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鵬
(順昌縣土壤肥料技術站,南平 353200)
鎂是作物體內(nèi)葉綠素的重要組成成分,在植物生長發(fā)育中起著重要作用,故土壤中鎂含量的高低及其有效性會直接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當鎂含量不足時,作物表現(xiàn)為葉綠素含量下降,葉片失綠,光合強度降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zhì)等合成受阻,產(chǎn)量和品質(zhì)下降。同時,鎂還是人體中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元素,與鈣、硫、硅統(tǒng)稱為中量元素(按人體對其的需要量)。因此,在作物生產(chǎn)中補充鎂不僅對保障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非常重要,還對確保人們的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了解不同鎂肥在水稻生產(chǎn)上的具體施用效果,筆者特開展了相關試驗,以期為水稻科學施肥提供依據(jù)。現(xiàn)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在順昌縣埔上鎮(zhèn)土豐村進行,供試田塊的土壤類型為黃底灰泥田,成土母質(zhì)為坡積物,土壤質(zhì)地為中壤,土壤pH為5.54、有機質(zhì)含量為24.8 g/kg、堿解氮含量為118 mg/kg、有效磷含量為31.3 mg/kg、速效鉀含量為246 mg/kg、交換性鎂含量為192 mg/kg。
供試水稻品種為“中浙優(yōu)8號”。供試肥料為尿素(N 46%)、過磷酸鈣(P2O512%)和氯化鉀(K2O 60%)、硫酸鎂(Mg 9.8%)、氧化鎂(Mg 60%)、堿式鎂(Mg 19%)。
試驗共設4個處理,分別為配方施肥(CK)、配方施肥+硫酸鎂、配方施肥+氧化鎂、配方施肥+堿式鎂,各處理均每667 m2施純氮9.50 kg、純磷3.80 kg、純鉀6.65 kg,N∶P2O5∶K2O=1∶0.4∶0.67,各處理的具體施肥量見表1。每處理重復3次,隨機排列,小區(qū)面積為20 m2(長4 m、寬5 m)。小區(qū)間設置田埂,田埂寬0.25 m、高0.25 m,田埂用塑料薄膜覆蓋,隔離防滲,且每個小區(qū)均設有單獨的進水口,單灌單排。重復間設置灌排溝,溝寬0.4 m。試驗區(qū)四周保留寬1.5 m以上的保護行。

表1 各處理施肥量設計
水稻于2020年6月17日播種,7月18日插秧;基肥中氮肥用量占氮肥總用量的50%、磷肥用量占磷肥總用量的100%、鉀肥用量占鉀肥總用量的50%;7月25日噴施吡蟲啉和殺蟲雙;7月30日施分蘗肥,其中氮肥用量占氮肥總用量的30%、鉀肥用量占鉀肥總用量的50%、鎂肥用量占鎂肥總用量的100%;8月6日噴施苯甲丙環(huán)唑、撲虱靈、井岡霉素;8月6日施穗肥,氮肥用量占氮肥總用量的20%;10月28日小區(qū)實割測產(chǎn),并采集稻株測量株高、穗長、穗粒數(shù)、結實率及千粒重等。
由表2可知,與處理(1)(配方施肥)相比,處理(3)和處理(4)的株高分別增加了0.04 m和0.06 m。除處理(2)的結實率比處理(1)高外,其他處理的結實率均比處理(1)低,其中,處理(3)比處理(1)低2.5%,處理(4)比處理(1)低4.7%。處理(1)的千粒重較低,為22.0 g,處理(2)、處理(3)、處理(4)的千粒重分別比處理(1)增加1.2、2.0、1.5 g。處理(1)的有效穗數(shù)最少,每667 m2為14.8萬穗,處理(2)的有效穗數(shù)最多,每667 m2為17.2萬穗。處理(3)的曬干率最低,為78.9%,其次是處理(2),曬干率為80.2%,處理(4)的曬干率最高,為82.1%。綜上,施用鎂肥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水稻的結實率、曬干率、有效穗數(shù)等生物學性狀,最終影響水稻產(chǎn)量。

表2 各處理水稻生物學性狀比較
由表3、表4可知,各處理的產(chǎn)量表現(xiàn)為處理(2)>處理(4)>處理(3)>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比處理(1)(CK)每667 m2分別增產(chǎn)14、4、13 kg。利用SPSS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各處理間產(chǎn)量差異不顯著,分析不同鎂肥施用處理與對照間水稻產(chǎn)量差異不顯著的原因,可能與試驗田塊的土壤含鎂量豐富有關。綜上,施用鎂肥可提高水稻產(chǎn)量,且鎂肥在水稻生產(chǎn)上的肥效表現(xiàn)為硫酸鎂>堿式鎂>氧化鎂。

表3 各處理水稻產(chǎn)量比較

表4 產(chǎn)量方差分析
由表5可知,按2020年市場價格水稻為3元/kg、尿素為2元/kg、過磷酸鈣為1元/kg、氯化鉀為4元/kg、硫酸鎂2元/kg、氧化鎂4元/kg、堿式鎂4元/kg計算,處理(2)、處理(3)、處理(4)比處理(1)(CK)每667 m2分別增收18、3、15元。

表5 各處理水稻經(jīng)濟效益比較
試驗結果表明,施用鎂肥可影響水稻結實率、千粒重、有效穗數(shù)等生物學性狀,從而影響水稻產(chǎn)量。不同鉀肥在水稻生產(chǎn)上的肥效表現(xiàn)為硫酸鎂>堿式鎂>氧化鎂,與未施鎂肥處理(CK)相比,施硫酸鎂處理每667 m2增產(chǎn)14 kg、增收18元,施堿式鎂處理每667 m2增產(chǎn)13 kg、增收15元,施氧化鎂處理每667 m2增產(chǎn)4 kg、增收3元。
不同鎂肥施用處理與對照間產(chǎn)量差異不顯著,這可能與試驗田塊土壤含鎂量豐富有關。因此,在缺鎂土壤的水稻生產(chǎn)上鎂肥具體施用效果還有待進一步試驗驗證。