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微

晨曦中的古鎮
成都的龍泉山脈,層層疊疊的綠蔭如翼展開,像極了守護蓉城東部的巨龍,依偎碧玉森林下的洛帶鎮是那么寧靜。
自漢代后,古鎮形似一枚長卵形的“萬景街”,在歲月的擴展中慢慢變成了川西壩子的一個大鎮;東來的內黃家河不肯離去,盤桓成一條帶狀水流,依伏鎮旁迷戀著時間的熱鬧,聆聽蜀帝玉帶掉落的聲響,越過千年的回蕩,沉淀在八角井的淵底,至今長傳不衰厚重的農耕文化和帝王的傳奇。
我走進古鎮,一種與舊時光邂逅的氛圍,那么濃郁祥和,靈魂遽然穿過古鎮的神秘,心瞬間變得安寧,怡然在田疇與丘陵之間和風雨對話;青石板路上晃動的店招燈籠,張揚起食宿的誘惑,發出暖心的邀請,竭力以最好姿態留住每一個歇腳打尖的行客,把一夜驅寒后的精力充沛者,從美夢中拉到黎明前的行程……
夜色清澈如水,與古鎮喧鬧的霓虹彩光一同在黑暗中滑行;朦朧幽遠的懷想隱約茶湯上漂浮。我獨自靜下來,看見泛黃的史籍,古鎮千百年的波瀾滄桑,有如繁茂稠密的氣根,盤繞在恬靜的外表下,跳動著一顆包攬天下、絕不滿足偏安一隅迎來送往的雄心,勢將眼光投向更遠更高,越過盆地的崇山峻嶺,越過江河湖海,心門蕩然大開,接納九州四海的臨謁,與之一起脈動分享安寧繁榮。
于是,從西晉、唐、宋、明、清戰禍紛亂的朝代,五次人口大遷移中,有陸續入籍古鎮的先民、有“湖廣填四川”遷來的客家人,他們將命運拴在了古鎮方圓20平方公里的平原丘陵,將夢想和信仰定格在新生的土地上。
正如惠特曼所說:“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品行和生命;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國土?!毙叛龅暮榱骺梢砸粕教詈?,可以給漂泊的家族永固平安的精神港灣,賦予勵精圖治的超強力量。新來的客家開墾者,以勤奮撫慰顛沛流離之痛,以自信填補失去家園的空白。龍泉山下,片片陌生土地被開墾,長出了炊煙裊裊的希望之穗;重重荒丘野壑被耕耘著,造就了云霧冉冉田園牧歌的梯田果林。

湖廣會館

古鎮瓊樓
具有存在意識和歸宿意識的客家人,變他鄉為故鄉的融入,在安定他們固有的棲息方式的同時,從故園、從海外引來了大量蔬菜作物,擴大了巴蜀人的生活內涵。那些紅薯、玉米、南瓜、土豆、洋白菜、四季豆等優良糧食蔬菜作物,引入當地種植,豐富了四川人餐桌上的品種;國外的煙草、檸檬和產于我國南方的廣柑、甘蔗、柚子、桂圓、荔枝、黃麻、木棉等經濟作物的大量栽培,極大地改觀了四川的農林產業結構。一只小小的辣椒,與巴蜀的傳統味道結合,征服了世人的胃口,極大提升了川菜的色香味和品相,造就了享譽國際的名菜系列。
客家人創建了洛帶一方嶄新的活色生香,豐饒富足,卻從未忘記祖典和故鄉,對祖先的崇拜,雖歷經十數代,仍恪守傳承著自己的味道。一碗傷心涼粉,調料加主料有十多種,其精細和講究達到了極致,入口麻辣如火,唇齒留香,吃得汗暢淚熱卻意猶未盡。諸如九斗碗、釀豆腐、鹽鹵雞、油燙鵝、面片湯、蕪蒿餅、石磨豆花、李天鵝蛋等等,無不演繹出這個族群遷徙的故事和精巧的飲食文化。
我在古鎮逡巡漫游,節日的樂鼓喚起了客家人返本追遠的祭祀儀式。加入火龍舞的隊伍,走進高大的會館和圓形圍樓,翻看族譜和戲劇,聽客家話、聞新嫁娘的哭聲,我追溯的目光一路從中原到南方再到巴蜀,客家人艱辛跋涉的歷程,震撼了我的心。萬源歸本,根脈皈依,時間的沙漏融合了多少族系,這個族系頑強地保留了原生態的風骨和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崇簡抑奢,務實勤奮,聰慧耐勞,將華夏古老的文明,活現在當下。
而今,古鎮在龍泉區委區政府指導扶持下,以古鎮文化為藍圖,打造西部客家文創小鎮,啟動“六大工程”:挖掘客家文化、展示客家文化、設立客家文化系列論壇、美食文化、建設涵蓋西部的客家文獻中心、整理客家詩文書畫等,還將設置一批景觀小品,制作客家遷徙歷史墻,再現當年客家6次遷徙歷史;實現洛帶古鎮為核心景區“一街七巷子”(“一街”為上街和下街,“七巷”分別為北巷子、鳳儀巷、槐樹巷、江西會館巷、柴市巷、馬槽堰巷和糠市巷),與博客小鎮、中國藝庫、美食街、藝術糧倉、醉街甄子場、五鳳樓帶動“文化藝術”和“休閑旅游”兩大主題,形成“成都新天地,洛帶不夜城”的西部古鎮旅游線路。
千年的洛帶古鎮,就像從歷史里涅槃的浴火鳳凰,又在客家人和各民族的建設中重生。走在任何一處角落,我能感受移民文化、客家文化和古鎮文化清麗若馨的氣質,幽幽繾綣柔曼在心中,化成恬淡朦朧蜿蜒的煙雨,輕盈地把自己的好奇浸入巷子深處,攜著古韻流連;站在任何一個方向,向我撲面而來的飲食文化、三國文化和農耕文化滿載著翡翠流光,萋萋繚繞遐想為畫卷,釀出筆觸浪漫壯觀的激情,將古鎮的今天明天和未來,鐫刻上寓意深長光彩奪目的圖騰,展民族魂,奏華夏樂,書文化墨,開創業智,奮強之路,拙樸詩意的古鎮,已然是天府之國人文精神的滋養堂,世人旅游酷愛的熙雅園。我相信“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我更相信:洛帶的子民們就是這個時代文化奇跡的創造者!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