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游宇明

朋友所在高校要求每位老師出10 道畢業論文題,不能與往年重復。朋友是教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他想了一下,有些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究的人已經很多,再出題目似乎不是太好;有的作家、作品相對冷門,好好研究一下,應該挺有價值。朋友甚至設想:如果學生愿意選擇他擬的這些題目,就算論文寫得不那么完美,也要在評等級時給予優待,老師得鼓勵學生創新啊!可是沒想到,學生上報選題時,對朋友出的題目棄而不用,交上來的都是已經研究得讓人發膩的。朋友問這些學生:你們為什么不選老師擬的論文題,偏要弄來這樣一堆東西?學生回答:您擬的題目確實好,但網上找不到多少現成的資料,太花時間了。朋友聽了,頓時目瞪口呆。
依常理,某個選題,前面的人研究得少,后來者可發揮的余地會非常大。文學研究關鍵是要反復閱讀文本,將文本摸透了,對它的優缺點、它在作家全部創作和整個文學史上的地位,你隨便就能說出個子丑寅卯,還愁弄不出一篇文章?只是個別學者認為,認真讀文本確實很辛苦,遠不如從知網或萬方里下載現成論文,然后進行詞語替換來得省心。網上不是有人在傳送洗稿秘訣嗎?無論一篇什么稿件,主題不換、結構不換,句子味道不換,卻能躲過查重。怎么躲?以同義詞或近義詞代替。你用“徹底”,我用“全部”;你用“內涵”“外延”,我用“所指”“能指”;你用“韻味”,我用“不盡之言”;你用“想象”,我用“空筐結構”……如此操作,就算機器裝上人腦,也無可奈何。只是這樣弄出的大學畢業論文有新意嗎?稱得上是真正的研究嗎?對社會有意義嗎?
某次在網上讀到一位大學高級職稱評委的文章,感觸很深。這位評委說如今的大學某些老師寫的文科論文完全是垃圾,沒有絲毫創意。往往是外國人發明了一套學術話語系統,國內一流高校的教師將其翻譯過來,三四流高校的某些人蜂擁而至,以相同的概念、相同的體系,加點中國本土的例子即湊成一篇所謂論文。你說他的論文陳舊嗎?他用的概念和推論方式在中國還未到人盡皆知的程度,確實有一定“賣點”;你說他的文章有新意嗎?半點都談不上,他不過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重復外國人的觀點或某個發現而已,就算是機器人也會操作。假如老師都如此,指望學生不投機取巧,那真是難于上火星了。
學問的意義在于創新知識、發展文明,要做到這一點,我們的學問就必須真實、深刻,必須像松柏一樣獨自站立,而不應該如苔蘚一般攀附高枝。對于投機取巧與變相抄襲,道德引導是必要的。人都有羞惡之心,被人批評多了,當事者至少會有些收斂。不過,論文背后有著各種利益關聯,一些學生認為寫畢業論文得到指導老師和學校認可,可以拿文憑,以文憑換取就業的一路綠燈;一些高校教師認為所寫論文在學術報刊發表,可以評職稱、得獎勵,換來各種各樣標志著人生成功的符號。
要使做學問的人不走歪門邪道,最好的方式是讓規則做好看門人,毫不留情地剝奪投機取巧者可能獲得的各種好處。此棒子與彼棒子永遠是不一樣的,有的棒子打一下,只會疼三五秒;有的棒子打一下,卻可能使人疼痛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