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飛 楊勝明
(上海躍進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上海 202171)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業高質量發展,實施了化肥減量增效行動,以期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為深入推進化肥減量增效行動,減少化肥投入,優化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筆者特進行了氮肥減量施用對“揚粳805”生長及產量的影響試驗,以期為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提供技術依據。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設在上海躍進現代農業有限公司23隊11號北地塊內進行。土壤質地為沙壤土,前茬作物為油菜,秸稈全量還田。
供試肥料為綠先機復合肥(N 12%,P2O510%,K2O 14%,以下簡稱復合肥)、尿素(N 46%)。供試水稻品種為“揚粳805”,于2020年5月27日機穴直播,10月13日收割,每667 m2播種量為7.5 kg,行距為20 cm,每667 m2基本苗數為11.4萬苗。
試驗共設4個處理,分別為:CK,常規施肥;處理(1),較CK減氮5%;處理(2),較CK減氮10%;處理(3),較CK減氮20%。每處理區面積為700 m2,各處理區均為單獨相連地塊,單排單灌。各處理具體施肥方案見表1。

表1 各處理施肥情況 (單位:kg)
每處理定2個面積為0.11 m2的考察點,每周調查記錄一次苗情分蘗動態。成熟期調查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千粒重、理論產量及實際產量(各處理單獨收割、稱重,測得實際產量)。
由表2、表3、表4可知,各處理的高峰苗數出現時間均為6月28日,處理(1)和CK的高峰苗數最高,每667 m2均為41.7 萬苗;處理(1)的苗數降低幅度小于其他處理,且最終成苗數最高,每667 m2為30.6萬苗;處理(3)的最終成苗數最低,每667 m2僅為24.9萬苗。處理(1)的葉齡最大,為14.3 葉,植株最高,株高為94 cm;其他處理的水稻也均正常生長。以上結果表明,減氮不會影響水稻生長期間的養分供應,尤其是減氮5%的處理,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分蘗的早生快發,形成良好的群體結構。

表2 各處理分蘗動態分析 (單位:萬苗)

表3 各處理葉齡動態分析 (單位:葉)

表4 各處理株高動態分析 (單位:cm)
由表5可知,本試驗中水稻的產量、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均隨氮肥用量的減少而減少,其中,處理(3)的產量最低,每667 m2實際產量為僅427.0 kg;處理(1)的千粒重最高,為31.2 g,其實際產量僅比CK減少0.7%。以上結果表明,減氮5%有利于水稻千粒重的提高,且對產量影響不大,但若進一步減氮,則會造成產量大幅下降。

表5 各處理產量及其結構比較
由表6可知,各處理的水稻產值和肥料成本均隨著氮肥用量的減少而降低,在只考慮肥料成本的情況下,處理(1)、處理(2)、處理(3)的每667 m2純收入比CK分別減少6.3、142.2、239.3元。其中,雖然處理(1)的純收入較CK略有下降,但由于其減少了肥料用量,對環境的污染也有所降低,故在崇明區建設世界級生態島以及世界級生態農場的背景下,水稻生產中減氮5%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表6 各處理水稻經濟效益比較
試驗結果表明,在崇明西部地區的“揚粳805”生產上,減氮5%仍能保證在水稻生長期間的養分供應,促進水稻分蘗早生快發,形成良好的群體結構,增加千粒重,僅實際產量和純收入略減,但由于其減少了肥料用量,對環境的污染也有所降低。因此,在當前土壤養分含量下,減氮5%有利于推進崇明區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及助力崇明區世界級生態農場建設。
上述結果僅為一年的試驗結論,該結論還有待進一步論證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