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OPPO Reno5 Pro+的發布會上,藝術家限定版的亮相徹底吸引了“視覺動物”們。而讓手機后殼直接變色,用到的就是電致變色技術。其實早在去年初,一加就展示了自家的概念機OnePlus Concept One,當時已經讓人覺得非常驚艷,不過,OPPO卻是第一家讓這個技術成為落地量產機型的廠商。

能讓用戶一直保持新鮮感的電致變色技術自然成為手機廠商今年的重頭戲。不過,這個技術早在21世紀初期,就已經在其他行業生根發芽了。原理就是在傳統玻璃工藝中增加了一層電致變色材質,通過外電場作用,讓機身外殼的電致變色材質發生變化,通過電化學氧化還原反應,得失電子之后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而它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條件,這個變化必須是可逆而且可控的。

這個過程看似很復雜,其實工藝也已經比較成熟。對于消費者來說,其實并不需要了解那么多,你需要知道的就是,在實驗室里可以調試出更多顏色搭配。而且可以預料的是,在保證材質安全可行的基礎上,廠商還會推出更多顏色搭配,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
雖然在手機領域是一項新技術,但是在其他行業早就有了實施案例。早在2004年,英國倫敦就有移動大廈外墻采用了電致變色技術,而在2005年,法拉利的Superamerica 575敞篷車也在天窗上使用了該技術。
第一代電致變色材質,主要是使用無機固態電致變色材料,不過當時的材質比較厚重,變色較慢,而且造價高,所以還僅限于建筑領域。第二代則使用了液態電致變色材料,雖然解決了厚重的問題,但是仍然在能耗和顏色上達不到要求,并且容易漏液,安全性方面也無法在移動設備上使用。
第三代電致變色材料則是解決了前面兩代的痛點,比如OPPO這次就使用了凝膠態的有機小分子材料作為柔性電致變色膜片,并且使用了LCD封裝工藝,讓柔性電致變色材質與外界完全隔離,據官方表示,可以實現5萬次以上的循環變色,完全撐得過一部手機的正常生命周期。

除了建筑外墻和手機,電致變色技術還被廣泛應用在航天領域,比如波音787的變色窗戶。這個機型沒有我們熟悉的遮光板,而是可以通過按鈕自由選擇窗戶顏色(透明/深藍色),既有科技感,也更方便。
這個可變色窗的制造商的“主業”其實是生產汽車玻璃,像是后視鏡和擋風玻璃等,他們很早就將電致變色技術運用在汽車制造領域上了。

正如OPPO在發布會上提到的,在Reno5 Pro+藝術家限定版上所使用的電致變色材料,已經是第三代了,而這也是解決了重量、厚度、功耗、色彩等一系列問題之后才能落地到手機上的技術。
和那些傳統領域的作用相比,在手機領域,不少人認為電致變色技術的應用也許只是讓手機變得更好看,最多就是用“咚咚傳情”撒狗糧,但是這僅僅是它的眾多功能之一。
的確,在機身顏色上,電致變色技術就可以讓手機變得“千機千面”,再加上不同的電致變色材質,或者改變表面膜片的顏色,在特定的顏色疊加之下,可能還會有更多的變化。
那么,實用方面呢?在此前的一加概念機OnePlus Concept One上,我們就給大家演示過一秒“隱藏”攝像頭的神奇操作,另外,還有一個更有用的ND濾鏡功能。在拍攝時,可以進一步放慢相機快門速度,盡可能保證畫面不過曝。特別是在明亮環境下,可以減少這類場景下高光溢出造成的細節丟失。再配合腳架和長曝光模式下,還可以拍出“絲絹流水”的特殊效果。

最新消息顯示,另一款通過OnePlus 8T魔改而來的概念機也已經曝光,這次不僅僅是攝像頭模組,而是和OPPO Reno5 Pro+藝術家限定版一樣改變整個后蓋顏色。并且這個過程并非呈現兩種最終狀態,而是可以通過不同電壓呈現不同顏色。
據一加內部人員透露,一加提出了ECMF概念,也就是在傳統的顏色、材質、工藝(Color、Material、Finishing)的基礎上加入了電子化(Electronic),已經攻克了變色效率、能耗、工業強度等一系列難題,在未來可能會拿出使用電致變色技術的“可切換版”透明探索手機,并且可以用在前置攝像頭處完全解決劉海問題,甚至用于通知推送、消息提醒,再加上各種傳感器的協同,讀取環境/本人信息,再反饋到其他應用中……在未來,通過電致變色技術,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幻想”,也許都能成為現實。

正如最開始所說,電致變色技術并非哪一家的獨門絕招,其實不少的國產廠商都在進行嘗試,OPPO也只是首次將它作為量產機發布。
除了目前透露信息較多的一加,在2020年9月,vivo也展示了自家的電致變色手機。也告訴了消費者這個技術最大的特點:原理很復雜,效果很絢爛,關鍵不費電。顯然,vivo同樣在“偷偷”開發電致變色技術在手機上的更多玩法。
其他廠商同樣沒有懈怠,上月初,努比亞(紅魔)也展示了一款機身可變色機型。通過點擊機身側面,可以讓手機背部在黑色和透明的狀態間切換,機身外觀可以是黑色,也可以是“透明探索版”,特別像是紅魔這種內置風扇,具有一定辨識度的機型,使用電致變色技術將會有更大的視覺沖擊力。
雖然這些機型還沒有開始量產,甚至沒有正式發布,但是從國內各家手機廠商的態度來看,相信已經有了不少的技術沉淀。雖然目前展示的僅僅是概念機,但從各家公布的消息來看,已經很大程度地解決了外觀、效率 (1秒左右完成變色)、壽命和續航(不影響正常使用)等問題,相信今年各家也會相繼在自家的旗艦機中用上這個技術,讓消費者早日用上色彩多變的手機。
也許正是因為OPPO首次將電致變色技術實現量產,刺激了其他廠商,所以大家都趕著將實驗室里壓箱底的東西都拿了出來。包括小米、魅族等在內的國產手機廠商也早已開啟相關技術的測試,今年應該會是手機領域的電致變色技術的元年,相信會有更多機型用上這個技術。顯然,手機的外觀將會在2021年迎來革命性的變化,同時也會刺激封裝、染色等其他工藝的發展,是機遇,同樣也是挑戰。
當然,我認為如果各家只是在顏色上做出差異性,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還是不夠大。在接下來要下功夫的,應該是開發更多電致變色技術的實用性甚至是可玩性(比如OPPO的咚咚傳情或者一加的ND濾鏡,或是紅魔的可切換版透明探索手機等),做出更多吸引人的功能,從根本上改變用戶的使用/交互體驗,才能讓電致變色技術真正融入手機,拋開那些華而不實的噱頭,成為不可或缺的賣點,為用戶帶來實質性的體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