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江 顏希亭 王 玥 徐翠芳 張 驊
(1鹽城市亭湖區種子管理站(經濟作物技術指導站),鹽城 224001;2鹽城市大豐區綜合檢驗檢測中心,鹽城 224100;3鹽城市亭湖區植保植檢站,鹽城 224002)
食用菊是菊屬下的一個種,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花器無苦澀味、味甘芳香,不僅可鮮食、干食、生食、熟食,還可切絲入餡,制作菊花酥餅和菊花餃,也可泡茶、制作飲料等。近年來研究發現,食用菊花器中含有菊花甙、腺嘌呤、氨基酸、膽堿、水蘇堿和維生素等物質,有清熱解毒、清肝明目之功效,其保健作用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重視。因此,食用菊具有一定的市場應用前景。
江蘇省鹽城市種植食用菊已有30多年的歷史,主要分布在亭湖區黃尖鎮和射陽縣洋馬鎮,東臺市、鹽都區、大豐區、響水縣也有少量種植。全市食用菊種植面積為8 666.67 hm2,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3左右,年產值超過8億元,食用菊種植已成為鹽城市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但是,目前鹽城市食用菊生產上存在著品種更新慢、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普及率低、連作障礙重、加工烘干技術落后等問題。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增加食用菊產能,提升其經濟效益,筆者在食用菊的健康育苗、全程綠色防控、加工烘干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最終形成了具有沿海特色的食用菊全產業鏈綠色生態種植技術體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技術應用成效。現將總結出的食用菊綠色生態種植技術介紹如下,以供菊農參考。
長期以來,鹽城市食用菊以杭白菊(晚菊)種植為主。近年來,陸續引進了北京香菊、黃香菊、白香菊(三早菊),江蘇菊(中菊),大無菌菊、小無菌菊等白色菊花,大芯黃菊、小芯黃菊、金絲皇菊等黃色菊花(中晚菊)系列,以有效更新了本地品種,從而滿足了鹽城市食用菊產業發展需求。
選擇地勢高爽、灌溉排水方便、自然隔離條件好的地塊作良種無性繁殖苗床。生產前1個月對苗床進行深耕熟搗,且每667 m2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400 kg,然后作寬2 m左右的生產畦。
2.2.1 選取基礎苗
鹽城市一般在清明節后2~3 d開始進行食用菊育苗。一般基礎苗要選擇植株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品種特征與原種保持一致的老株。剪取的基礎苗要求無病蟲害、單枝具有3~4張葉片、長約10 cm、芽眼飽滿、莖芯完全木質化、具備生長新根的能力。
2.2.2 蘸根扦插
配置濃度為200~500 mg/kg強力生根粉+70%速克靈1 000倍液或20%萘乙酸或寧盾B型原液的100倍液,將待用基礎苗在其中浸蘸30~40 s后即可扦插。扦插后每667 m2立即使用30億/g甲基營養型芽孢桿菌9912可濕性粉劑250 g+30%精甲·噁霉靈水劑50 mL兌水60 kg進行粗噴霧,或每667 m2使用寧盾A型原液2~5 L,稀釋至200倍左右進行噴霧,然后澆足水,直到活棵。
2.2.3 遮陽保濕
扦插后需遮陽保濕,可在苗床上方搭建高40 cm的遮陽棚,在晴天上午8:00—9:00至下午4:00—5:00進行遮陽。遇到高溫時要及時開棚,確保棚內溫度保持在20~30 ℃,棚內地表露白時需噴水。待菊花新苗伸出1.5~2張新葉時,即可進行正常的通風管理。
2.2.4 病害防治
扦插的菊苗根系建立后,每667 m2使用25%甲霜·霜脲可濕性粉劑50 g+60%唑醚·代森聯水分散粒劑20 g兌水15 kg進行葉面噴霧,以控制霜霉病的發生。同時,根據菊苗生長前期土傳病的發生情況,在菊苗移栽后20~30 d,每667 m2使用寧盾A型原液1~5 L稀釋至200倍左右進行灌根。
2.2.5 打頭移栽
待菊苗長出3~4張新葉時進行打頭,一般在苗床期間可打頭2次以上。待打頭后長出3~4張新葉并有新根6~8條或以上時,即可移栽。值得注意的是,在取苗移栽前3~5 d,需進行日夜通風煉苗。
食用菊為喜光喜肥植物,應選擇土層肥厚松軟、無樹木遮擋的地塊作移栽田,切忌在低洼潮濕的地塊進行栽種。一般以種植水稻3年以上的回旱地、綠肥翻耕地、冬閑地較為適宜。如需套作,則宜以油菜、大麥、蠶豆為前茬作物,且應避免連作。其中,冬閑地應于冬前進行深翻曬垡,要求耕深達20 cm以上,并耙平土地。
移栽前10~20 d對移栽田作畦(太早則土壤板結,不利于發棵,太遲則不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可按南北向作畦,畦高30 cm、寬2 m左右。同時,移栽前每667 m2撒施5%二嗪磷顆粒劑或2%噻蟲·氟氯氰顆粒劑2~3 kg,以防治土傳蟲害。
菊苗移栽前1 d須先淋濕苗床土,起苗后剪去菊苗上部嫩尖,保留菊苗高20~25 cm。根據生產需要,菊苗可在4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移栽到大田,其中,5月移栽的每667 m2種植5 000株,6月移栽的每667 m2種植5 500株。可采用條溝穴栽,栽深 8~10 cm,栽后壓實土壤,并于當天澆施肥水,以提高移栽成活率。
移栽后7~10 d、待緩苗后,即可進行中耕除草,在食用菊整個種植期間要除草2~3 次,前期稍深鋤,入伏后宜淺鋤。同時,結合中耕除草進行培土壅根,以增強食用菊根系的抗倒伏能力。
在菊苗生長階段,應每隔 10~15 d澆1次水。
肥料運籌:菊苗移栽前需施足基肥,可結合整地翻耕,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 1 000~1 500 kg,并配施“勁駝”硫基復合肥(18-9-18)25~30 kg。在緩苗后10 d左右追施促根肥,每667 m2穴施尿素10 kg+“勁駝”硫基復合肥(18-9-18)10 kg,每4株施1穴,穴深5~6 cm。7月中旬追施發棵肥,選陰雨天每667 m2撒施尿素10 kg。9月中旬(現蕾前)追施促花肥,選陰雨天每667 m2撒施“勁駝”硫基復合肥(18-9-18)15 kg,并每隔7 d噴施0.3%~0.5%磷酸二氫鉀溶液,連施3~4 次,以促使花蕾增多、增大。
根據食用菊品種決定打頂次數,一般當菊苗高30 cm時即可打頂,以抑制株高,從而促使側芽萌發分枝。以杭白菊為例,一般需打頂3次,第1次在7月中旬,第2次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3次在8月下旬。其中,第1次打頂應重打,用手摘或用鐮刀打去主干和側枝7~10 cm,留株高30 cm;第2次和第3次打頂則應輕打,摘去分枝頂芽3~5 cm。打頂應選擇在晴天植株上的露水干后進行,打頂時摘除的菊花頭應集中帶出田外(機械打頂的除外)。
食用菊怕澇怕旱,尤其在遇春雨及梅雨天氣時,若溝渠不暢,則易造成田間積水,出現漚根現象,從而造成基部葉片枯萎甚至全株死亡。因此,需開好溝、筑好畦(特別是低洼田塊),做到排灌暢通。夏秋季如遇長期干旱,應及時淺溝灌水抗旱,一般晚上灌水,白天排干,以促進植株的正常生長。
食用菊病蟲害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輔”的原則,通過選用無病苗、脫毒種苗和水旱輪作等方式預防病蟲害,并結合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進行病蟲害防治,且發病后要及時摘除發病器官,以防病害傳播。
5.1.1 根腐病
具體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采用水旱輪作進行合理種植,增施有機肥和生物菌劑,平衡土壤酸堿性,增強食用菊的抗逆性。(2)藥劑防治。以預防為主,移栽前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0倍液+2億孢子/g木霉菌30倍液蘸根10 min,晾干后再移栽。病害發生后用30億/g甲基營養型芽孢桿菌+25%嘧菌酯懸浮劑1 500倍液灌根,再配合施用基因活化劑、硼友多等葉面肥,連續施用3次,每次間隔5~7 d。
5.1.2 枯萎病
具體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采用水旱輪作進行合理種植,用無病老根留種,筑高壟,拔除病株。(2)藥劑防治。用50%多菌靈300倍液+6%春雷霉素水劑750倍液或每667 m2用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50 g灌根防治。
5.1.3 銹 病
具體防治方法:(1)在秋末剪除病枝并集中燒毀,以減少翌年發病菌源。(2)增施鉀、鎂肥,以提高食用菊的抗病能力。(3)在銹病發生初期噴灑80%戊唑醇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或20%戊菌唑水乳劑1 500倍液,連續噴施2~3次,每次間隔 5~7 d。
5.2.1 蚜 蟲
具體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好瓢蟲、食蚜蠅、草蛉等天敵進行生物防治。(2)色板防治。利用粘蟲色板進行誘殺,每667 m2放置30~40塊,交叉分布排列。(3)藥劑防治。在蚜蟲發生期噴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或22%氟啶蟲胺腈懸浮劑1 500倍液+20%吡蚜·吡丙醚懸浮劑1 000倍液進行防治。菊花現蕾后禁止用藥。
5.2.2 甜菜夜蛾
具體防治方法:(1)清園滅蟲。于冬季結合清園,集中處理殘茬和老葉上的越冬蛹,以減少翌年的蟲口基數。(2)燈光誘殺。采用禾峰科技的頻振式太陽能殺蟲燈進行成蟲誘殺,安裝在離地面高1.5~2.0 m處,5月中旬開燈,8月底撤燈,開燈時間為晚上21:00至第2天早上4:00。(3)藥劑防治。在甜菜夜蛾發生初期,噴灑6%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1 000倍液+5%虱螨脲懸浮劑1 000倍液或每667 m2噴灑35%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6 g進行防治。
5.2.3 綠盲蝽
具體防治方法:(1)清草滅蟲。清除田間蒿類等雜草,減少綠盲蝽的繁殖場所。(2)藥劑防治。在陰雨連綿天氣、綠盲蝽大發生時,采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或22%氟啶蟲胺腈懸浮劑1 500倍液進行防治,每隔5~7 d用藥1次,連續施藥2~3次。
5.2.4 白粉虱
具體防治方法:(1)清潔田園。防除大棚周圍的雜草,以降低蟲源。(2)色板防治。利用粘蟲色板進行誘殺,每667 m2放置30~40塊,交叉分布排列。(3)藥劑防治。采用20%啶蟲·辛硫磷乳油或50%噻蟲胺水分散粒劑2 000~3 000倍液,每隔5 d用藥1次,連續施藥2~3次。
不同食用菊品種的采收時間也不同。例如,胎菊可在含苞待放時進行第1次采收,花菊和金絲皇菊在花瓣平直、有70%花心散開時進行第1次采收,間隔5~7 d進行第2次采收,再過7 d進行第3次采收。一般來說,在9月20日前后,北京菊系列(早菊)即可開始收獲;在10月20日前后,江蘇菊系列(中菊)即可開始收獲;在11月5日前后,杭白菊即可開始收獲。應在晴天露水干后或午后進行采收。如遇早霜,應提前采收。
待殺青的食用菊采回后,按花莖大小進行分級,手工擺平,花心朝上,揀去枝葉等雜質,然后放入烘箱,按相關烘干技術要求設定時間、溫度和排濕進行烘干。烘干后的菊花可按照市場需求分品種、分規格、分等級進行包裝,且要求包裝袋(盒)牢固、美觀,并印制地方特色標志,以提升品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