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葉紅
(南京市高淳區淳溪街道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南京 211300)
稻鴨共作是一項以水田為基礎,以生產優質稻為中心,以家鴨野養為特點,以生產無公害、高效益稻鴨產品為目標的,大田畈、小群體、少飼喂稻鴨共育生態種養結合新技術。考慮到方便鴨子在稻田中活動,水稻栽插時需留有較大的栽插株行距,過去因缺乏相應的栽插機械,在稻鴨共作生產實踐中,一直采用水育秧和人工栽秧的栽培方法。這種方法不僅費時費力,增加用工成本,而且難以保證水稻的移栽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稻鴨共作中水稻產量和經濟效益。為此,2020年筆者根據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實施要求,開展了稻鴨共作田塊的機插水稻示范工作,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不僅生產效率明顯提高,生產成本有所下降,而且水稻產量也有了一定提高。現筆者擬對基于水稻機插秧的稻鴨共作技術要點及示范應用成效進行總結介紹,以期促進該技術的推廣應用。
1.1.1 機械準備
在稻鴨共作生產模式中,考慮到鴨子在田間的覓食活動,水稻栽插株行距要相對大些。因此,水稻機插株行距宜為30 cm×25 cm,可選用四輪乘坐式PZ60G井光插秧機(由東風井光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生產)進行機插秧。
1.1.2 營養土的制備
冬前取土壤疏松、肥力較好的田園土,經冬季曬垡后,春季進行粉碎過篩,去除石塊、草根,加適量菜籽餅進行發酵培肥后備用。
1.1.3 秧田準備
按照“相對集中、便于管理、就近供秧”的要求選擇秧田,要求秧田排灌條件良好,并按秧田∶大田為1∶100~120的比例留足秧田。秧田在播種前10 d進行上水整地,并開溝作秧板,要求秧板寬130~140 cm,溝寬25 cm、深15 cm,且秧田四周要開好圍溝,溝寬30 cm、深20 cm。秧板做好后排水晾板,使板面沉實,播種前2 d對秧板鏟高補低,填平裂縫,并充分拍實,以確保板面達到“實、平、光、直”。
選用食味優良品種“南粳46”,該品種為中熟晚粳稻,株高110 cm左右,株形緊湊,分蘗性中等偏強,穗型較大,植株生長清秀,灌漿速度快,熟相較好,米質較優,加工的米飯晶瑩剔透、口感柔軟滑潤、富有彈性、冷而不硬,食味品質極佳。
在播種前用石灰水拌種,晾干后即可播種,具體播種時間可根據機插時間而定。每個秧盤播干種100 g,播后用少量營養土覆蓋,然后將秧盤放置于秧板上,并覆蓋無紡布,四周用土壓實,然后上水,48 h后排水,做到板面無積水、溝渠通暢,以后每隔2 d檢查1次,如果發現蓋土發白即上跑馬水,10~11 d看苗情揭膜煉苗。
大田于4月中下旬進行第1次翻耕,翻耕前每667 m2施菜餅50 kg。插秧前7 d進行第2次翻耕,2 d后上水、耙平,插秧前排干田間積水,并人工拔除田內雜草。稻鴨共作田的水稻機插秧秧齡應掌握在30 d左右,栽插株行距為30 cm×25 cm,每667 m2栽插0.89萬穴,每穴栽插2~3苗,確保每667 m2基本苗數為2.25萬~2.70萬苗。
鴨子品種可選用“建湖麻鴨”。購買雛鴨后,在鴨舍內每2 h各喂食和喂水1次,待其長到7日齡開始試水(試水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小時),10 d后即可放養到稻田內。一般在水稻栽插活棵后,于每天上午5:00前放鴨入稻田,每667 m2放養15只。在雛鴨放入稻田的最初10 d,要防止雛鴨扎堆,并保持田間溫度相對穩定,防止忽冷忽熱,且白天不宜喂食,晚上將鴨子趕回鴨舍后飼喂3~4次,飼料以小麥為主。18 d后逐步擴大鴨子活動范圍,白天也不宜喂食,僅晚上將鴨子趕回鴨舍后飼喂2次,飼料仍以小麥為主。
1.6.1 水漿管理
依據水稻生長的需水規律,做到淺水移栽、深水活棵、薄水促分蘗,分蘗后期分批擱田,孕穗期淺水灌溉,抽穗后濕潤灌溉,干濕交替。即機插秧時保持田間基本無水;插秧后當天即上薄水(要求水能蓋住土面,利用水來壓草);鴨子放養前保持田間薄水,鴨子入田后建立水層,水深5~10 cm,以利于鴨子在田間活動;分批擱田,水稻抽穗時保持水層;待稻谷蠟黃、鴨子離田后斷水。
1.6.2 人工除草
在稻鴨共作田塊中,對于鴨子不能除掉的雜草,需進行人工拔除。
1.6.3 蟲害防治
在稻鴨共作的基礎上,利用太陽能殺蟲燈進行蟲害防治,可每6 666.67 m2安裝1只殺蟲燈,于每天晚上6:00到凌晨2:00開啟。
待水稻蠟黃時,鴨子即可離田上市。水稻在抽穗后45 d、95%稻谷成熟變黃時,即可收割。
基于水稻機插秧的稻鴨共作技術于2020年在秋亞家庭農場開展了技術示范,示范面積為37.8 hm2。據水稻成熟期田間調查,平均每667 m2有效穗數14.85萬穗,每穗總粒數162.46粒,結實率92.8%,千粒重25.8 g,每667 m2理論產量577.49 kg,每667 m2實收產量530 kg;與2019年人工移栽的稻鴨共作相比,示范區水稻實收產量每667 m2增加25 kg左右,按照優質稻谷收購價3.5元/kg計算,每667 m2稻谷收入1 855元,加工成有機稻米產品,每667 m2純收入可達4 000~5 000元。同時,平均每667 m2放養鴨子15只,成活率80%左右,成鴨平均銷售價100元/只,扣除養鴨成本,平均每667 m2養鴨凈收入達600元左右。此外,水稻采用機插秧,一臺插秧機每天可栽插3.33~4.00 hm2,平均每667 m2插秧成本僅50元左右,較人工移栽每667 m2減少用工成本約100元,且工效提高50倍左右。
稻鴨共作技術利用家鴨在水稻田間野養,不斷捕食害蟲,吃(踩)掉雜草,耕耘和刺激水稻生育,能顯著減輕水稻病、蟲、草害的發生。同時,鴨的排泄物又是水稻優良的有機肥,可促使水稻健壯生長,具有明顯的省肥、省藥、省工、節本、增收和保護環境的效果。近年來,江蘇省把稻鴨共作技術作為稻田綜合種養的一項核心技術,在江蘇水網地區進行推廣,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稻鴨共作中水稻栽培和常規水稻栽培有所不同,即在考慮水稻高產的同時,要兼顧鴨子在田間的覓食活動,故要適當擴大水稻的栽插株行距。在2020年的技術示范中,水稻機插株行距采用30 cm×25 cm,每667 m2栽插穴數較常規機插水稻低0.6萬~1.0萬穴。從生產實踐來看,該株行距有利于鴨子的活動和水稻單株的生長,且水稻每667 m2產量仍能達500 kg以上。因此,在稻鴨共作生產中,推廣應用水稻機插秧技術,對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水稻產量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鴨子是在水稻機插后10 d左右放入稻田,故稻鴨共作中機插秧的秧齡和常規機插水稻有所不同,常規機插水稻的秧齡一般掌握在18~22 d,以利于提高秧苗素質和水稻返青活棵,而稻鴨共作的機插水稻宜培育大齡秧苗,秧齡應掌握在1個月左右。
基于水稻機插秧的稻鴨共作模式,多數是以生產有機稻米為目的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且根據有機水稻生產的相關要求,在水稻育秧基質中應多使用有機肥,避免使用化肥。而在2020年的技術示范中,秋亞家庭農場培肥營養土所使用的有機肥全部是菜籽餅,且由于準備不足,施入的菜籽餅未經充分腐熟,在育秧過程中出現了少量的“燒苗”現象。因此,育秧營養土的制備須提前完成,且所使用的有機肥必須充分腐熟,以免造成水稻燒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