了仍堅持作業;施工時,突發山洪卷走了物資,他第一個奔去搶救;爬險路、鉆山洞,他不畏艱險,爭當先鋒;施工爆破,他總是冒著危險搶先裝藥、放炮,出現啞炮,他爭著沖上前去排除。
戰友們評價他:“哪里有困難,哪里最危險,哪里就有王杰。”王杰在1963 年4 月5 日當天的日記中寫道:“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活要活得有意義,死要死得有價值。活在世界上不能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要像黃繼光、董存瑞、雷鋒那樣,把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獻給人民最壯麗的事業——共產主義。死要死得有價值,為了祖國,為了人民,就死得其所,死得光榮。”
王杰犧牲后,《解放軍報》以“一心為革命”為題,刊登了王杰的日記。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朱德、董必武等分別為王杰題詞。周恩來題詞:“一定要學習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朱德題詞:“學習王杰同志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解放軍總政治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和全國婦聯分別發出通知,號召廣泛開展學習王杰的活動,學習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踏踏實實、埋頭苦干,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德。王杰踐行“兩不怕”精神的光輝事跡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號也廣為傳播。
毛主席在中共九屆一中全會上提出“要準備打仗”,不僅要有“物質上的準備”,“而主要的是要有精神上的準備”。會上,毛主席高度肯定了“兩不怕”精神。他說:“從馬克思以來,從來不計較什么功勞大小。你是共產黨員,是整個人民群眾中間更覺悟的一部分人,是無產階級里面更覺悟的一部分人。所以,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而不贊成那樣的口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疲勞’。這個口號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對立的。”他列舉1949 年前各個根據地的艱苦斗爭后說:“經過戰爭有很大的犧牲,老人存下的就不多了,那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從此,“兩不怕”的口號,在全國、全軍叫得更響,成為部隊提振士氣、鼓舞斗志、戰勝強敵的前進號角。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學習弘揚“兩不怕”精神高度重視。而且在軍隊重要會議上,在演習演訓現場,在視察基層部隊時,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多次強調,無論什么時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都不能丟,在黨、國家、人民需要的時刻,軍隊就是要有這股勁、這種精神。
在2017 年12 月13 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專程赴駐江蘇徐州的第七十一集團軍某旅王杰生前所在連隊視察,參觀寫滿光榮和奉獻的連隊榮譽室。習近平總書記看得很仔細,不時駐足詢問,詳細了解王杰的英雄事跡,并與“王杰班”的戰士座談。在介紹王杰正確對待榮譽和進步的展板前,習近平總書記深有感觸地說,王杰“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上不伸手”,這“三不伸手”是一面鏡子,共產黨員都要好好照照這面鏡子。
習近平總書記詳細了解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事跡,動情地說:“我小時候就知道王杰的故事,王杰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膽魄的生動寫照,要成為革命軍人的座右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王杰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學習踐行王杰精神,讓王杰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