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在國際化戰略指引下,以一流專業為依托全面建設了一批高質量石油工程專業的全英文課程,并以此為基礎探索開設了石油工程本科全英文留學專業。從石油工程本科全英文留學專業開設的背景出發,介紹了專業建設的前期工作基礎,并以石油工程師協會提出的石油工程專業課程指南為依據進行該專業的課程體系設計。作者調研了全球九個通過ABET認證的石油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中的可對比的四大類課程開設情況,均達到與“課程指南”70%以上的擬合度,同時分析了各類課程擬合度差異的具體情況和原因。作者對石油工程本科全英文留學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了設計,該課程體系已應用到該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根據實踐情況反映出的問題,作者對課程體系提出了完善建議。
[關鍵詞] 全英文課程;本科全英文留學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石油工程
[基金項目]2018年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改項目“全英文授課專業建設類項目‘石油工程全英文授課專業建設一期”(2018—2021)
[作者簡介] 隋微波(1981—),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博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工程學院油氣天開發工程系副教授,主要從事智能完井、數字巖心、微觀滲流等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17-0090-04? ?[收稿日期] 2020-11-10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深入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1,2]。近年來我國眾多高校都將國際化納入學校發展戰略,提出建立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隨著“雙一流”建設的持續推進,高等教育發展重心已由數量發展轉變為質量提升。建設“世界一流學科”意味著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國際影響力。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需要拓寬學生國際化視野,提升學生國際溝通與交往能力,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與此同時,為了貫徹我國石油工業“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戰略,適應近年我國石油需求快速增長以及全球石油工業國際化進程不斷加速的形勢,我國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大力拓展海外業務,紛紛組建國際公司,建立海外石油生產基地,廣泛開展對外技術服務和國際合作。中國作為世界產油大國已進入世界石油與科技市場,石油公司作為生產和經營型跨國公司參與了國際競爭。中國石油工業的國際化格局已初步形成并迅速成長。在這種形勢下,石油高校如何適應石油工業發展的需要,培養出能夠適應涉外工作需要的人才,這是擺在石油院校面前的一個新課題[3]。
在最近的二十年中,隨著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母語為非英語的國家逐漸將全英文教學引入各自的高等教育體系,培養既掌握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又具有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的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我國自改革開放和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開始全面融入國際社會,教育部2001年頒布《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2007年教育部提出建設500門國家雙語教學示范課程的規劃。在此背景下,國內諸多高校都加快了推進雙語課程、全英文課程的建設步伐。從建設方式上看,大體分為兩種情況[4]。
1.以點帶面,核心課程試點。如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在有機化學雙語教學的基礎上,從2012年開始推進有機化學課程的EMI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5]。揚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在全英文課程建設上選擇了連續多年教學效果良好且作為第一門雙語課程建設的JAVA程序設計為試點[6]。同濟大學選擇本科專業核心課“交通工程學”進行全英文教學試點[7]。
2.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全英文人才培養項目。清華大學從開創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出發建設了本科生國際化培養平臺和13個全英文碩士學位項目,目前已經建設了約820門公共英語課、通識英語課、全英語課和雙語課,每學期開設200多門全英文課程[8]。北京大學以建立國內培養與國際交流相銜接的開放式人才培養體系為目標,從2012年秋季學期起設立了北京大學本科生外文授課的平臺課,首先在專業基礎課上開展試點,在經費投入與政策等方面,對英文平臺課建設給予支持[9]。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根據自身的行業性高校特點和優勢學科分布情況,在2013年制定了國際化戰略的實施行動方案,相繼出臺了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接收來華留學生、提升教師國際化水平、推動全英文課程建設等一系列措施[ 10-13 ]。在此背景下,2014年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工程學院開始建設第一批全英文專業主干課程,并在后續幾年里逐步建設了較為完整的石油工程全英文專業課程體系,有力推進了課程國際化建設進程。在此基礎上,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從2018年起開始探索石油工程專業本科全英文留學專業項目的建設。本文將從該項目的建設背景出發,著重討論石油工程專業的全英文本科項目課程體系的設計和實踐問題。
二、石油工程本科全英文留學專業的開設背景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工程學院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北京石油學院石油鉆采系。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斷建設和發展,學院已經成為我國石油鉆井和油氣田開發高層次專業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是1953年學校成立時就設立的石油主干學科專業,從“九五”開始即被列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對象,2001年被評選為國家重點學科,2006年進入國家“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建設行列,在2013年教育部第四次全國學科評估中,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點在全國本學科領域排名第一,2017年入選“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被評為A+。
石油工程專業本科全英文課程的建設是開設全英文留學專業的基本條件。在“雙一流”石油工程專業平臺的支持下,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自2013年開始建設本科全英文課程項目,其中石油工程全英文專業建設屬于第一批建設項目,在隨后的五年中(2013—2018年)已建成了初步的全英文專業課程授課體系,實現了石油工程專業核心課程的基本覆蓋,建設了一支過硬的全英文教師隊伍,完成了基礎教學資料建設,對教學方法進行了有益探索和改革,授課效果良好,并在本校學生中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應。
目前石油工程專業已建設全英文課程共11門,課程開設基本情況見表1。優秀的師資力量是全英文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目前石油工程專業開設的全英文課程共配備優秀師資13人,課程任課教師均畢業于國內外本領域一流高校。從表1中可以看出,全英文課程授課教師中海外歸國博士10人,985高校畢業博士2人,具有海外聯合培養經歷博士3人,所有教師均具有1年及以上海外訪學經歷。
在全英文課程建設過程中,除了課程講義等基本課程資料的建設外,任課教師在各級各類教改項目的支持下也進行了全英文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大量探索,通過充分調研、借鑒國際一流高校同類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保證全英文課程授課內容與國際一流專業課程內容接軌,注重增加現場數據分析、自學討論環節,引進研究性論文閱讀等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論文撰寫、開卷研究性題目考試、閉卷考試、口試等多種形式的考核方式。
在全英文課程建設初期(2014—2016年),考慮到學生的英語水平與接受程度,全英文課程僅對石油工程專業“創新班”的學生開設。自2017年起,全英文課程實現了石油工程專業學生的開放選課,包括中國學生與留學生均可選課,授課規模控制在30人以內。
三、AAC石油工程本科培養方案對比分析
國際石油工程師協會(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縮寫為SPE)下設高校顧問委員會(Academic Advisory Committee,AAC),該委員會成員由國際一流石油專業的教授組成,主要任務是根據SPE發展方略中提出的石油工程人才技能培養要求與培養手段,致力于幫助石油高校招聘、培養和維系教職人員,加快高校技術和軟技能更新的速度,以適應工業界要求。2014年AAC對全球具有代表性的17個著名石油工程系本科培養方案提出了《SPE石油工程專業本科課程建設指南》以下簡稱AAC指南),力圖為新開設石油工程專業的學校進行專業培養方案的設計提供權威性參考[ 14 ]。
該指南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石油工程專業課程基本設置、課程學習時間安排以及各門課程的學分、學時和涵蓋的課程核心內容要求。在指南提供的四年制本科課程基本設置中共包含了數理基礎課程、工程專業基礎課程、地質類課程、人文藝術課程、石油工程基礎與核心課程、石油工程類選修課程和其他選修課程等七大類59門課程。
我們將AAC指南中列出的數理基礎課程、工程專業基礎課程、地質類課程、石油工程基礎與核心課程四大類33門課程進行了列表分析,并挑選了9個國內外有代表性的石油專業所設課程進行比較,其中美國高校6所,澳大利亞高校2所,阿聯酋高校1所,這些高校的石油工程專業均已通過了工程專業的國際ABET(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認證,因此他們的專業培養方案設置具有代表性和科學性。在此項分析中包含的四大類課程是所有石油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中均明確指定的課程安排,這里沒有包括石油工程類選修課程,因為這類課程一般在各學校制定的培養方案中僅規定了需要達到的學分數量,其選修課內容有時會根據實際的師資和教學安排進行調整。
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各高校石油工程專業培養方案與AAC四大類課程的一致性情況對比,〇表示開設了課程,空白表示培養方案中未明確規定該課程,但可以通過選修課程或其他院系課程進行學習。從各學校培養方案與AAC指南的整體擬合度來看,一般在75%~90%之間,這說明AAC指南對目前國際主流高校石油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具有較全面的涵蓋性,但是各高校由于各自的師資和專業培養側重點不同,與AAC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從列出的四大類課程開設情況來看,其中數理基礎課程完成度最高,各校均達到了100%,其次是地質類課程,絕大多數學校達到了100%,而工程基礎類和石油工程核心基礎課程兩類完成度相對較低,這說明各高校石油工程專業對于最基礎的數理和地質課程要求具有高度一致性,但是在工程基礎課程和石油工程核心課程要求上有較大差異。
工程基礎課程中差異較大的課程是“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和編程語言方面的課程;石油工程核心基礎課程中差異較大的課程包括石油工程類傳遞現象、地質統計、巖石力學、石油工程數值方法等課程。此外,有些學校培養方案中開設的部分課程未被AAC指南涵蓋,例如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雖然從表中統計情況來看與AAC指南差異相對較大,但是該校石油工程專業還另外開設了針對鉆井工程、采油工程和油藏工程這三門課程的應用配套課程,以培養學生對于這三門最為核心的專業課程的實際應用和實踐能力。由此看來,各個學校由于各自培養目標的不同,開設課程會具有一定的特色。
四、石油工程本科全英文留學專業培養方案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在石油工程專業全英文課程建設的基礎上,結合AAC指南中的課程開設建議和國內外調研情況,制定了《2018級石油工程本科全英文留學專業培養方案》(以下簡稱“全英文方案”)。與同期實行的面向國內學生的《2016級石油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以下簡稱“中文方案”)相比較,全英文方案大幅度減少了總學分要求,開設課程種類與AAC指南基本一致,上文中提到的四大類課程總體完成度達到了75%,同時根據留學生的培養特點調整了人文藝術類課程的種類。下面對“全英文方案”特點進行詳細分析。
1.大幅度下調總學分要求。“中文方案”的最低總學分要求為187學分,其中必修課118學分,選修課32學分,單獨設置的實踐教育環節37學分。“全英文方案”的最低總學分要求為124.5學分。根據前文中石油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國內外調研情況來看,絕大部分國外高校的最低總學分要求為120~130學分,相對而言國內相關高校的最低總學分要求普遍較高。適當降低總學分要求也是國內專業培養改革的重要方向。
2.調整通識類課程種類及數量。“全英文方案”開設的通識類課程共46.5學分,除AAC指南中列出的數理基礎課程外,還包括中國文化類課程和初級漢語課程。與“中文方案”相比,減少了英語課程、思政類課程和體育課。
3.保證專業相關課程開設齊全。“全英文方案”在根據AAC指南和現行“中文方案”的課程基礎上,全面設計了工程專業基礎課程、地質課程和石油工程基礎與核心課程。目前開設課程共19門58學分,與AAC指南的整體擬合度達到了73%。此外,“全英文方案”中包括了8學分的實踐環節如地質實習、金工實習和生產實習,并要求完成12學分的畢業論文(設計)。從目前開設的工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地質課程來看,都達到了各學校的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師資的限制,石油工程基礎與專業課程開設的比例還不夠高,這將在未來幾年內得到更好的完善。
“全英文方案”自2018年起開始實施,目前2018和2019級的石油工程全英文專業留學生均使用該培養方案進行教學安排。從培養方案的具體實施情況來看,基本實現了培養目標的要求,設置的所有課程均正常授課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①通識課程、工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地質課程均在大一、大二開設,課時較多,學生負擔較重;相比較而言大三、大四課程安排較少,造成了課程教學量的整體不平衡。②石油工程相關的基礎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均需要在目前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課程種類,提高AAC指南的課程完成度,以達到更好的培養目的。
五、結論
本文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工程全英文專業為例,對石油工程全英文專業培養方案的設計和實踐進行了研究,得出相關結論。
1.良好的專業平臺和前期全英文課程建設是全英文專業建設的重要基石,高質量的師資是全英文專業建設的基本保證。
2.根據SPE提出的AAC指南,對國內外10所高校石油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中四大類關鍵課程即數理基礎課程、工程專業基礎課程、地質課程和石油工程基礎與核心課程的開設情況進行了比對分析,結果表明通過ABET認證的幾所高校的石油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整體與AAC指南具有非常高的匹配度,但各類型課程開設比例不同,且與各學校培養特色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3.根據國內外調研和本校的全英文課程建設基礎,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設計了2018級石油工程全英文專業培養方案,該方案與AAC指南相比整體擬合度較高,最低總學分要求與國外同類專業一致;與同期“中文方案”相比大幅度降低了總學分要求,調整了各類課程特別是通識課程的種類,適應全英文專業培養要求。
4.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設計的2018級石油工程全英文專業培養方案已實行兩年,整體效果較好,其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將在2022年下一輪培養方案調整中解決。
參考文獻
[1]周密,丁仕潮.高校國際化戰略:框架和路徑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9):16-19.
[2]任聰靜,張紅,陳豐秋,等.高等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2,128(6):4-8.
[3]陳軍斌,屈展,孫燕波.石油工程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11):55-58.
[4]牟鵬.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全英文教學的現狀及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7(9):99-104.
[5]楊洪,郭玲香,劉松琴,等.有機化學全英文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S1):172-174.
[6]劉維,陳崚.JAVA程序設計全英文教學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3(12):81-85.
[7]辛飛飛,吳嬌蓉,王曉博.“交通工程學”課程全英文教學試點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41):205-206+184.
[8]清華大學教學門戶.全英文授課的課程[EB/OL].http://announce.cic.tsinghua.edu.cn/sites/default/files/全英文授課的課程_0.htm.
[9]北京大學教務部.北京大學本科教學質量報告[R].北京:北京大學,2013-2016.
[10]張來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積極培養國際化石油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9(23):40-42.
[11]張來斌.面向中國石油工業探索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為例[J].大學(學術版),2012(9):53-58+52.
[12]張來斌.深入實施國際化戰略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J].世界教育信息,2013(5):49-55.
[13]蔣慶哲.改革創新攻堅克難扎實推進石大國際化戰略的實施[J].世界教育信息,2013(5):66-68.
Design and Practice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Petroleum Engineering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aking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Petroleum Engineering Program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as an Example
SUI Wei-bo
(Colleg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Beijing 102249,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its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has built a number of high-quality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urses in English based on first-class major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has also explored and started an English undergraduate petroleum engineering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n this basis.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petroleum engineering program,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liminary work foundation of the program development, and designs the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SPE Model Petroleum Engineering Curriculum proposed by the Academic Advisory Committee of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The author investigated four comparable curriculum categories in nine ABET-certified undergraduate petroleum engineering programs around the world, and all of them reached a degree of fitting of more than 70% with the SPE Model Petroleum Engineering Curriculum. Meanwhile,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and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fitting of various courses were analyzed. The author has designed a curriculum system for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petroleum engineering program. This curriculum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students of this program. Based on the problems reflected in the practice, the author also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improvemen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 all-English courses; English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petroleum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