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偉,孫銘君,劉 揚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48)
水輪發電機組活動導葉漏水不僅影響機組汽蝕性能,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機組停機困難和停機蠕動,影響水電站的水能利用和安全經濟運行。對于工況轉換頻繁的抽水蓄能機組而言,影響更為明顯。
目前,常用的測量方法有容積法和超聲波法。根據水電機組引水流道的布置特點,容積法一般分為“斜井法”和“通氣孔法”[1-4]。
潘家口抽水蓄能電站為壩后式水電站,布設通氣孔和壓力鋼管,因此“斜井法”和“通氣孔法”均可采用。
3號機組采用“斜井法”進行測試、4號機組采用“通氣孔法”進行測試。
額定容量:發電工況90 MW,抽水工況85.39 MW;
額定流量:發電工況147 m3/s,抽水工況120 m3/s;
額定轉速:發電工況125 r/min,水泵工況125 r/min與142.8 r/min;
額定水頭:發電工況69 m[5]。
現場測試條件如下:
(1)3號機組活動導葉處于完全關閉狀態;
(2)3號機組所涉及的進水閥、排水閥處于關閉狀態(漏水量極小,忽略不計);
(3)3號機組對應的工作閘門處于關閉狀態(漏水量極小,忽略不計);
(4)3號機組對應的壓力鋼管充水(水位控制在斜管段)。
在蝸殼測壓管處安裝一支高精度壓力傳感器,量程0~1.2 MPa,精度0.25%FS,接入到HT6000數據采集儀,以監測壓力鋼管水位變化,采樣頻率為10 Hz,如圖1、圖2所示。

圖1 壓力傳感器

圖2 HT6000數據采集儀
圖3為壓力鋼管水位下降示意圖,選取穩定采集工況下600 s的數據進行分析,如圖4所示。

圖3 3號機組壓力鋼管水位下降示意圖

圖4 3號機組壓力鋼管水位變化曲線
根據IEC60193第2.5.2章公式:
g=9.780 3×(1+0.005 3 sin2φ)-3×10-6×z
其中:φ為緯度,單位為度;z為海拔高度,單位為m。潘家口抽水蓄能電站緯度為北緯40.45°,海拔高度取壓力傳感器安裝高程為EL.125.69,由此計算出g= 9.801 7 m/s2。水密度ρ取999.1 kg/m3。
根據導葉漏水量計算公式:

式中:
q——導葉漏水量,m3/s;
D——鋼管內徑,5.60 m;
Δh——水位變化值,1.68 m;
Δt——數據取樣時間,600 s;
α——壓力鋼管斜管段水平傾角,55°。
經計算得到q=0.084 2 m3/s。數據取樣時間600 s內壓力鋼管水位平均值為164.66 m,下游水位為142.00 m,水頭H=22.66 m。
導葉漏水量與活動導葉前后的水頭密切相關。根據水流勢能頭與動能頭的轉換關系:

當活動導葉處于關閉狀態時,漏水面積保持恒定,漏水量與水流速度成正比。因此,活動導葉前后的水頭不同,則導葉漏水量必不相同。為了表征機組的導葉漏水量,通常采用額定水頭下的導葉漏水量進行評價。
根據水頭換算公式[6]:

換算到額定水頭69 m工況下,可得qr=0.146 9 m3/s。
現場測試條件如下:
(1)4號機組活動導葉處于完全關閉狀態;
(2)4號機組所涉及的進水閥、排水閥處于關閉狀態(漏水量極小,忽略不計);
(3)4號機組對應的工作閘門處于關閉狀態(漏水量極小,忽略不計);
(4)4號機組對應的通氣孔充水(初始水位與上庫水位齊平)。
在蝸殼測壓管處安裝一支高精度壓力傳感器,量程0~1.2 MPa,精度0.25%FS,接入到HT6000數據采集儀,以監測壓力鋼管水位變化,采樣頻率為10 Hz。
圖5為通氣孔水位下降示意圖,選取穩定采集工況下250 s的數據進行分析,如圖6所示。

圖5 4號機組通氣孔水位下降示意圖

圖6 4號機組通氣孔水位變化曲線
根據導葉漏水量計算公式:

式中:
q——導葉漏水流量,m3/s;
D——通氣孔內徑,1.20 m;
Δh——水位變化值,22.275 m;
Δt——數據取樣時間,250 s;
α——通氣孔水平傾角,90°。
經計算得到q=0.100 8 m3/s。數據取樣時間250 s內壓力鋼管水位平均值為208.22 m,下游水位為142.00 m,水頭H=66.22 m。根據水頭換算公式[6]:

換算到額定水頭69 m工況下,可得qr=0.102 9 m3/s。
根據GB/T 15468-2006《水輪機基本技術條件》中第5.7.1條款的技術規定[7]:在額定水頭下,圓柱式導葉漏水量不應大于水輪機額定流量的3‰。圓錐式導葉漏水量不應大于水輪機額定流量的4‰。
潘家口抽水蓄能電站機組活動導葉為圓柱式導葉,要求活動導葉漏水量不應大于0.441 0 m3/s,3號、4號機組的現場測試結果均滿足國標要求。
本文對潘家口抽水蓄能電站3號和4號機組分別采用“斜井法”和“通氣孔法”進行導葉漏水量測試,分析結果顯示2臺機組的導葉漏水量均滿足GB/T 15468-2006《水輪機基本技術條件》的要求,為機組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